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校团委:“润之以风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时间:2012.07.29
校团委:“润之以风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有着优良传统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著名综合性重点大学,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建校近七十年来培养了大量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新时期以来,人民大学进入了全面发展的、崭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纪宝成校长上任之后,人民大学更是进入到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阶段:新的教学楼、体育馆陆续竣工并投入使用,学生居住条件大幅改善,校园环境有了显著提高……在这样一种全面发展的背景之下,人民大学的人才培养也面临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如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能力、全面发展的先进人才,以满足祖国建设更高要求,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当前所面临的首要课题。

  为此,在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学校的各相关部门、各个院系和各级团委一道,为更好地培养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几年来已经初见成效,走出了一条新路。发展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不断提高广大同学的文化素质和校园文化的整体品位,便事人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十六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热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同时还要求,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之中。” 长期以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领导重视、社会关心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下,人民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孕育出了有人大特色的一整套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发展养成了与人民大学学术地位、社会声望相称的校园先进文化氛围。

  目前的人民大学上层次、成规模的校园文艺演出每年不下50场,大型的群众性活动如“五四”文艺比赛、“一二·九”合唱比赛等活动的覆盖面都在千人以上……所有这些活动,都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广大同学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大学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美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不断提升和完善在校学生的人格修养、知识结构,寓教于乐、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利用社区演出、社会实践、对外交流等机会积极“走出去”,与社会互动,造成了良性的循环。

  人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校园的文艺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有一套完整全面的校园文化活动骨干培养、队伍建设、活动组织的创新机制,而这套创新机制的落脚点就是在“育人”和“做事”这两个向度上。

  和其它兄弟院校相比,中国人民大学在发展校园文化事业上的优势在于有一支高水准的学生艺术团队对全校发挥着示范和带动的作用,同时还有一支专业化程度相当高的“学生艺术经理人”队伍致力于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和执行。

  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成立于1990年,目前已经拥有民族乐团、交响乐团、键盘乐团、舞蹈团、合唱团和话剧团六大分团,形成了一支来自全校各个院系的约400多人(其中艺术特长生200余人)的文艺人才队伍。艺术团的团员大部分都经常活跃在人民大学的校园舞台上,他们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为广大同学献上了无数场精彩的、高水平、高质量的文艺演出,有很多团员已经成为了人大的校园明星,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和好评。

  在充分满足校内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艺术团还积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充分的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建团十五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祖国边陲到宝岛台湾,从青藏高原到贫困山区,都留下了人大学子动听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同时,艺术团还多次走出国门,曾先后赴美国、欧洲、越南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在世界友人面前展现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蓬勃风采。
此外,艺术团的各大分团还经常在首都的各大演出场馆进行专场演出。在保利剧院、海淀剧院,在中山公园以及音乐堂、世纪剧院,在这些顶级的演出场所,人大的艺术精英们一次次为观众们献上了高水平的视听盛宴,使人大艺术团在广大市民中也拥有了极高的声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特别是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大学时还曾专门观看了艺术团民乐分团的演出,李岚清同志给予了人大学生艺术团“业余团体、专业水平”的高度评价。

  大学生文化发展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直属校团委的专门从事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和推广的学生组织。大学生文化发展中心以“用文化传承历史,用艺术电量生命”为宗旨,在搞好校园原有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滋生天然的文化优势,创办和引入了一系列高品位、高层次的文艺演出,以此来丰富广大同学的课余文化生活,进一步培养人民大学的文化氛围。同时,中心采取社会化的运作模式、产业化的管理体制,这也为全国高校的文化建设树立了一个模版,走出了一条新路。成立以来,发展中心全面接手校园主要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主办或承办了百余场校内外的大型文化演出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在校园内,更在首都乃至全国高校中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受到校领导以及团中央和团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机制带来活力、带来稳定可靠的发展。学生艺术团和大学生文化发展中心正如两驾马车牵引着人民大学的校园文化事业在康庄大道上高速前进。学生艺术团以整体姿态代表人大出现,客观上成为了校园文艺的艺术标杆,专业水准的艺术活动引领了校园文艺的风向;大学生文化发展中心高效的策划和执行能力则为校园文化活动保持各个方面的高水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幕后的支持。而这两个团队最大的作用还是落实在“育人”上,育全面发展、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校园文化人才。

  一方面艺术团和文化发展中心都是人大校园内有影响的学生组织,两个组织合计近500人的队伍里集中了大批学生中的校园文艺精英,抓住了这些人,依靠好他们,就抓住了整个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方向。而这些受到教育的学生骨干散布在各个院系、专业,对周边的文化建设也有着巨大的带动和影响。在人民大学整个团学组织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都把文艺骨干作为重要的工作对象,对有意识吸收进来的具备艺术特长的同学进行综合培养:既保持发扬他们原有的艺术特长又加以引导使之具备正确的政治态度、大局意识和纪律性,还培养他们有一定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艺术团和大学生文化发展中心这两个渠道,通过这种以点带线,由线及面的培养模式,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在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不断地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提高了艺术修养,实现了自我价值,在这样一种充满创意、艰辛、快乐以及成就感的奋斗过程中不断地塑造和释放了个人的才华和魅力,使自己成为了热爱生活、与人为善、坚强刚毅、乐观睿智的“文化人”,成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高素质人才。

