请输入关键字
为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鼓与呼——中国人民大学近年学术科研成果巡礼 
时间:2004.04.28
为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鼓与呼——中国人民大学近年学术科研成果巡礼 

三月的人大,满园春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犹如春风吹拂,令全校师生员工暖意融融、欢欣鼓舞。在学校党委组织的校内专家学者学习3号文件的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讨论热烈,纷纷发表真知灼见。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率先捧出他的新著——《发展与繁荣人文社会科学》。书中为发展与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正是人大多年来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体现。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得中国人民大学在长期“重理轻文”的社会现实面前,没有保持沉默,而是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责任,为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高扬旗帜呐喊,脚踏实地躬行。
今年初,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的竞标活动中,我校有10个项目中标,10名教授出任首席专家,中标率和立项数均高居全国高校榜首。


高扬人文社会科学的旗帜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的大学,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且对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起了奠基性的作用。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人文社科领域拥有本科、硕士和博士学科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数量最多的大学之一,也是该领域中科研成果最多的高校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期间, 人民大学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5项,国家教育部项目197项,居全国文科类高校第一位。“十五”第一年,人民大学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第一批项目立项93项,居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之首。在2003年度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全国规划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十一·五”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管理项目等全国6类重大科研项目中,中国人民大学的立项数均位居全国高校之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佳绩。


人文社科论坛:“鼓与呼”声音响亮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民大学迎来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特别是在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同志视察了中国人民大学,指出要大力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把人民大学办成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在一年一度的中国人文社科论坛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文社科论坛2002”上,纪宝成校长呼应江泽民同志 “4、28”讲话,提出了“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几点倡议”:倡议国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快制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长期发展规划;启动21世纪国家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集中规划并支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的研究,建立并启动优秀人才奖励机制,大幅度增加对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著名大学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成果的评议机制。倡议获得了出席论坛的全国人大、中宣部、教育部领导以及北京大学等兄弟院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的认同和支持。
“中国人文社科论坛”作为展示人大创建世界知名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成果的平台,创办近4 年来,成为中国思想界、理论界和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年度活动之一,并成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与呼的一股强劲力量。与此同时,人大每年举行的近百个国际国内学术论坛、研讨会成为国内学术界的一道景观。


资源整合 打造精品


2002年下半年,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正式成立。由哲学系、历史系、中文系、清史研究所合并成立的新学院,集中了中国人文学科中许多权威、泰斗级人物,也是人民大学几十年积累的办学经验和学术成果的资源整合。2002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高校率先建立了孔子研究院,专门从事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研究院创办伊始就着手准备编纂全景式反映传统儒家思想的《儒藏》,《儒藏》将专门整理几千年中浩繁的儒家文献。
在人民大学的学者和学界众多专家奔走呼吁下启动的《清史》编纂工程,于2002年底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中国人民大学凭借科研实力,承担了纂修《清史》的重任。担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戴逸教授。
整合、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通过改革,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充分挖掘资源潜力。人民大学近年在发挥12个国家研究基地的作用,跨院系、跨学科组织科研项目方面实现了突破,比如与北京市签定的“人文奥运”项目,就是整合资源、集体攻关 并进行国际合作的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承担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全面影响(OGGI)”项目目前正进入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国人民大学将依托人文社科的强大学术科研后盾,提交一份高水准的报告。
“要厚积薄发,出精品,出上品”,这是江泽民同志“4、28”讲话中提到的“五点希望”中的重要内容。贯彻精品意识,学校催生出一批有分量的具有学术前瞻性的创新之作的科研成果。例如由已故著名教授苗力田主持翻译的《亚里士多德全集》,出版后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二届国家图书奖。2003年初,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系)方立天教授的巨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一出版即引起学界轰动,并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我校的精品工程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而热烈的反响。


争当国家与社会的智囊


近年来,学校主动接受中央、国家机关、北京市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大量委托课题,研究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逐步建立了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机制,鼓励研究者们参政议政,为政府机关提供决策咨询。彭剑锋、黄卫伟、包政等教师组成深圳华为公司咨询小组,对华为公司的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文化以及价值分配制度等进行了大胆探索,起草了《华为公司基本法》,得到了李岚清同志的高度赞扬和社会上的热烈反响。法学院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编撰的《中国审判案例要览》,每年出版300万字,在祖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地区及英国、新加坡以三种文字版本(中文简、繁体、英文)编译出版,向全世界发行,引起海内外法学界广泛关注。
在抗击“非典”期间,学校把各学科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有关研究之中,争取到了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据不完全统计,“非典”期间,人民大学的专家学者接受国务院和北京市政府咨询5次,出版专著2部,撰写论文百余篇,接受各类媒体采访10余次。为建立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当前的一些重大问题建言献策,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组织编写的《公共危机启示录——对SARS的多维审视》荣获国家图书奖特别奖,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校的纪宝成教授、王利明教授、郑功成教授等人大代表,他们就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重视传统文化建设等方面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供了重要的建议,受到高度重视。
从2002年开始,人民大学精心组织力量编写了“中国人民大学系列研究报告”即《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三大研究报告分别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勾画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轮廓、揭示其问题”为主旨,反映、研究我国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供了科学参考。


如果说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是飞奔向前的时代列车上的“司机”,那么中央3号文件的发布,将“司机”摆在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位置。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们,将以时代的呼唤为己任,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校报)

(编辑:张玉亮)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