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光阴人大】点亮心灵明灯:记法学院人格生命教育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8.04.09

在这方精致的人大校园,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都在发生新鲜的故事,有人在一勺池畔轻声诵读,有人在谨勤路上匆匆穿行,有人刚刚结束通宵的奋笔疾书站立窗前眺望远方,有人站上讲台翻开书本谈论古今天下,有人围坐一圈热烈讨论话题……这些风景一直在我们身边,年复一年,镶刻在人大地图里。

有很多人,值得歌颂;有很多故事,值得分享。智库建言、协创平台、百村调研、同辈关怀、法律援助、公共服务……每个故事都有人来了又走,都充满自信、惊喜和欣慰,也流淌着不安、失落和泪水。

本学期人大新闻网继续推出《光阴人大》系列稿件,讲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希望通过他们的心路和足迹,分享人大精神、凝聚人大力量,珍惜这一段难忘的光阴故事。

第27期光阴人大为您推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人格生命教育的故事。

点灯(中

“废修身伦理,未必遂轻人格教育。特既废书本讲演之人格教育,而不能以生活熏陶之人格教育代之。”中国人权运动先驱、辛亥革命社会活动家杨杏佛在《人格教育与大学》一文中谈及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意义。对于“人大法律人”来说,“法”从来就不是一个冰冷的词汇,“法”与“情”并重,注重人文情怀和人格素养的培养,正是人民大学法学院人才培养坚持的方向。

持悲悯之心,秉法治之情,将制度的理性回归人性,法学院在近年的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中进行全方位的人格生命教育,为人大法律人的心灵世界推开了一扇新的窗门。

新生研讨课:从认知到体验,从尝试到倾注

2013年上半年,法学院的新生同学们迎来了一位非法学领域的导师——台湾心理学、生死学专家王淑媛博士。她以“点亮心灵明灯:身为法律人,你准备好了吗?”为主题,从个体生命问题的思考、同心圆的心理历程活动、法律人的生命故事与个体生命意义的反思、社会事件的反思、法律人如何用心聆听等几个方面展开授课,使得法学院新生研讨课中人格生命教育部分有了更加专业和深刻的内容。

1

“我要做一个声张正义、不畏强权的法律人”,聆听了王淑媛博士授课的2013级本科生雷昀表示,“这是一堂特别的课程,虽然没有法学家讲授法律知识,但让我深刻明白了一个法律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看清了自己的未来与方向。”

作为新生入学系列教育和新生研讨课的重要部分,法学院不断丰富探索人格生命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北京市肿瘤医院宁养院与法学院长期合作,并多次派医生到法学院与新生交流,就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尊重生命的信仰、自杀行为的合法性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作为对生命和人权保障有深入研究的宪法学者,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还会同哲学院副院长韩东晖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宣教授等共同为新生进行人格生命教育授课,带领同学们探讨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力量。

2013年下半年,数十位2013级本科新生与法学院学生志愿者一同前往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参观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摆脱课堂的拘束,实践的亲身体会让新生们获益良多,许多人就此加入了青年志愿者的队伍,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中,感受生命的力量与爱心的温度。

讲座沙龙:让生命的星火点亮公益的光芒

如果说新生入学教育的研讨在法学院每个学子心中埋下了关怀生命的种子,那么人格生命教育系列主题讲座则是催生种子萌发的土壤,照拂幼苗的阳光,滋润茎叶的雨露。

公益律师佟丽华在“中国公益法的发展与展望”主题讲座中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农民工维权等领域实践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公益法律实践的发展现状,号召法科学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让公益法的阳光照进每个人的心田”。2012级本科生廖高杰同学表示,“当初选择学习法学,便是笃信这是一门体现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体现人类终极关怀的学科。让每个人活的有尊严,是我们的理想与信念,而公益法律事业的发展,恰恰符合了这一点。”

朱子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行动改变中国”正是“免费午餐”和“微博打拐”项目的发起人邓飞秉持的公益理念。“勇于挑战,维护正义”是邓飞在做客法学院人格生命教育讲座中送给人大法科学子的建议,“微言大义,微行大器”则是法院学子对邓飞的评价。

3

著名公益人、法律人以及法学院众多教师纷纷加入人格生命教育系列讲座,与法院学子对话,分享人生哲理。胡锦光教授曾这样讲:“法学院的同学们要能坚持,要有毅力,要始终怀着一颗谦虚的心,少一些功利的目标,多做一些公益的事。一个人唯有兼备虔诚敬畏之心与坚持忍耐之力,方能达成目标取得成功。”

