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23日,知识“一带一路”论坛在敦煌举办。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和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主办,中共敦煌市委和敦煌市人民政府承办,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敦煌文化学院协办,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围绕“文化遗产保护”这一主题,设“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维护”“法律与政策角度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和“文化遗产修复技术”四个分议题。来自中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卢森堡、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共十国顶尖高校的专家学者、教师学生近三百人参会。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理事长靳诺,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副理事长于运全,甘肃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徐宏伟,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陈炎人,酒泉市委常委、酒泉市副市长张秀林,敦煌市委副书记、敦煌市市长朱建军,敦煌市委副书记陈国材,敦煌市政府副市长白甲龙等酒泉市和敦煌市领导参加论坛开幕式。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杜鹏主持开幕式。
靳诺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她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立足自身优势,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深耕细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如设立丝路学院,与埃及、泰国、土耳其、意大利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研究中心、“中国馆”等,推动成立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等多个学术共同体。中意两国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两端,同具厚重历史积淀,对文化与历史有着天然相近的理解与尊重。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是两国共同的宏大使命,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是两国互学互鉴的重大课题。相信此次论坛的举办,一定能够以中意为起点,为“一带一路”各国乃至全球学界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增添薪火,为进一步增进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跨文化理解与对话注入新动力。
刘伟通过视频发表致辞。他指出,中国人民大学与帕多瓦大学自建立伙伴关系以来一直保持着广泛深入的合作。本次论坛的举办,既是两校前期合作的重要成果,又是开启两校未来合作新篇章的重要里程碑。论坛旨在探讨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除了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外,我们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顺应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浪潮,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让多元文明和多样文化交融荟萃、共生共融。
帕多瓦大学校长罗萨里奥·里祖托在线上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不仅象征着中意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还见证了中国人民大学与帕多瓦大学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相信论坛一定可以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并对未来相关政策制定产生启迪作用。
酒泉市委常委、副市长张秀林现场致辞。他表示,本次论坛的举办,必将带来一场文化和知识的盛宴,敦煌文化也将借此焕发更加多彩的魅力和更加强大的影响力。酒泉市也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拓展此次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和高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与交流。
意大利驻华大使馆代表斯特凡尼亚·科梅尼亚进行视频致辞,对论坛开幕表示祝贺。她表示,中国和意大利在文化遗产领域有着坚实的合作基础,文化遗产保护是两国共同的责任,也是未来合作的重点。期待本次论坛能够深化两国间学术和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开幕式上还进行了主旨演讲环节。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冯惠玲在现场作了题为《数字化保护:当代文化遗产的生命之神》的演讲。
陈炎人在现场作了题为《敦煌与丝绸之路精神》的演讲。
帕多瓦大学教授Jacopo Bonetto在线上作了题为《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价值:从大学到丝绸之路沿线社群》的演讲。
4月22日晚,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历史学院与帕多瓦大学文化遗产系共同承办的“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维护”分论坛举行。帕多瓦大学文化遗产系教授Guido Bartorelli担任主持人暨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淳,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建宇、马躏非,历史学院助理教授魏离雅,帕多瓦大学文化遗产系教授Maria Stella Busana、Federica Toniolo、Giulia Lavarone,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教授Ray Langenbach,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Margarita Gleba就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语言转换、敦煌洞窟、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建构、中国书法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多学科方法论、彩绘手稿案例研究、后现代东南亚表演录像档案制作、电影中的文化遗产、考古学复原古代纺织遗产等议题展开探讨。
当晚,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与帕多瓦大学政治学、法律和国际关系系共同承办的“法律与政策角度的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磊主持分论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云霞,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丽娜,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董卫,帕多瓦大学政治学、法律和国际关系系教授Patrizia Messina、Lorenza Perini、Lucia Coppolaro、Enrico Zamuner,卢森堡大学教授Helen Kavvadia,剑桥大学教授Andreas Pantzatos就文化遗产旅游中社区居民的权益保障、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的海洋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带、旅游目的地管理和综合政策、文化遗产融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国际法、传承伦理等议题分别发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刘健,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田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专家、帕多瓦大学博士Giorgio Andrian 3位学者作深入点评。
4月23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帕多瓦大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和应用心理学系共同承办的“文化遗产的意义”分论坛举行。分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吴琼、谢林德、王宇洁,中国艺术研究院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刘波,国家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姜波,帕多瓦大学哲学系教授Massimiliano Carrara、社会学系教授Marcello Ghilardi、教育和应用心理学系教授Giuseppe Giordan,阿联酋沙迦美国大学教授汪昱廷分别就文艺复兴时期帕多瓦画派的图像再造、敦煌文献与近代学术思想发展、中国伊斯兰教中的波斯语经典、艺术与文献馆藏品保护利用、从沉船看海上丝绸之路、文物鉴别、文化遗产的传统与身份、宗教、精神传统与文化遗产、中国伊斯兰建筑等议题作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许涤非、曹南来担任评议人。
当天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与帕多瓦大学文化遗产系共同承办的“文化遗产修复技术”分论坛举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詹长法担任论坛主持人暨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张美芳,中山大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林明,陕西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玉虎,帕多瓦大学文化遗产系教授Rita Deiana、Giuseppe Salemi、Marta Nezzo,德国汉堡大学教授Agnieszka Helman-Wazny就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新疆地区古籍修复、档案文献整体无公害脱酸与加固、合作视角下的意中文化遗产研究、斯瓦特河谷的甘地拉艺术、艺术虚拟展览、中亚古丝绸之路手稿的保护等议题进行发言。
论坛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举办“一带一路”主题书展,展示了近200种高端学术著作。这些学术著作均由联盟平台实现国际翻译出版,涉及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赞誉。
知识“一带一路”论坛聚焦东西方文化知识的交融、互鉴,重新审视“一带一路”在东西方文明形成的历史意义,提出“一带一路”也是人类知识传播的“一带一路”,旨在充分发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加强沿线各国知识与思想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学术组织在文明间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鼓励知识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自由流动,力争产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