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校团委 彰显人文精神 推进志愿服务 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行动十年纪实
时间:2014.03.24


在志愿服务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福利的提高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成为各国和联合国进行人道主义援助计划、技术合作、改善人权、促进民主与和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正逐渐与国际接轨,成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向并轨的跨世纪事业。

中国人民大学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对于高校彰显人文精神、服务转型社会、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义,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早在1995年就开始启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并随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专门负责推进青年志愿者工作。

经历了近十年的风风雨雨,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响应“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发扬“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的宗旨,多层次、全方位、深入持久开展大量的志愿服务活动,承担了彩虹志愿者培训、全国研究生扶贫接力计划志愿者培训、国际志愿者年系列活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第二十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国际志愿服务会议、预防艾滋病万人长跑等国际国内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并与团中央、卫生部、环保总局、民政部、计生协、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难民署等组织机构合作,开展一系列特色活动,在文化助残、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普法宣传、法律援助、服务西部、扶贫支教、“三下乡”、军民共建、临终关怀、奥运志愿服务、青春健康教育、高雅艺术普及、民工子弟小学支教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走在了中国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前列。

同时,人民大学志愿者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不断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和服务功能的转型。经过不断的整合,目前人民大学拥有21个青年志愿者组织,其中包括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法律援助中心、救防服务队3个校团委直属组织和徐悲鸿艺术学院艺心志愿服务队、档案学院兰台志愿服务队、社会与人口学院心语志愿服务队等18个校团委和院系团委共建的志愿者组织,并持续开展文化助残、社区挂职、市民学校、青春健康之旅、扶贫支教、理论宣讲、特殊教育、环保宣教、情牵西部、关爱工程、法律援助、救防服务、难民关注、部队共建、监狱共建、留学生服务、国际文化交流等涉及30余个服务领域的60余个项目,逐步形成了规模初具、特色凸现、持续发展的志愿服务系统。

十年来,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团体获得了“全国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全国助残先进集体”等国家级、北京市级集体奖项30余个,个人奖项百余个,受到了40多家新闻机构的报道,志愿者代表先后受到了胡锦涛、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团中央,团市委也对志愿者活动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

上篇 搭建志愿服务平台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一、高度重视,构建志愿服务坚实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丰厚的人文底蕴,青年志愿者适应人大学子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日益较强的特点为人大学子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合,开辟了现实的途径,组织和引导青年以志愿服务方式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调动了人大学子的内在积极性。同时,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工作正逐步与国际志愿服务接轨,受到很多国际组织的普遍好评,成为加强与各国青年之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渠道。

人民大学把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高校育人手臂的有力延伸,作为展现当代大学生风采的舞台,作为广大共青团员思想教育的载体,作为青年学生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把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放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国情教育的高度加以重视。

与此同时,学校成立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亲自挂帅,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团委等各部(处)负责人组成的青年志愿行动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全校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并由团委负责具体指导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开展,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寻求到了多项政策支持。

学校方方面面的重视,为志愿服务工作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广大青年志愿者在学校的关怀和鼓励下热情空前高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校注册志愿者已经达到5000人,正全身心的投入到志愿服务的各个领域中去,抛洒热情,奉献爱心。

二、拓展调研,提升志愿服务理论水平

志愿服务工作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与中国社会的转型是分不开的,一个志愿服务的项目往往来源于国家和社会在某一领域的问题。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应该奉献自己的爱心,参与到实际的服务工作中去,更应该利用自身的智力优势,把志愿服务工作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作一些学术理论上的思考,以此推进社会的良性运行。

2000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与培训中心。中心设立在人民大学,由双方共同管理。中心聘请环境保护学、社会学、社会保障学等学科专家、教授及相关公益组织知名人士组成顾问团,对志愿服务有关的课题进行立项研究,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中心发展目标是为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总体发展目标服务:为“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培育全民志愿服务理念,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培训合格的志愿者;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专门人才;使其成为一个集培训、交流、研究、项目实验、咨询服务为一体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培训中心。

