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光阴人大】郑晔:科研是这一路最美的风景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8.04.09

在这方精致的人大校园,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都在发生新鲜的故事,有人在一勺池畔轻声诵读,有人在谨勤路上匆匆穿行,有人刚刚结束通宵的奋笔疾书站立窗前眺望远方,有人站上讲台翻开书本谈论古今天下,有人围坐一圈热烈讨论话题……这些风景一直在我们身边,年复一年,镶刻在人大地图里。

有很多人,值得歌颂;有很多故事,值得分享。智库建言、协创平台、百村调研、同辈关怀、法律援助、公共服务……每个故事都有人来了又走,都充满自信、惊喜和欣慰,也流淌着不安、失落和泪水。

本学期人大新闻网继续推出《光阴人大》系列稿件,讲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希望通过他们的心路和足迹,分享人大精神、凝聚人大力量,珍惜这一段难忘的光阴故事。近期,为配合2014毕业季活动,本专题将陆续推出毕业生们的故事,敬请期待。

第31期光阴人大为您讲述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2014届毕业生郑晔的故事。

光阴人大-郑晔(中

大学,对于郑晔来说,也许就是用四年最能折腾、最能熬夜、最能冒险、最赢得起也输得起的美好时光,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走向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探索一条学术科研之路,通往未来想要过的生活。

“这是一段最美好的回忆,”谈起大学四年,郑晔的脸上始终带着笑容,“最幸福的事情,也许就是看到钱包里三所学校的一卡通,回想起一路上谆谆教诲的老师们、善良的同学们和始终坚持的自己。

点燃学术的小小火苗

“我的学术火苗在大一时就被点燃。”2010年,郑晔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数学相关课程。《数学分析》课上,她在老师的带领下校订教材,初尝学术滋味;随后,加入统计学院数据挖掘小组,每周一次的讨论,纯净的学术环境渐渐燃起了她对学术的兴趣。

3

真正体会到学术带来的惊喜与愉悦,是在郑晔大二下学期的时候。那时,她选修了信息学院许伟老师的《运筹学》课程,她的课堂作业论文研读报告拿了第一,便顺水推舟地向许伟老师提出参与简单的科研项目。2011年暑假,郑晔从图书馆里抱回了一摞又一摞讲解多目标算法的书,一遍又一遍地从师兄师姐那里询问编程技巧,一天又一天地在宿舍里写代码、做数据模拟。熬过了一个炎热的暑假,她完成了人生第一篇投往国际期刊的英文论文。“当时运行出来的结果越来越好,一直处于成就感外溢的状态。在大千世界中,有那么几个属于自己的小发现,还是让人激动万分的。”郑晔回忆道。

由于一直很喜欢编程,郑晔的学年论文选择了对本科生而言相当有挑战的选题——零基础数据挖掘项目,主攻文本挖掘。为了能跟导师自如地讨论该领域内的问题,她用三天看完了一本博士阶段才会学习的隐马尔科夫的教材,用一个周末学会了该学期课程——R;听说学院的服务器可以“跑数据”,她又自学了计算机专业课程ubuntu操作系统和shell语言……

对于郑晔来说,熬通宵看教材和论文是家常便饭,但这个过程可以感受学术的活力与魅力,让她怡然自得,乐在其中。“全身心地参与学术研究,想象以后的职业生涯都能与学术为伴,让我打心底里感到激动万分、期待不已。”

像学者一样,发现研究领域里的惊喜

大三上学期,郑晔前往香港大学交换学习。交换期间,她选修了理论统计方面极有造诣的Stephen Lee教授的研究生课程。“我完全没有想象到做科研原来可以这么有趣!” Stephen Lee授课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美国总统杰弗逊的丑闻、用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讲假设检验、用中国近代历史上历次起义的时间地点讲时空聚类……学习Stephen Lee的课程,各种有意思的科研话题在郑晔脑海里层出不穷。教授太过精彩的课堂内容让她之前有点犹豫的学术小火苗,熊熊燃烧了起来。