个人力量虽然微小,但这股基于感悟生命的力量就像埋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星星之火,一旦被点燃必将闪耀出公益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

专业培训:以志愿实践彰显人格生命的力量

为了全面提高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能力,保证志愿服务质量,法学院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组织了多次专业培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介绍志愿服务知识,培训志愿服务技能,提升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技巧和心理素质。

作为“法学院人格与生命教育课程导师”,王淑媛博士不仅被以心理学家、生死学家的身份讲授新生研讨课,同时作为有着近二十年宁养临床实践经验的宁养专家,她也倾情加盟法学院宁养志愿服务,多次以关爱生命、悲伤辅导等主题畅谈如何认识临终关怀等项目,阐述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如何安慰别人,安定自己。她强调,志愿服务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单向付出过程,志愿者也会在实践的过程中体悟生命价值,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并最终得到心灵的升华。

4

北京市肿瘤医院宁养院陈钒医师多次来校,从一名宁养医师的角度辅导法学院宁养志愿者进行临终关怀服务。陈钒医师临床经验丰富,从如何和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学会和病人家属沟通一直谈到如何进行陪护。陈医生特别强调了要赢得病人家属的心理认同,才能逐渐帮助病人克服恐惧。

北京市松堂关怀医院院长李松堂先生则从自己创办中国第一家宁养关怀医院的经历出发,畅谈自身从事临终关怀事业的原因与动力,并介绍如何在细节处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真正需求,给予真正的帮助与服务。他强调真正的关怀不仅需要专业技能和服务,更需要服务者有一颗仁者之心,实现与病人的心灵沟通。

从公益人士身上学习知识,领悟精神,依托人格生命教育系列专题培训,法学院学生志愿者们不断激励自己,用专业的方法和认真的态度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

临终关怀:幽谷伴行解读生命密码

发起于2002年的临终关怀志愿服务项目在法学院已经走到了第十二个年,通过与北京市肿瘤医院宁养院和松堂关怀医院多年合作,临终关怀志愿服务项目成为了法学院人格生命教育的重要实践载体。

法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与北京市肿瘤医院的合作采取“联系人—志愿者队长—服务对象”的模式,由医院定期提供关怀对象的联系方式,宁养志愿活动分组开展,每个小组由八到十五名志愿者组成,定期上门进行宁养志愿服务。一批批法学院宁养志愿者经过培训后,走进医院、走近病患,陪同癌症患者及其家人聊国事、话家常,陪他们下棋、读报、唱歌……用挚爱、真情和恒心陪伴癌症晚期患者走过生命的幽谷。每次探访结束后,志愿者们都会写下宁养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与感动,同时也会提出自己对宁养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宁养志愿活动改进提升。

5

2013年,法学院青协与国内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北京市松堂关怀医院达成志愿服务合作协议。端午节时,来自人民大学的多名志愿者首次来到北京松堂关怀医院,为老人们带去节日的祝福。或是交谈,或是聆听,亦或是简单地握住布满皱纹的双手,给他们带去微笑,以及爱的传递。

十二年来,法学院参加宁养服务项目的学生志愿者累计超过600人,服务总时长超过7000小时。2009年设立“志愿者爱心基金”后,学院教师累计为基金捐赠5万余元,为宁养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一名合格的人大法律人,不仅仅需要扎实的法律基础,更要有一颗真挚的爱心,要做一名有爱心的法律人。”正如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林嘉教授所强调的,临终关怀等志愿服务正是同学们投身公益和接受人格教育的一部分,帮助同学们建立了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了对生命和人格的珍视与敬畏,树立起了人大法律人高尚的人格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坚定内心的法律信仰,储备丰富的法学知识,掌握专业的法律技能,是每个法律人必备的学术素养。但是如欲成为一名合格的人大法律人,则更需有崇高的人格素养和人文情怀。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而又持悲悯之心,秉法治之情,追求让每个人都活的有尊严的法治社会。欲达此境,必需正心,诚意,养成健全的人格,树立对生命的敬畏,深刻理解人的价值与尊严的意义。

6

“人文情怀,崇尚法治,追求真理,奉献社会”,法学院人才培养将始终坚持这一理念,以人为本,不断加强人格生命教育,让同学们在感受生命的力量与温度的同时,将爱心熔铸于法律之中,成为当代中国心怀柔情的不屈的脊梁,成为一名有爱心的法律人,为法治中国梦增添一抹温情。

《光阴人大》专题第27期团队

总策划:王宏伟

策    划:高燕燕

编    辑:谢天武  孙浩爽  阴志璟

文    章:法学院

图    片:法学院

美    工:刘丹怡

编辑: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