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光阴人大】相知无远近:三个人大留学生的“中国梦”
来源:文/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柳美彤 美编/刘丹怡
时间:2015.03.26

在这方精致的人大校园,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都在发生新鲜的故事,有人在一勺池畔轻声诵读,有人在谨勤路上匆匆穿行,有人刚刚结束通宵的奋笔疾书站立窗前眺望远方,有人站上讲台翻开书本谈论古今天下,有人围坐一圈热烈讨论话题……这些风景一直在我们身边,年复一年,镶刻在人大地图里。

有很多人,值得歌颂;有很多故事,值得分享。智库建言、协创平台、百村调研、同辈关怀、法律援助、公共服务……每个故事都有人来了又走,都充满自信、惊喜和欣慰,也流淌着不安、失落和泪水。

本学期人大新闻网继续推出《光阴人大》系列稿件,讲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希望通过他们的心路和足迹,分享人大精神、凝聚人大力量,珍惜这一段难忘的光阴故事。

第39期光阴人大为您讲述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的“中国梦”。

Dream to Chase,World to Embrace——筑梦中华,四海一家。明媚阳光下,中国人民大学第十四届国际文化节暨孔子学院日在明德广场开幕。来自34个国家的留学生正展示着各自的文化风情,哈萨克斯坦炒饭、巴拿马手鼓表演、意大利足球小游戏……不同肤色、多种语言、青春洋溢的外籍留学生与中国学子相聚于此,体味多样文化,感受民族风情,共享美好时光。

近年来,随着学校不断拓展学生海外学习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人大学生走向全球,全球的留学生们也纷至沓来。图书馆里埋头读书的金头发,教 二草坪上玩着滑板的小旋风,冬天光着膀子晨跑的矫健步伐,教室走廊席地而坐的 专注神情……这些身影似乎早已被我们熟悉。在人大、在北京、在中国,他们吃着十味俱全的中国菜,说着平上去入的中国话,渐渐融入这个曾经遥远的国度和人 群,成为多元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的使者。

创业者金贤洙:朋友和导师是我最大的助力

正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的金贤洙当年差点就在韩国当了老师,是父亲对中国的热心关注和前景的看好改变了他的想法。2004年,尽管参加了韩国的“高考”,在多番考虑之后,他仍然选择背上行囊来到中国。刚到人大时,对他来说,最不适应的是饮食,为了适应中国的口味,他特意吃了一个月的食堂,因为这里齐集东西南北的各种菜系,“之后吃什么口味的菜都可以泰然自若,”他还急忙补充,“其实食堂的饭菜比外面好吃,健康又丰富。”

初到中国人民大学读书的时候,金贤洙还是汉语菜鸟一只,当时也还没交到什么朋友,每天出门都会带上电子词典和纸笔,以备不时之需在课上他往往只能听懂十分之一,以致每次都要抢坐前排,录音之后再询问老师和同学。尽管所学课程的教材基本都有韩文版,使他并没有因为语言障碍而影响成绩,但每逢学校绵延一个月的考试周他依旧倍感煎熬,因为不仅要理解和背诵大量专业知识,还要克服语言问题,保证答题得分。更让他纠结的是,每次年前考试周,恰逢他在韩国的亲友欢度圣诞节,父母常常在打电话关心“儿子准备怎么庆祝”的时候发现,他正坐在灯火通明的自习室里,废寝忘食地跟书本做斗争。

除了向朋友们请教语言和学习上的困难外,他还陆续聘请过同专业的师兄师姐,解答有关管理学的课程问题;聘请过历史学系的研究生,教自己最感兴趣的中国历史;聘请过首都师范大学的学生帮助自己练习口才,提高演讲技能……通过这个方法,他结交了来自各个领域的好朋友,“这几年,到我家做客的中国朋友比韩国朋友还多。感谢我在中国认识的小伙伴,他们非常友好,非常热心。去年8月底,还有几个朋友去韩国找我,我带着他们玩遍了韩国的各个景点。”

谈起他的导师彭剑锋,金贤洙的语气中充满着敬佩与感激。作为彭剑锋老师指导的第一个外国留学生博士,他博一时顺利完成了导师特意布置的任务——调查三星公司的人力资源模式,目前调查报告已初步成型,正准备出版。在与彭剑锋老师相伴的日子里,他感触最深的就是彭老师上课时传递的正能量,那种年轻人似的创业激情,积极乐观的情绪,都让他倍受启发。目前他正与韩国前辈和中国企业家积极交流,组建自己的团队,准备创业。“算算我来中国差不多十年了,目睹这十年北京的变化,真是惊人。这种变化与我的成长是一起发生的,实在很幸运。”

如今,他可以在农村调研时像个地道中国农民一样穿着短袖汗衫跟当地人聊家长里短,也可以跟朋友畅谈中国历史和文化,连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菜根谭》等都是他的睡前读物。“尽管有大半看不太懂”,他坦承自己是找到白话文翻译版来读,不过“感觉每天晚上翻看一段,回想自己一天的所得所失,心里就会平静很多。不是有句话叫‘吾日三省吾身’吗?”