  人民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的创新机制的落脚就落在“做事”上,要做实事、做好事,做同学满意、人民满意的实事和好事。与同学结合、与人民结合就是人大的每一项校园文化活动从策划到实施全过程中都一直坚持的方向。

  正是有机制的保障、人才的支持,在人民大学主旋律、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引导着一批批学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汲取养分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人民大学校园传统文化活动都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建设逐渐定型,从形式到主题内容都经过了充分的考虑和设计。这其中,特别重视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和与此相关的文化活动。每年从三月到十二月,人民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潮迭起、此起彼伏:

  彰显个人才艺的“五四文艺比赛”——是包括主持人、舞蹈、声乐、诗歌和小品等五个单项的综合赛事,以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参与人数多而著称,使许多同学有了在校园舞台上一展风采的机会,历年来为校园文化发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文艺人才。

  毕业晚会——六月底的毕业晚会对于许多毕业生来说不仅是送别的歌舞更是凝结了青春年华最美丽的华彩篇章。每当骊歌在三千人的综合馆内响起之际,即将离校的毕业生们总会在这里留下欢笑和泪水,带走回忆和新的希望。

  以“律动青春、挥洒汗水”为主题的健美操比赛——:每年11月举办,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魅力和律动的青春。比赛竞争激烈,各院系代表队年年推陈出新,带给校园舞台不一样的风采。

  “一二·九”合唱比赛——以“传承革命精神,凸显团结力量”为号召:它是市人大历史最为悠久,升势最为浩大,也是个院系最为重视、参与人数最多的创痛文化盛事。在一个多月的排练中,广大参赛选手都会体会到一种为了集体荣誉团结一致、万千拼搏的精神,由此,才真正将“一二·九”的精神发扬光大。

  所有这些文化活动都为人民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和经验,在此之上,便有了充分的空间继续内引外联,把校园文化做大做强,做出风格、做出品牌。
2004年5月至12月,中国人民大学承办了由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大中学生DV纪实作品大赛。这次大赛是对人大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实力的全面检阅,大赛的圆满结束也充分证明了人大校园文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从前期策划到后期组织直至12月12日晚召开颁奖晚会,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人大团队出色的策划和执行能力得到了上级和各有关方面的一致肯定和赞扬。同时在人大校内也蓬勃开展了DV作品的征集活动,利用承办大赛之机将DV创作这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崭新载体在人大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在这次征集中人民大学肇茜同学主创的,反映校园青年志愿者无私捐助一名得白血病的教师小女儿的作品——《燃》,因其真实感人的艺术手法和思想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而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本届大赛一等奖。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民大学的校园文化在自成一格之后,并没有囿于象牙塔内的视野,而是积极走进社会生活,在广阔天地中传播美、发现美。人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把积极走进社会生活,辐射周边纳入了发展校园文化的通盘计划之中。配合着青年志愿者服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人民大学的学生艺术团队坚持常年下基层、入社区进行慰问演出。2001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登上了西藏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山顶慰问驻守在此的世界上最高雷达站的官兵们。那里空气的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42%,此前从来没有上过高原的艺术团的团员们为战士们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忍住身体的不适,为最可爱的人献上了一支支精彩的舞蹈、一首首动听的歌曲; 2003年之春遭遇非典的校园中,中国人民大学部分学生因为与非典疑似病人有过接触,被隔离在了校园西北角的宜园5号楼,艺术团的团员们就在隔离区边上凑起了一场条件非常简陋,甚至没有舞台、没有灯光的演出,这场演出得到了隔离区内外同学的掌声和喝彩,后来许多人虽然当时演出的具体情况都记不清了,但是就是这样的一场演出,传递出来的情绪一扫了连日来心中的阴霾,鼓起了他们对非典疫魔“决战必胜”的信心,后来这种信心和情绪又通过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五号楼》传递到了千家万户;此后,当北京被世界卫生组织从非典疫区的名单中除名不久,人民大学的生艺术团的同学们就在颐和园社区举行了“微笑告别非典”的大型公演,鼓舞广大市民以更加热情向上的心态开始更加美好的生活……

  与社会基层的亲密接触不仅履行了大学生的社会义务,也给校园文化引入了新的创作元素和题材,使它生生不息与社会同行共进。

  实践证明,中国人民大学以校园文化为主要突破口的新的学生培养机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不仅满足了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在全面的规划、先进的机制保障和有力的人才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的特色校园文化以它激越奋进的鼓声和青春的旋律影响着莘莘学子,与他们同声共息,引领着他们共同进步,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斗不息!

(编辑:潘宏伟 吴辉江)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