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光阴人大】十七岁歌影年华,四十载声声不息
来源:新闻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广播台
时间:2018.04.18

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在这方精致的人大校园,每天的朝阳都迎来新的惊喜和感动。银杏林中漫步暇思的银发教授,深耕学术发人大之声的长江学者,一勺池畔朗声诵读的年轻学子,运动场边如风跃动的迷彩身影,……有些人来了,有些人离开,光阴的眼中你我只是一段插曲,但这些风景一直在我们身边,镌刻在每个人的人大记忆里。一流创建、智库献策、红船领航、百村调研、朋辈关怀、社会服务……有太多人,值得致敬;有太多故事,值得分享。

本学期人大新闻网继续推出《光阴人大》系列稿件,讲述一段难忘的光阴故事,通过身边的他们汇聚人大精神、传递人大力量。

40年前,诞生于抗战烽火、成长于革命征途的中国人民大学结束了短暂的驻足,重新迈开了奋进的步伐。201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复校40年之际,学校广播台也迎来了复台40周年。200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大之声广播台主办的首届“歌影年华”首都高校原创音乐会成功举办。以挖掘首都校园原创型音乐才子和制作人、丰富大学文化生活为目的,凭借着清新温和又不失激情的风格,在首都高校引起了热烈反响。2018年,光阴流转过17年,这一场和音乐有关的约定从未散场。这一次,它叫“似是故人来”,因为这一年,他还有一个额外的意义——以声,传达对人大之声广播台四十岁的生日祝福。十七年、四十载,那些触动心扉的旋律,那些拨动心弦的音乐故事,那些念念不忘的青春时光,在人大的舞台上,依然有所回响。本期为光阴人大第51期,为您讲述一场名叫歌影年华的青春盛会。

2001年的10月28日,北京的天气已经开始转凉,但人大校园里却因为一场名叫“歌影年华”的首都高校原创音乐会,有了夏天般炽热的温度。那时候,广播台的成员们凭着一股闯劲儿,邀请到了来自首都数十所高校的原创歌手们。他们抱着吉他,扛着架子鼓,来到了人大,开始唱起了自己写的歌。

2018年,时光荏苒十七载,歌影年华从蹒跚学步的孩童长成了意气风发的青年。而把它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大之声广播台,也在这一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四十年之际,迎来了四十岁的生日。十七年,歌影年华愈发完善,在北京高校原创音乐界,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四十年,一代代广播台人在这里留下印迹,广播台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变迁,它依然充满精气神,为人大学子提供着那片动听声音的芳草地。17与40,是继续期待未来和回溯过往,是人来人往,盼着故人归来再相伴。于是这一年的歌影年华,有了一个特殊的名字——“似是故人来”。四十故人来,为歌影而来,为电台记忆而来,为种种念念不忘的声音而来。

2018年4月10日,距离第十七届歌影年华暨人大之声广播台四十周年台庆还有四天。广播台创意设计部的张子涵和她的小伙伴们终于在涂鸦墙上填上了最后一笔的空缺。那抹粉色,正是本次歌影年华的主题色,带着一股回忆里蜜糖的味道,而那个充满童趣的火箭,则代表“穿越时光的情谊”,希望经过的人们都会因为这般甜蜜的颜色而想起甜美的过往。

“看着那一列墙上的涂鸦,我觉着我们歌影的创意最可爱、最显眼”,张子涵笑着说,目光里除了骄傲,还有一份藏不住的期待。因为去年的这个时候,她正在贵州写生,错过了歌影年华,只能窝在贵州的小宾馆里连上wifi,看着主编们发来现场的图片,想象着自己也在明德堂与大家一起欢呼的样子。“所以我就想,明年我一定要参加,不管怎么样都值得。”

4月14日歌影年华举办的当天清晨,张子涵和大家赶到了明德堂帮忙,诸多广播台的工作人员也纷纷就位,准备开启一天紧张又忙碌的工作。

2015级新闻学院的张潇文正在安排票务分发。每一份装着歌影年华门票的信封边角上,都标注着几个小小的铅笔字,代表着它所属的座位号,这是她和其他的小伙伴们一笔笔亲手写下的。这已经是她第三次参加歌影年华了,作为台委,她负责所有的统筹工作,事无巨细。筹备工作最紧张的时候,她需要联系的高校非常多,只能紧张的学习和实习间隙挤出时间,每次去实习的地铁和公交车上,当别人在聊天、刷手机的时候,她却拿出了电脑,连上手机热点,再打开微信,和各个高校负责人的沟通起来,“统筹更需要人从宏观层面思考问题,对于我自己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正向我们走来的是2005级台友陈鹏,曾是广播台台长……”2016级财政金融学院的段山应和红毯那头的小伙伴一边通过微信确定红毯上台友的身份,一边介绍着。红毯上的人来来去去,他需要始终集中精力,随机应变

这条位于明德堂西侧的红毯,早在当天下午由2015级新闻学院的丁一鸣和装台工人一起铺好。当天室外是大风天气,在铺设过程中,红毯一度被风掀起且撕裂,十分危险。但当诸位老台友陆续踏上红毯,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时,丁一鸣的内心便得到了莫大的满足。

下午17时许,明德堂的门口渐渐热闹起来,新老台友纷纷踏上红毯,在背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合影留念。