目前,中心先后承担了四届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联合组织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第一届赴海外志愿服务团以及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志愿者共1500余人次的培训,承办了“新世纪、新纪元”大型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国际志愿者交流活动。为了迎接2008年盛会,研究与培训中心又以设立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为依托,共同在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培训方式、理念等方面进行探讨,争取培训出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的奥运志愿者,为2008年的盛会增光添彩。

中国人民大学是以人文、社会、经济、管理科学为主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祖国和民族的兴衰是人大学子的历史使命和优良传统。志愿者充分把握这一优势,除了在社区挂职等项目中广泛的鼓励志愿者进行学术调研,还成立学术调研小组,商定一定的课题,在实际的志愿服务工作中进行调研,并根据结果作一些探讨。人大青年志愿者们按照专业结构,合理搭配,在自己服务的领域内开展了充分的调研,许多项目得到了学校课外学术和社会实践经费的支持,涌现出了一大批贴近现实,发人深省的课外学术成果,实现了志愿服务与专业学习的完美结合。这对于耗费了大量休息时间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志愿者来说,无疑是倍感欣慰的。
近3年来,人大青年志愿者成立调研小组80余个,承担课题近百项,30余次为政府有关部门、社区和企业提高决策参考资料,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另外,中国人民大学志愿者还经常举行“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向事业化方向发展工作研讨会”、“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等专题的研讨会,广泛征集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各受援助单位和学校师生的建议,为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寻求理论和政策支持,取得了预期效果,对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规范管理,强化志愿服务组织建设

人民大学十分重视青年志愿者的组织建设。校团委委派专职副书记指导青年志愿者工作并兼任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委派一名专职团干部任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具体负责日常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和协调。通过层层选拔、严格培训,建立了一支具有奉献精神、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作风优良的志愿者骨干队伍。通过团校、青年志愿者骨干培训班对全校的青年志愿者骨干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志愿者骨干的素质、加强骨干队伍的建设。

同时,为响应团中央关于推广注册志愿者制度的号召,同时进一步推动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行动向规范化方向发展,2001年起实施志愿者组织和个人注册制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等10个工作机制健全,能够长期坚持开展志愿服务、有组织的发展思路和活动策划、具有自己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志愿服务队伍成为首批注册组织,接受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的统一管理和协调。同时,3500多名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在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部注册,所有志愿者实行编号管理,发给志愿服务手册,准确及时记录志愿服务的历程。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到今天,已经有21个组织志愿者组织和5000名在校注册志愿者,正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各项志愿服务工作中去。

四、完善机制,提高志愿服务工作水平

经过7年的努力,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在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中建立健全了一套完善的招募、培训、使用、考评和奖励机制。每年全校青年志愿者组织按照工作规划在全校招募志愿者骨干和志愿者,保证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不断有新鲜的血液补充。在招募志愿者骨干的工作中建立了完整的推荐、笔试、面试机制,严格把关,科学选拔。对于新吸纳的志愿者和在新的领域开展服务工作的志愿者学校都会组织有关负责人、专家和有经验的志愿者对他们进行培训,志愿者只有在取得上岗资格后方可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对于不合格的志愿者必须接受重新培训。

为了调动广大志愿者的工作热情,中国人民大学从1996年起设立了“优秀青年志愿者奖学金”,受奖面占全校在校生的百分之五以上,同时每年对全校的志愿者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奖,对于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分别授予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和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中国人民大学还十分重视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工作。不仅在校内通过闭路电视、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渠道及时对青年志愿者的活动进行报道,而且与社会上各新闻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努力扩大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社会影响,使得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能够及时得到报道。

由于机制健全、激励得当,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队伍不断成长,服务水平日渐提高,广大青年志愿者工作热情空前高涨。