1

回到人大后,郑晔成功地将由Stephen Lee讲授时激发的想法在创新杯比赛中付诸实践:她用课堂上学到的科研技术,结合自己的辩论兴趣,做了一个统计方法检验主观评分比赛(比如辩论赛)顺序效应和分组效应,获得了第十五届创新杯特等奖。

那一年暑假,郑晔凭借优异的成绩和科研能力通过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项目,以全额奖学金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参与生物统计科研。在那里,郑晔遇到了对她学术之路影响深远的导师——系统树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Stephane Aris-Brosou教授。

“当时我缺少处理基因数据的经验,为了尽快开始工作,教授手把手地教我使用相关软件和电脑集群。每天都来巡查四次,以便解决我层出不穷的问题,提供帮助和指导,令我获益良多。”为了使项目的下一步进行能够选择最佳决策,郑晔阅读了大量原文论文,有时还主动向教授推荐论文,并与教授讨论,“把握主动权的感觉还是很爽的。”

短短三个月的实习,郑晔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尝试,她逐渐像个学者一样去做科研,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发现一个个惊喜。

“没有什么输不起的”

外表上看,郑晔是一个温柔、腼腆、文静的女孩,但她的内心却蕴藏着巨大的勇气,是面对挑战无所畏惧的勇气,也是果敢把握机会的勇气。

2

在香港大学交换期间,郑晔曾经拿着自己已有的科研成果,一个一个办公室地拜访老师,寻找科研机会。或因为科研方向与郑晔的兴趣方向不同,或因为科研任务重没有时间交流,郑晔一次又一次被老师们拒绝。但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带着“尝试过后结果总会‘帕累托更优’”的想法,郑晔又敲开了下一间办公室的门。终于,她遇到了生物统计方向的启蒙老师Eddy Lam教授,而2个A+、2个A的优异成绩,是郑晔对老师悉心指导的最好回报。

2013年暑假,郑晔正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做科研实习,导师Stephane Aris-Brosou教授受邀参加北美最大的统计会议——美国统计联合年会(JSM会议)。“导师其实没有说要带我参会,但一想到机会难得,会上能够认识更多的统计学者,我就硬着头皮向老师提出了申请。”得到导师许可参会后,郑晔整理修改了自己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该会官方期刊JSM proceedings上发表了英文论文。

“年轻,没有什么输不起的,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每一次学术成就,都离不开支持我、帮助我、激发我的‘战友们’。”在信息学院张策写的爬虫程序的帮助下,郑晔完成了文本挖掘课题任务,获得老师们的一致称赞;准备论文时,郑晔向财金、信息、经济、统计等学院学生虚心请教,完成了《论主观评分比赛中出场顺序差异与分组差异对评分的影响》,获得创新杯特等奖;在同学林川杰、陈佳威、丁笛童等人的启发下,郑晔又设计了一个程序,通过人脸识别和统计方法,对被识别者的未来职业进行预测……

凭着“没有什么输不起”的精神,郑晔拥有了三篇英文论文、两项专利、各类国内外比赛特等奖和一等奖,以及丰富的交换及科研经历,“就像是把一路的风景化为一个美丽的故事讲给他们听,用故事去说服他们”,郑晔顺利申请到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统计学博士项目的全额奖学金,得以继续她所愿的生物统计方向的研究学习。

4

接受关怀与温暖的人往往会把关怀与温暖传递下去。本科四年,郑晔帮助了许多其他学院的同学处理数据,“能够帮助他们我很快乐。而且,在开拓学术的道路上,有个强大的人脉、交流圈是非常重要的,帮助同学们的经验会为我自己变得更强大奠定良好的基础。”成绩、能力和人脉,帮助郑晔把握住了每一个好的机遇和挑战,用科研画出了求学路上最美的风景。

《光阴人大》专题第31期团队

总策划:王宏伟

策    划:高燕燕

编    辑:谢天武  孙浩爽  阴志璟

美    工:刘丹怡

文    章:学生记者  左   锐

编辑: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