汉语教师米卡拉: 童年油纸伞一直在路上


对于来自南非的米卡拉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遥远、最神秘的国家,这一印象源于她的童年,她偶然地看到了一本《国家地理》杂志,杂志中有一张中国的照片,照片中一个上海姑娘打着油纸伞,美丽而优雅。从那时起,一个南非的小女孩深深地被中国吸引了。

看着南非同龄人都陆续踏上结婚或工作的“正途”,她却鼓足勇气来到中国继续深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都源于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然而提起汉语,米卡拉则是“爱恨交加”。经过两年的国际汉语教育正规学习之后,她已可以与人进行基本交流,也了解了一些中国文化,却仍会因为有听不懂的词汇和句型而头疼万分。她学会的第一个汉语词汇是“没有”,可是曾一度记不住发音,只好把这个音和荷兰语中的“沙拉油”联系在一起。在学习之初她觉得开口说话最重要,于是拼命练习口语,结果发现自己的汉字阅读和写作能力变弱,以至于在听课和阅读时碰到陌生词汇都要立即查单词。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她身上,有一次正上课,老师看到下面很多学生在看手机有点生气,结果发现其实这些外国留学生其实都是在用手机字典查听不懂的词语。

她还抱怨过:“声调和语法好难学,‘号码’和‘好吗’完全是一个词啊,还有中文里没有时态概念,我每次开口说话前都默默提醒自己记得转换语言思维。”她的母语是英语,学习过南非荷兰语,语系之间的差距让她深深感到:“一个西班牙人去法国六个月能学会法语,但是去中国,六个月绝对不够。”为了学好汉语,她在南非时通过“Mixxer”这个专门认识语伴的网络平台结识了中国的语伴,两人经常skype聊天,互相学习,练习口语。而和她关系最好的林关勇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华裔,母语印尼语。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两人默契非常,有听不懂和表达不清楚的意思就用英语互相解释,这才使采访顺利进行。而生活中,两人一个口语较好,一个词汇量较大,经常搭档出门买东西,还能开口讨价还价,满载而归。一次卡拉想去南锣鼓巷买一款外国化妆品,林关勇陪她一路问,一路查地图、查字典,绕过大街小巷,花了一天的时间,最后终于在人满为患的格子铺里找到了心仪的商品。

伴随着汉语而来的是她对中国文化习俗和中国式思维的认同和潜移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她南非的朋友发现的。有一次,她回南非过圣诞节,大家围坐一桌,其乐融融,她习惯性的为朋友们夹菜并请他们多吃点,千万不要客气,这种夹菜的古怪行为和礼貌性的寒暄使得她的亲人朋友们惊讶万分。

新闻人张少白:从亲手触摸万里长城到走遍中国山水 

肆意的金发,搞怪的表情,活泼的语调,这就是目前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马来西亚青年张少白。他本科毕业于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系,导师曾在推荐信中写道:“张同学外表很潮,内在很华人,南辕北撤?不是!这就是现在,当下鹏程(曾用名)的写照。”

很难想象在两年前,他还是梳板寸穿正装、表情严肃的马来西亚小学老师。一个梦想背后的动机其实并不复杂,作为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裔,骨子里对中华文化的熟稔和亲切召唤他来中国,下决心从亲手触摸万里长城到走遍中国的山山水水。而他也确实做到了。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的这三年半时间,他以北京为中心,走过了新疆、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宁夏、内蒙、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天津、辽宁、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安徽、浙江、香港、台湾等地,穿山越岭、长途跋涉地以自由行的方式游历了28座大小古长城,“莫笑我年少痴狂、我行我素,因为青春就是要学习,有梦就要去追逐。”他在发表于光明日报的《中国行·中国梦》一文里这样写。

对“雪”的好奇也可以算是他来北京的一个原因。身为马来西亚人,又是在台湾读了四年书的他,在北京第一次见到雪时,激动得像个小孩子,跟朋友热切探讨应该如何保暖。“庆幸在中国朋友们的帮助下,自己慢慢地适应了北京冬天寒冷的天气,久而久之也爱上了这座四季分明的城市。”身为新闻人,他不仅自制名为“哇哈哈新闻”的广播电台,还走访学校各个角落发掘新闻点,制作了一系列如宣传人大学子关心农民工等“人大话题”;还和朋友们一起拍摄短片《京候》,片中他身为主角,反映了一个初来乍到的马来西亚留学生在对北京冬天渐渐适应的过程中,与身边来自各个国家的留学生朋友建立起温暖的友谊。除了这些,他还非常热爱生活,乐于发掘在人大生活的趣事,经常和朋友在“阳光地带”打桌球,还曾经醉酒后跟大妈一起跳广场舞,而人大集天的烤鱼,知行的麻辣烫,亲切的宿管阿姨,耐心的留学生办公室老师,都是他心中最爱。

正如《京候》中所体现的,帮助他更快融入人大的是朋友们。去年过生日,尽管他从未告诉过身旁朋友自己的生日,班上同学们却精心为他准备了生日派对,来自26个国家的同学为他庆祝还纷纷送上生日礼物,跨国友情让他尤为难忘。而马航MH370失事之后,曾有舆论质疑如“马航MH370到底去哪儿啦?”、“马来西亚人一定知道些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这类问题,也无形中对某些在中国生活的马来西亚学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对张少白来说,“我在北京的生活其实并没起太大的变化,我依旧正常的上课、下课,跟人大的老师与朋友们的相处依旧融洽。大多数的老师与同学在我面前都会尽量避开这个话题,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从饱受语言不通、文化障碍困扰的“老外”变成一个个“中国通”,留学生在人大的生活可谓缤纷多彩,有笑有泪。文化碰撞带来的更多是交流、友谊和狂欢。如今他们都仍在追梦的途中,金贤洙正摩拳擦掌准备创业,在中国打拼一片天地,同时作为人大的韩国留学生会主席,他也在帮助更多留学生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刚刚考过汉语水平六级的米卡拉则更加坚定了她的汉语学习之路,未来把汉语和中国文化带到南非;而张少白则将带着新闻人特有的好奇心继续探索人大、北京、中国的点点滴滴……

编辑: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