五、勇于创新,创新志愿服务发展思路

多年以来,人大志愿者一直在探寻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工作正逐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能够发挥专业优势、发挥大学生智力优势的活动上来,积极结合志愿者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和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需求,不断开拓新的志愿服务项目,整合和调整原有的项目,并与国际志愿服务接轨,由此提出了项目化、阵地化、特色化、专业化、事业化等“五化”的发展战略,实现了良性的运行与协调发展。

志愿者充分发挥高校的知识智力优势,寻求外界支持,进行强强合作,尝试向事业化方向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团委与国务院扶贫办下属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签署了协议,“爱心桥”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与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办事处合作,成立联合国难民署项目办公室,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搭建了平台;与中国计生协启动“青春健康之旅”同伴教育项目,开创了中国大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与北京市监狱签订协议,用志愿者的爱心的力量感化服刑人员等等。同时,充分发挥人民大学学科优势组建的大学生志愿者法律援助中心、商品知识咨询、家庭理财咨询等7支具有专业特色的的志愿服务队伍活跃在周边社区,其中大学生志愿者法律援助中心开通了热线电话、专用信箱面向全国进行服务。

在活动的组织方面,人大注重系列活动的建设和活动阵地建设。对夕阳工程、文化助残工程等工作长抓不懈。在京郊及市区建立了社区教育、文化助残、企业管理、基层党建等7个工作基地,以便青年志愿服务工作长期、稳定、有序的进行定期活动,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17个志愿服务基地,由志愿者利用暑期开展活动,涉及农村和城镇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值得一提的是,人大志愿者加强与军队的联系和交流,志愿者通过邀请人大老师为总后官兵就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作系列讲座、“五四精神”交流座谈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交流、普法宣传讲座、英语及计算机培训、文艺联欢,体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交流,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下篇 推进志愿服务实践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理论宣讲:培育大学生高度的政治敏锐感

“现在的‘小康’比您那时说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有了更大发展,政治上更加民主,经济上更加发达,文化上更加先进……”这是2002年11月20日下午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与以东城区北新桥小菊小区的居民们在一起交流。这已经是人大青年志愿者十六大报告宣讲团入社区的第三场宣讲活动了,人大青年志愿者分别以“扩大基层民主,实现小康社会”、“共建绿色社区”、“永远跟党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题做了报告,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学习十六大报告的体会。

“两个小时的活动中会场秩序特别好,鸦雀无声,没有一人走,我们居委会以前开会都没有这么好的秩序。”小菊小区孙全敏主任说,“居民们听到宣讲十六大很高兴,听到是人大的同学来宣讲更高兴。”

人民大学引导青年培养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社会责任感,注重自身理论修养,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宣传中都走在了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前列。在认真学习了十六大精神后,又自发组成了十六大报告宣讲团,按照十六大报告所涉及的领域分为若干个小分队。11月12日,宣讲团走进海淀区双榆树街道知春里西区,拉开了大学生进社区宣讲的序幕,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在13日的头版刊发了新华社记者对这次活动的报道。正是媒体的报道促成了这第三场宣讲,小菊小区居委会孙主任说:“那天早上7:00听到广播里《北京新闻》栏目的报道,后来又把《人民日报》的报道复印下来,通过人大团委和青年志愿者们取得了联系……”
截止到2004年,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理论宣讲已经超过百场,深入基层,畅谈体会。“人大有很好的革命传统,人大的学生关心时事,积极参与祖国建设,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有一份将先进文化传承给社会的政治敏锐感。通过习和宣讲十六大精神,我们更是在思想和觉悟上受益匪浅。”这是参加宣讲的志愿者们达成的共识。

二、智力扶贫:孕育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农村脱贫是中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当然也是志愿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为重点,把平日的志愿服务与假期集中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贡献力量。到目前为止,人大志愿者已到过的省区达20余个。