在老台友们眼中,这些年广播台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那时候条件特别差,录音设备不好,总要翻来覆去录上好几遍,喇叭的音质也差,一位88级的老台友说到。广播台的栏目设置也都焕然一新。当时《我们在人大》栏目特别受同学们欢迎,我们毕业后的一个联系群,干脆就用‘我们在人大’做了群名。

许多台友踏入了此次特意设立的录音间,向年轻的广播台人讲述起当年的故事。1996级的老台长李瑞端,当时所在的栏目组叫《周末情怀》,“节目风格非常轻松、非常愉快,留下了我太多美好回忆。她笑称自己有广播情节,甚至曾经放弃电视台而选择去电台工作。那时候学校广播室设在地下一层,没有空调,夏天潮、冬天冷。但即便如此,她也只觉得那段时光依旧令人怀恋。

虽然广播台的环境不断完善,但广播人的辛苦十年如一日从未改变过。一位2004级的台友回忆,那时候总是会晚上熬夜做节目,很多时候干脆会睡在台里。准备稿件、播音、剪辑……每一次工作都倾注着她最大的热情,每天早上能在校园里听到自己的声音,就是我最自豪的事。

他们记得每次播音时的笑场,记得每次定选题时的纠结,记得在广播台结下的每一份深厚友谊。“一开始进广播台是因为对播音感兴趣,但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特别多好朋友。在广播台的时光是我人生当中最闪光的一段吧。”2008级的一名台友或许道出了所有广播台人的心声。

在广播台的台址,有台友们去重温录音的身影。在台里橱窗整齐摆放着的,是收录着多年前各级主播们声音的一盒盒磁带。“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午间快讯。”“Welcome to English Salon!”“欢迎大家相约周二下午茶!”……

戴上监听耳机,调整好话筒,推上录音键,他们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前,回到了自己还是一名广播台主播的时代。四十年,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人大之声广播台,都是台友们共同的家。

一些颇具音乐才艺的台友组成“台友文工团”直接参与了本届歌影年华的演出。从选曲到排练,他们都颇费心思。2016级培训学院的中源正是此次音乐会台友文工团的歌手之一,他特地选择了《青春》作为表演曲目。“广播台走过了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在青春的年纪遇到它,是我最幸运的事。”这首温情脉脉的《青春》,引得现场台友们思绪翩翩。

许多表演乐队也称得上是广播台的故人了。笑称自己是歌手中“年纪最大”的坡上村乐队,每年不论身在何处、车马奔波多么辛苦,都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登上歌影年华的舞台。

“这十年里我也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歌影了,近两年我看到关于歌手的宣传,说:‘今年我们请到了坡上村’,第二年还说:‘今年我们请到了坡上村。’”主唱幽默的言词引得全场观众哈哈大笑,却也令举办了一届又一届歌影年华的广播台人内心无比温暖。这也许是坡上村第六次或是第七次来到歌影舞台陪伴广播台一起成长,我们都不用刻意去细数,因为于歌影年华而言,“下一次”的重逢,更加珍贵。

每组来到歌影舞台演出的歌手背后,都有着专门负责对接的广播台工作人员。2016级法学院的周佳美正是其中一员。除了和歌手进行对接、沟通工作,她还需要事先准备好歌手们需要的演出乐器、亲友票等物品,编辑制作歌手的歌词背板。她负责对接的夏日入侵企画乐队选择了《爱的初体验》作为演出歌曲,她便情不自禁地将这首歌哼了一个下午。“今年的歌影年华有许多怀旧金曲,我特别期待全场大合唱!”

在歌影年华的现场演出中,精彩纷呈的宣传视频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同样是一个凝结了视频制作团队辛勤汗水的过程。2016级财政金融学院的谢雨洲参与了歌影年华宣传视频的制作。从剧本编写到拍摄剪辑,都有她的身影。“一开始我担心自己不够专业,但是在拍摄过程中,大家互相鼓励、一起学习,我也因此点亮了新技能!”

在剪辑高校祝福视频的过程中,谢雨洲收获了温暖和感动。“有些兄弟高校的祝福视频拍摄得特别用心,特别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来的祝福视频,已经经过了精细的剪辑。北京大学发来的祝福视频中,近十名北大广播台成员齐声喊出“北京大学广播台预祝第十七届歌影年华校园原创音乐会圆满成功!祝人大之声广播台四十岁生日快乐!”谢雨洲意识到,歌影年华从来不是曲高和寡,无数兄弟高校广播台的伙伴们,也站在我们的身后,给予我们坚定的支持。

在歌影年华的尾声,1996级台长李瑞端,2005级台长陈鹏,1988级台友、北京电视台记者徐春昕,1989级台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徐强共同切下了庆祝广播台四十岁生日的蛋糕。

一位2008级的台友送给了广播台这样一句祝福,“对人来讲,40岁已到中年,人们开始回顾往事 ,不再年轻。但我希望广播台到了40岁,依然是个年轻的组织,可以永葆青春,永葆热情”。人大广播台也将继续践行这份心愿,坚定信念,踏实前行。

 

《光阴人大》专题第51期团队

策划:新闻中心 陈骊骊 孙浩爽 赵禾 文盈盈

编辑:斯宇西

文字:斯宇西 郭忆馨

图片:广播台 网络新闻社

美工:斯宇西

编辑:斯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