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社保制度健全加速进行时
时间:2004.03.10

“从‘两会’上对社会保障的热烈讨论中可以看出,本届政府对社会保障问题、对民生问题的重视,这让我们这些从事多年社会保障研究的学者非常兴奋。”3月9日,北京大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副所长叶静漪高兴地告诉记者。

  在正在召开的“两会”上,

社会保障再次成为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

  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郑秉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社会保障问题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上,一方面,社保资金的来源不足,另一方面,社保的投资渠道没有统一的说法,一方面,社会保障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还有大量的人群不能被社保所覆盖。

  “中国迫不及待地需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这个进程越快社会成本就越小。”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常务理事赵曼说。

业压力考验社保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3月9日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03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比上年底增加0.3个百分点,实现了全年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

  2004年,政府定下更高的目标,全年新增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大龄就业困难人员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左右。

  但是,尽管政府增加就业岗位的目标年年提高,就业的压力却仍然严重。有关部门估计,2004年全国下岗失业人员总量将在1400万左右,城镇新增劳动力在1000万的规模,其中高校毕业生在去年212万规模的基础上还要增加68万人,城镇就业供给总量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左右。

  经济体制的转型是造成中国就业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政府也正在通过多种渠道扩大人口就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2004年,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要把财政、信贷支持和税费减免等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再就业补助资金83亿元,比去年增加36亿元。

  他指出,除了要拓宽就业渠道,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等积极的就业政策之外,社会保障作为积极政策的补充手段也刻不容缓地提上日程。“社会保障如果处理得好,将对就业问题起到缓冲的作用,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压力。”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系主任易定红说。

  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险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上,首次把基本生活保障放在了再就业问题之前,并于同年对失业保险的缴费比例进行了调整,企业缴费为工资总额的2%,个人为工资总额的1%。到目前为止,失业职工至少有三个渠道解决生活问题,失业保险、社会救济以及最低生活保障。

  但是,中国的社会保障仍明显不足,和就业直接相关的失业保险制度正在完善之中,解决失业人员长期保障问题的养老以及医疗保险的缺失程度还十分严重。很多职工即使不失业,仍面临“有险无保”的局面。

  第十届人大常委、多年研究社会保障问题的专家郑功成以医疗问题为例这样描述中国社保缺失的严重程度:目前城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达1亿,仅占城镇人口的20%;而农村只有不到10%的人口能够享受到合作医疗保障。同样严重的是养老问题:80%的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险。

  社会保障的不足,使失业造成的社会稳定风险加大。而事实上,如果社会保障制度健全,还可以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赵曼举例说,社区事业的发展就会创造很多就业岗位。

农村社保亟待建立

  刚刚公布的200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高度重视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文件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已经落实的要完善政策,没有落实的要加快落实。”

  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正在向城市转移。统计显示,中国农民进城务工人口数量已经将近1亿

  面对为数众多的农民工,郑秉文认为,对这部分人群的社会保障已经到了必须讨论、设计社保实施方案的时候了。从长期来看,农民工的“初级社保”问题不解决对劳动力市场乃至社会稳定都将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他认为,根据中国现有的国力,在短期内将其纳入到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范畴显然还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符合农民工经济状况的、再低一个层次的社保计划,作为过渡暂时先把农民工的问题解决了。

  “这里要考虑到三个问题:第一是社保制度要有非常好的‘便携性’,易于农民工的异地流动;第二是要有良好的‘流动性’,主要是指导变现的能力问题,给一个特殊的政策,在退休之前可以提前支取;第三是商品性,即商品化程度要高,让农民感觉到想购买其他商品一样买了以后就是自己的,看得见,摸得着。”郑秉文说。

  除了农民工之外,失地农民的保障同样现实地摆在面前。随着人口增长,农民人均占有耕地数量正日趋减少,工业的发展同时占用了大量农村耕地,退耕还林、退耕还牧……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统计显示,中国的耕地一年减少700至1000亩,相当于每年消失一个县。而中国县的总数不过2000个。

  但是,社会保险对绝大多数失地农民基本上还是空白,仅有的社保仅仅是社会救助和极少量的养老保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在3月9日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介绍,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办法就是农民自愿交一点钱,集体经济或者社区进行辅助,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中国已经有6000万农民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累了216亿元,有108万的农民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不过这些占有人口总数80%的农民也只享受到了20%的社保资源。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享受社保依然是一个“奢侈”的愿望。

  郑斯林强调,农村社会保障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域的辽阔性,在现阶段全面推行农村社会保障还需要很长时间,尚不具备。“我们正在研究制定适合于进城务工农民、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以及农转非人口的养老保险制度,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其他农村人口。”

  当前,农民的社会保障最重要的是要确保耕地,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民应该给予合理补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也正在探索把土地作为一种社会保障来入股等一些新机制。(国际金融报 )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