在团中央的号召下,人大青年志愿者前仆后继,深入到山西灵丘、贵州晴隆(国家首贫县)、江西兴国等贫困地区进行扶贫支教活动。不但为当地带去了先进的文化知识,同时还积极发挥智力优势,为当地设立各种可行性项目,吸引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真正起到了扶贫作用,受到了团中央和当地政府的好评。以晴隆县为例,人民大学的志愿者不仅做好支教工作,还深入实地进行考察,组织首都高校志愿者重点项目攻关团队,为当地确立了6个有生命力的科研项目,并帮助其招商引资,为晴隆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支教服务实践中,人民大学的志愿者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痛心于基层农村教育的薄弱,正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成他们四方奔走,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帮助支教地发展教育事业。与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安利公司达成协议,筹集社会资金百万元,用于支持红都瑞金的教育事业,先后捐建教学楼1座,电脑教室、图书馆、广播台各3间,电脑80余台,资助贫困学生300余名。

三、社区挂职:鼓励大学生了解和服务基层

借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东风,1996年10月、1997年4月和2000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分别与双榆树街道、海淀街道和中关村街道签订了社区文明共建和社区服务协议,担负起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的重任,以志愿服务队为依托,凭借专业知识的优势,在社区内广泛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公益援助和服务活动。

经过重重选拔的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在社区相关部门挂职,在社区内广泛开展文化助残、义务家教、科普宣传、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工作,并与双榆树城管大队协作开办“市民英语学校”,在社区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在做好社区街道、居委会工作的助手外,志愿者们还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社区展开广泛的调研工作,并将调研的结果和心得以论文、报告等形式呈现,将在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和社区的实际情况很好的结合起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起,人大青年志愿者一直在双榆树社区为智障、残疾人青年李萌提供义务家教。8年多来,一批一批的志愿者,每周到李萌家开展活动,从不间断,启发他的智力,抚慰他的心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1997年起,人大志愿者已在海淀街道进行了6批挂职活动,在双榆树街道进行了5批挂职活动,撰写论文上百篇,已收编成四本论文集,提出的各种可行性建议近千条,协助街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四、文化助残:构建大学生奉献博爱之心

文化助残项目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高士其基金会和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发起的。自1996年起,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组织先后与北京市第三、四聋人学校、海淀培智学校等8所残疾人特教学校建立了紧密而友好的结对关系。志愿者们以极大的热情加入到特教事业中去,用无限的爱心和不懈的努力去实现他们救残助残的梦想。由于志愿者的出色表现,协会曾于2000年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集体”。

在荣誉面前,志愿者们更以全身心投入到助残事业中去。在海淀培智中心、华奥学校、三聋四聋等活动基地,志愿者以校长助理、教务主任助理、挂职班主任的身份,除了每周坚持给残障儿童辅导功课,陪他们聊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外,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社区活动,帮他们接触社会,正确的认识社会,并在高校和社区组织海淀培智中心学生劳动技能展示、手工制品展示及义卖,让这些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另一方面,人大志愿者不仅深入到残疾儿童中去直接帮助他们,更认识到社会对残疾人的认同和关爱对残疾人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志愿者们广泛的把握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一切契机,把残疾儿童对知识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告诉大众,把大众的理解和尊重传递给孩子们。

目前,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文化助残的行列中,把温暖带给了这群特殊的孩子,更为唤起大众对残疾人的尊重、理解和关爱在努力的奉献着。

五、法律援助:弘扬大学生凛然正气

针对许多人民群众法律知识欠缺、法规观念淡薄或因贫困而无法寻求法律知识咨询和援助等情况,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与法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志愿者法律知识援助中心”,致力于普及市民法律,解决实际问题。

援助中心设立热线咨询电话,为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的弱势群体做法律咨询,并经常在海淀社区、双榆树社区等周边社区进行法律宣传、咨询活动,并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深入农村,为当地居民解决法律难题。自成立以来,接收咨询上千次,受理案件,参与援助上百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2002年底,法律援助中心有何北京市海淀区消费者协会签定协议,建立了“消费者投诉与法律支持工作站”,特别是在喝北京市司法局签订了法律援助的协议后,标志着大学生志愿者法律援助工作又上了一个台阶。

