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大众化教育需要大众化择业观 学生就业牵着两位校长代表的心
时间:2004.03.09

说来也巧,平常很难采访到的两位中国名校的校长———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今天同时出现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北京代表团的成立大会上,而且紧挨着坐在一起。

  机会实在难得。在下午开会前的最后一分钟,两位校长终于答应在会后接受我们的采访,话题是他们共同选定的———如何看待和解决毕业生分配难。

  2004年全国有280万毕业生走出校门,两个学校有万名学生毕业,这个问题在今年显得比往年更严峻,令两位校长牵肠挂肚。

  采访中,他们的看法惊人的相似。一个人说一个观点,另一个总会深有体会地点头赞同。但在究竟谁更重视毕业生分配,是哪个学校先开了毕业生分配工作会这个问题上,他们发生了点儿善意的“争执”。

  人民大学的纪校长说:“2004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我们召开了全校各部门一把手参加的毕业生分配工作会,这是我到人大当校长后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我做了个很长的报告,之后还专门发了文件,可以说今年全校的第一个会是关于学生毕业分配,今年学校的一号文件也是关于学生毕业分配。”

  北京大学的许校长笑盈盈地插话:“我们的会开得比你们的还早,我生怕会开晚了耽误了学生们的分配。”

  其实,不管哪个学校的会开得更早,有一件事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即使对于北大和人大这样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分配都是足以牵动校长心的大事、难事。

  许校长说,今年北大有本科毕业生3000多人,研究生2000多人,有一定的压力。纪校长觉得自己的压力更大,他们今年本科毕业生虽不足2000人,但因为2001年研究生制度改革后,两年制和三年制的研究生同时毕业,人数比去年增加了98%%,加起来的学生总数将达到7000多人,“压力真的很大。”许校长接过来说,明年北大也将迎来研究生毕业高峰。

  两位校长都觉得,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相当时间内将存在,人数多、岗位少只是今年学生毕业分配难的表面原因,因为从全国情况看,人才需求依然大于毕业生总数,问题是毕业生中的大多数都想留在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大连、青岛等沿海城市。很多学生别说毕业后回家乡或者地县一级的单位,就是家乡的省会城市他们也不愿去。这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会指向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

  许校长说,解决毕业生就业,学校会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开展双向交流会,尽全力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做好服务工作,但同学们的择业观念必须改变,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提高,现在他们的选择多,自己的期望也要符合国情。全都往大城市挤,这在哪个国家也是不现实的。目前我国就业机制正处于转轨中,关键要靠国家通过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纪校长则自信地说,每年都有很多单位来学校要人,人大的学生只要不是特别挑剔,就业率达到100%%是没问题的。“现在的问题是,家长们都望子成龙,在他们心里,‘龙’就至少要是白领阶层,是政府官员。我们应该提倡大众化的择业观念,因为我们本来进行的就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毕业了就该选择大众化的工作。”

  两位校长的另一个共识是,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储备一些人才。有些专业虽然很偏,但是今后国家发展非常需要的,就应该有所储备;用人单位也不该指望学生一来就成为顶梁柱,用人单位不能只用人才,培养人才同样也是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

  两位校长认为,目前各校专业设置趋同、缺乏特色是分配难的另一个原因。各校开设的都是一些热门专业,很多学校热衷于大专改大学,开了本科又收研究生,争着开设博士点,当然这也不能怪学校,社会考量一所大学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有多少个博士点。

  他们呼吁,解决毕业难不仅是学生、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政府、企业、用人单位必须共同参与,各部门加强协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图为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左)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 (《科技日报》)

(编辑:贾铁英)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