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汗水洒过 掌声响起——记三位教师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
时间:2012.07.29
汗水洒过 掌声响起——记三位教师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

自2000年以来,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的本科生,都必须经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王易副教授和陈锡敏、邱吉三位教师的“思想洗礼”,她们用其广博的知识、生动的教法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思想道德修养课,属于“两课”中的思想品德课。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人民大学逐步建立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专职教学队伍。2000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正式承担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任务,由专职教师授课。目前,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任就落在这三位专职女教师的身上,其中王易老师是伦理学专业的博士、邱吉老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陈锡敏老师则是一名长期从事学生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伦理学硕士。由专职教师承担思想道德修养课之后,该课在教学与科研上都逐步纳入正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思想道德修养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2004年被列入学校的精品课建设规划。

思想道德修养课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教育,还包含着对学生心理、情感、思想的启迪和诱导,以及行为的导向与规约,既符合教育总体目标要求,又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愿望,只有这两个方面达到有机、协调统一时,学生才可能积极地认同并接受。王易、陈锡敏和邱吉三位教师在充分领会和把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和创新精神,根据大学生实际的、具体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力求有的放矢地解除他们的困惑。除此之外,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或者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及时地组织课堂讨论,甚至辩论,也是学校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在2004学年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堂上,王易讲授了《中国传统美德与人生修养》,陈锡敏讲授了《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邱吉讲授了《职业道德与人生规划》。这三个专题的内容既直接针对并回答了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又充满了人文关怀,极大地震撼了学生,引起了共鸣,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法学院的一位同学在作业中这样写道:“我被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难道老师是专门为我上的这一课吗?她仿佛看透了我的内心,仿佛为我一个人讲课。”

在教学中,三位老师不仅仅教书育人,而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她们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创新。从2002年开始,全校三分之一院系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就开始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老师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flash等方式,增强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寓教于乐,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与思考兴趣。在所有创新中,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老师们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分组创办杂志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办杂志的过程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发挥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创作出了各具风味的作品:有原始简单的、有精美细致的......有的学生请来知名教授为杂志作序。一份份精美的原创杂志,是师生的共同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也使得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王易还自办网站和公用电子信箱,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及时把教学案例、讲义、课件以及其他相关资料放在网上,便于同学们查阅;同时还在网站上为学生进行答疑与咨询,解决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问题。同学们在网页上畅所欲言,谈论的内容涉及从哲学到心理,从学习到生活等各个方面。思无邪(http//easyeasy.bbs.xilu.com)就是王易自办的电子留言版,几位版主的发帖量达12000多份,这些版主中有些是王易的学生,他们也积极主动地解答同学们的疑难问题。这些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王易、陈锡敏、邱吉三位老师有可能是全校教学任务最繁重的老师。由于连年扩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严重缺乏,她们每年都负担着超额的教学工作量。从2000年开始,她们平均每年要给全校2400名学生上课。在2002年,王易和陈锡敏两位老师曾经承担全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周学时达24学时。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三位老师就承担了全校约2700(本科生与留学生)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每周6次课,每次3学时,每周18课时,每个教学班都有150-200人左右。虽然工作繁重,可是老师们却没有一句怨言,她们教书育人,润物无声,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陈锡敏家住得比较远,家里有很小的孩子,即使在孩子发高烧无人照顾的情况下,她也没有耽误过一节课。她说:“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耽误学生的课,如果我们其中一个人一天不来上课,就有近400名学生无法正常上课学习!”

去年,邱吉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了下来,伤势不轻,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是邱老师在休息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就架着双拐走上了讲台。她的这种敬业精神赢得了同学们由衷的赞叹与感动。

王易是这三位女教师中最年轻的一位,每次上课前她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左右到教室,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像资料,为同学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课后她又会精心选择一些经典的影片播放给同学们看,让学生们从经典之中受到触动、引发思考。2004级人文学院中文系的一名同学这样说到:“王易老师的讲课方式很特别,总是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将你引入灵魂的深处,感受到一种清晰的来内心自深处的猛烈冲击。”2004级法学院的一位同学则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兼容情理和人性的话语伴随着柔和的语调,如一泓清泉缓缓流入心间。我品尝到的仿佛不仅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更让我体会深刻的是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了人性的美......”

尽管教学与科研任务繁重,当看见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仿佛看见了一个个同学熟悉的面孔,她们深深体验到收获的欢欣。同学们高度的热情与支持给了三位老师以莫大的信心和安慰。每次下课后,同学们挤在她们身边问个不停,有的学生甚至帮自己外地的同学咨询心理问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室外的谈话长达一两个小时。

在期末考试评卷时,三位老师要在规定的时间里批改2700份试卷,还要考虑平时作业和表现。有人说“你们这么做太辛苦了,可以找学生帮忙”,但是老师却说:“我们一定要自己改卷,要用心去看这些学生写的心得、体会、感想。”

汗水洒过,掌声响起。有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三位女教师,把自己教书育人的体会与感想凝诸笔端,与社会共探讨。自2000年以来,她们先后在《教学与研究》、《高校理论战线》、《思想理论教育》、《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有关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文章,同时,教师们还编写了适应教学需要的高质量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与教辅,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去年的教学评估中,思想道德修养课获得了学校二等奖。2001年王易副教授荣获教育部“两课”“精彩一课”的教学奖;2002年她又荣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的称号,2003年被宝钢教育基金授予优秀教师奖;2004年,王易因为教学与科研方面共同取得的优异成绩,荣获第九届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这几项荣誉都是我国教育界非常重要的奖励。陈锡敏参与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育成果二等奖。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被中宣部和教育部聘请为专家,王易参与了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起草与论证工作。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