2003年11月底,法律援助中心和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取得联系,并初步签订了合作协议。从11月下旬,每天有3-5名人民大学的法律援助中心志愿者赴海淀法院起诉庭,为符合援助要求的当事人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文书代写,深得人心。目前,人大志愿者正在就民事案件代理方面作调研和可行性探索,推动法律援助工作的深入开展。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志愿者法律援助中心在当代商城广场、海龙大厦广场、小南庄等地开展普选宣传8场,就居民关心的赡养老人、房屋拆迁、婚姻纠纷、邻里纠纷和财产继承等有关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问题向居民进行了详细讲解,发放各种宣传材料10000多份,解答当事人提出的法律问题400余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海淀区委书记谭维克、副区长孙宝启、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周京生视察了活动现场,对我们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的实践活动高度赞赏。

六、健康教育:倡导大学生高质量青春之旅

1999年10月,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与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共同启动了“青春健康之旅”同伴教育项目。该项目主要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爱、性观念和性心理的正确认识的现状,由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和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专家对青年志愿者进行集中正规的业务培训,再由志愿者们通过一系列活动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其他同学,引导大学生们共同修好青春期的重要一课。此项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倡导一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实现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提高青少年的生理健康水平。这一活动内容充实、形式活泼、效果良好,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多次在各大媒体报道,中央电视台做了专题访问,在人大校园内、各兄弟院校中、社会上都引起了十分良好的反响。

同伴教育项目得到了中国计划生育协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VSO和玛丽斯特普等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伴教育活动的交流也由国内走向国际化。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志愿者杭璨同学被推选为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预防艾滋病宣传青年倡导组的唯一中国青年代表。杭璨及其他几名志愿者先后多次赴纽约、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相关的工作交流。
同时,随着艾滋病逐渐从一个医学问题转为社会问题,人大的青年志愿者很早就对此表示了关注,积极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除了各种大规模宣传以外,还组织和承办了“爱心红丝带”2002全国大学生志愿者交流营、“关注艾滋病、关注健康、关注社会”预防艾滋病首都高校海报设计大赛等大型宣教活动,参与了中国青少年心系红丝带爱心倡议行动和预防艾滋病万人长跑比赛的志愿服务工作,为艾滋病的控制与预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七、环保宣教:呼吁大学生捍卫人类生存的家园

人大青年志愿者自1998年与“地球村”环境保护文化中心合作开始,不断的与社会各界的环保组织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环保宣教活动。2001年9月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环保部,专职负责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环保志愿者不仅在学校开展活动,督促同学们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而且走出校园,深入社区,呼吁全社会的人关注环保活动,支持环保事业。

校青年志愿者协会1999年7月应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邀请,参加了江西、湖北生态环境调查活动,并开展绿色宣言行动,2001年3月参加支持北京市申办“绿色奥运”的植树活动,并先后在人民大学校内、海淀街道、双榆树街道、北京万方实业总公司下属“好邻居”总店以及人大附小、第三聋人学校等地举行了以“绿色环保”、“保护长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与我们的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宣讲及咨询活动;在人大和周边社区长期开展垃圾分类、废电池回收的志愿服务工作。

2002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部的志愿者用一张张展板在学校中心地带构建了一条绿色长廊,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环保公益展板宣传活动。展板数量上百块,包括卢景彤老师赴内蒙古考察沙漠化状况“哭泣的骆驼”系列图片、首都大学生赴三江源考察活动系列照片、绿色生活时间系列展板等,吸引了大批同学。在每块展板前都驻足很久的一位同学表示,自己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自己将加入志愿者的行列,为环境保护呐喊,为净化人类的生存空间作自己最大的努力。

八、爱心桥:号召大学生情牵西部关注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团委与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合作设立了“爱心桥”项目办公室。志愿者们以朋友的身份通过书信、电话咨询等方式与劳务输出人员进行交流,以减少他们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由于在知识、语言、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上受冲击而引发的不适应现象,使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增长知识和技能,增强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

五年来,志愿者们与上百名西部外出务工人员建立了联系,依靠自己的热情,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他们排忧解难,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为祖国西部大开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人大志愿者在与农民工的沟通和交流中,逐步将目光转向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来,开始与华奥等3所民工子弟小学联系,人大志愿者开始了在华奥学校的支教历程,授课内容不仅包括语数外等常规课程,也涵盖了音乐、体育、美术等兴趣项目,并每年帮助华奥学校组织六一联欢、体育运动会,带领部分优秀学生外出参观,寓教于乐。2003年2月,在人大志愿者的协助下,美国视博恩公司北京慈福行动华奥项目工程启动,至今已做到第四期,内容包括建立学校图书馆、理化生实验室、电化教室、医疗室,购置体育运动器械以及开展一系列学生素质拓展活动。这四期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华奥学校解决了办学中的很多实际困难。2004年8月,华奥学校在人大志愿者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已经今非昔比,成为石景山区第一所通过正式审批的民工子弟学校。

九、军民共建:促使大学生体会鱼水深情

加强军队与大学间的联系,加强大学生与官兵间的交流,是人民子弟兵和当代大学生关心国防的重要体现。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与总后汽车大队建立了良好的共建关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共建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军营内的军旅生活,另一方面加强了交流。
志愿者通过邀请人大老师为总后官兵就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作系列讲座、“五四精神”交流座谈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交流、普法宣传讲座、英语及计算机培训、文艺联欢,体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交流,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节假日,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会同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坚持组织文艺演出志愿服务队,连续10年不间断奔赴海陆空三军和第二炮兵40多支部队的基地,慰问演出60余场。他们开展的“文化志愿者祖国边疆行”活动更是深入到西藏、新疆等地部队和哨所,进行文艺演出和联欢,深受广大官兵和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十、关爱工程:提倡大学生敬老爱老新风

老年人是社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群体,让他们享受幸福安逸的晚年是现代社会人应尽的义务,关心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明天。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已和人大校内多位已告别教育教学一线的离退休老教师结成对子,开展入户服务,为他们解决生活、研究工作中的困难,并抹去了老人们内心的孤独,得到众多教师的好评。

同时,人大青年志愿者还和海淀区街道芙蓉里敬老院、双榆树街道敬老院、清河福利院、松堂临终关怀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那里建立“爱心小站”,定期到这些敬老院进行志愿服务,并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大学生的朝气与活力感染着老人们,为他们捎去了我们的尊重和关爱。

2003年,徐悲鸿艺术学院艺心志愿服务队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为老年群体普及艺术知识的志愿服务活动,向社区老人介绍和讲解绘画、音乐、书法等高雅艺术的鉴赏,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和高度赞誉。

十一、特殊教育:开启大学生洞察社会问题之窗

在海淀工读学校就读的大多为13—15岁的学习不好、品行不良、对社会秩序有轻微危害的犯过错误的孩子,他们与智力或肢体上有残缺的孩子一样也属于被社会漠视的弱势群体,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辅导,可能会造成心灵的扭曲。人大青年志愿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启动了这一项目。

志愿者认识到工读学校的学生身上最大的症结,并非学习文化课的问题,而是思想和行为的问题。志愿者以大学生特有的朝气和亲和力、积极向上的风貌、健康成熟的思维,加以恰当的语言表达,感化着这一特殊群体,与他们结成对子,从思想道德、学习、文娱等方面与他们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对生活的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十二、监狱共建:构筑大学生关注弱势的平台

北京市监狱和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共建活动,是由北京市监狱和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共同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
志愿者发挥人民大学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结合北京市监狱在推动现代化文明监狱建设中取得的经验,配合北京市监狱对服刑人员开展道德常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形式政策教育和读书指导教育及文化知识讲座,并通过开展象棋、围棋、桥牌等比赛及文娱活动等形式与服刑人员进行交流,与监狱共同组建志愿者课题研究小组,探究监狱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求得切实解决的途径,丰富和提高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消除首都安全的隐患,推动现代化文明监狱建设的发展。

十三、难民援助:培养大学生人道主义精神

2000年4月,人大青年志愿者与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合作,开创了联合国难民署志愿服务项目,主要通过难民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支持难民事业。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也推动了志愿服务事业与国际社会接轨。

2004年,人民大学开展了 以“关注难民”为主题的首都高校系列辩论赛,就如何看待难民、关注难民、帮助难民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也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公众对这一国际问题的关注。

十四、救防服务:激发大学生为校园奉献青春的使命感

青年志愿者积极致力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从同学们的实际困难出发,从小事做起,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在继续做好图书馆书目整理、为老教授提供入户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2000年成立救志愿防服务队,致力于防火、防盗、防交通意外事故和急救等救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力求真正为校园良好秩序的维持和同学身心的健康服务。

四年多来,救防志愿服务队卓有成效的开展校园巡防,成功处理突发事件上百起,深入学生宿舍进行防火防盗的宣传和服务工作,维护校园秩序和形象,保障校园活动顺利进行,并先后启动了急救培训、通宵自习室服务岗、流动服务岗等特色项目,并承担了无偿自愿献血的宣传和组织的工作,为人民大学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4年,救防服务队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进行了组织结构的重大调整。重组一新的救防服务队不再设立职能部门,而由110分队,119分队、120分队、122分队4个分队构成,各分队职能上进一步明确,并且有了良好的对外拓展空间。

110分队在校园内利用海报、传单、展板、BBS等方式开展防盗、防诈骗的宣传活动。救防服务队搜集了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盗窃和、诈骗案例100余个,将于近期进行整理和归纳,并以故事的形式向广大同学宣传。

119分队配合学校防火安全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的防火宣传活动,主要包括展板、传单、防火知识讲座、灭火器使用培训等等。在高校屡屡发生火灾的严峻形势下,救防服务队积极探索防火宣传的新形式,先已经和北京市消防局、四川省消防厅取得了联系,开始酝酿新一轮的防火宣传活动。

120分队定位为普及急救知识和红十字服务,除了做好常规的急救培训和献血宣传外,积极拓展,与北京市急救中心、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取得联系,并配合其开展一些工作。目前,救防服务队多名同学接受了专业的急救培训,并取得了急救员资格证书,由这些同学牵头,今年首次启动了学生为主体的急救定期培训,保证救防服务队同学掌握急救知识,奠定良好的服务基础。

122分队主要项目包括交通安全宣传、交通协管项目。2003年10月,122分队承办了海淀地区交通安全知识演讲比赛,来自人民大学、交警队伍、基层社区各个方面的人员参加了此次演讲比赛。在此基础上,救防服务队与海淀交通管理局取得了联系,并正在协商和筹备关于交通安全的项目共建。

十五、国际服务:建立大学生没有国界志愿服务体系

1998年始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启动了留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旨在让有志于志愿服务的留学生能够亲身加入到这一事业中来。活动采取中国大学生志愿者和留学生志愿者一一结对的形式,参加社区挂职、文化助残等各项活动,使留学生更好的融入人大的志愿服务事业之中,更好的从事志愿服务工作。

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与留学生组织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举办“国际志愿者爱心文化节”,为面瘫少年带来温暖。来自中、美、英、德、法、韩、日、意、喀麦隆、越南等国的留学生在校园展示并义卖民族食品、传统物品,演出各国的文艺节目。举办中韩文化节,展示中韩大学生志愿者的风采;开展汉语角活动,给留学生创造更多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2002年5月28日在北京闭幕的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全球五大洲的29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怀着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憧憬,发表了《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北京宣言》。这标志着以青年志愿者行动为主体的中国志愿服务事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预示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杰出的作为,在更宽广的领域中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昭示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志愿服务工作强大的生命力。如何进一步以志愿服务的蓬勃开展为契机,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是值得进一步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战略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之不懈的努力。

(编辑:吴辉江 潘宏伟)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