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学工部 育人为本 助人自助——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忧思与希望
时间:2012.07.29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近二十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渠道和基本环节,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工作体系,全校学生逐步形成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积极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一、回顾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取得的成绩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校之一,中国人民大学自这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始终秉承创新的发展思路,努力在实践中去不断探索,突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不断促进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真正实践“育人为本 助人自助”的学生工作思想,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其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扩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面

中国人民大学一直沿袭了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公选课,从心理咨询室成立时开始到现在,相继开设了《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人格心理学与健康人格》、《自助旅行与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情感与心理》、《网络心理学》等多门课程,选修的学生非常踊跃,每学期选课学生达600余人,近十几年来共有15000余人选修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增加了广大学生的广泛心理学知识,教学效果良好,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二)以活动为载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宣传网络

自1997年以来,心理咨询室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已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传统活动和特色项目。整个活动涉及范围很广,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有现场咨询、大型讲座、优秀心理影片展播、活动展板、心理剧表演、赠送心理健康知识小常识等,学生参与也很积极,部分学院密切配合学校也开展了相关活动,这种学校、学院两级联合开展宣传的活动形式,收效显著,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咨询室还面向全校学生发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报》、《心理健康小常识》、《心理咨询室简介和心理咨询老师》、《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手册》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材料,形式多样,连续三年共发放心理健康知识的书签4万套(一套8张)。

(三)以咨询为载体,共同促进师生心灵健康成长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面谈咨询与团体活动相结合的心理咨询工作体系。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咨询服务。为便于学生更及时地与心理咨询老师交流、及时解决各种心理困扰,中国人民大学早就开通了值班预约电话,并打算下一阶段开通网上预约和热线咨询服务,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助人自助的平台。针对过去咨询室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争取全方位的支持,充分整合校内资源,使得中国人民大学实行了心理咨询兼职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做法(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此项改革走在全国高校最前列,且力度大)。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咨询室已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20余人。

(四)以学生心理社团为阵地,提高学生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

学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通过拓展学生社团这一渠道进行教育效果明显,也更容易被学生所关注和接受。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心宇社成立于1994年(现有会员180名),在心理咨询室老师的指导下,代表学校在首届北京高校心理社团心理学知识竞赛中取得了第一名。十几年来,心宇社协助心理咨询室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开设讲座等活动之余,还开展了新会员培训、电影赏析、心理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2004年12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心理咨询师合作,在大一新生中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发展之路”团体咨询系列活动,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学生心理助人自助的能力。

(五)以校园文化为依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长期以来,学校围绕“育人为本”的办学思路,学生工作从注重教育管理转向教育管理和服务并重;从面向全体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和个体并重,更多地关心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从班级、教室转向班级、教室和公寓、社团、网络并重,积极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社团”、“进网络”,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手段;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把《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落到实处,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服饰文化节、“我的人大”系列教育等活动为主线,形成了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营造了良好心理氛围。

二、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一)有问题学生逐渐增多

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伴随着独生子女、农村生源的同学逐渐增多,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变得更加严重。从中国人民大学连续几年开展本科新生普查的结果表明(见表1),“可能有明显心理问题者”(即需要重点跟踪咨询的对象)人数基本呈现增加的趋势。通过咨询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考试焦虑、人际障碍、就业焦虑、社交恐惧、网络成瘾、个人情感、强迫症等。

(二)学生自我的调适能力较差

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只是表现的形式或程度不同而已,轻者可以自身调节,重者需要药物和心理治疗。由于对问题的认知偏差大,适应不良或障碍,目标不切实际或茫然等因素,大学生普遍缺乏心理基本知识,对身心健康状况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不足,不会调节情绪,遇到心理问题缺乏必要的自我调适能力。

(三)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许多同学不敢也不愿意去心理咨询室,没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总体把握,只是针对那些主动前往咨询室来寻求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而对于那些有心理问题又不愿去心理咨询室的学生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和疏导,使得他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直至出现恶性事件的发生。

(四)心理咨询室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早,但发展较慢,十几年来咨询室一直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低速度地运转,咨询工作完全凭借工作人员的个人热情和奉献精神来开展,已远远落后于兄弟院校了,在社会上的影响和业内的地位都不如咨询室成立当初,现在无法满足学生的正常需求。

三、长期困扰和制约发展的三大现实难题

尽管中国人民大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很好成绩与成效,但在现实中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长期困扰和制约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些难题,日益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这项工作发展的瓶颈。

(一)组织机构不健全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心理咨询室,挂靠在党委学生工作部思想教育科,其工作人员编制属于行政编制,这给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统计、考核评估、职称晋升等都带来了诸多不便。中国人民大学一直没有独立的教学和科研部门,虽然1998年就成立了心理科学研究中心,但是一直处于“三无”状态(即无人员、无经费、无编制),这种现状急待变革。

(二)队伍建设不到位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咨询室现有专职人员1人(属行政编制),严重欠缺,力量薄弱。据统计,国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400∶1,与其他兄弟高校相比,相差甚远,清华5人,北大5人,北师大7人,连人大附中也有5名专职人员,其师资队伍的职称、年龄结构和知识层次等对比情况详见表2。

人大

清华

北大

师大

北理工

人大附中

师资总数

10

19

21

8

8

5

1

3+2

3

5

3

3

6

1

8

3

5

2

3

13

10

0

0

3

1

5

0

1

0

副教授

2

12

3

4

2

0

5

6

13

4

5

0

g

(岁)

g≥50

4

3

1

1

40≤g<50

1

14

3

2

30≤g<40

2

3

3

3

4

g<30

5

学生18

1

2

1

5

2

5

2

3

1

1

13

10

1

1

4

4

4

3

2

4

心理学

3

2

11

3

1

5

教育学

0

10

6

1

5

2

4

3

1

1

5

3

1

3

1

(三)工作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基本没有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不管是“点”上的教育,还是“面”上的教育,完全由心理咨询室承担,没有形成工作的整体合力。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各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有的不闻不问,有的知情不报,有的不及时报告,有的执行干预措施不力,没有将责任落实到相关责任人。

四、对策与建议

从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角度来看,急需正视并解决好存在的问题,按照中央相关文件的要求,切实做到领导责任落实、机构设置落实、队伍建设落实、制度建设落实、经费投入落实,把这项工作抓实办好。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学校的重视,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指导和宏观管理,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协调小组”,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管理,组织专门研讨会,适时下发《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细则》等系列相关文件。

(二)建立一个集咨询、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大力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为基础,成立一个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这一机构既要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又要开设多门选修课或必修课,还可以对通过突出研究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特点,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律,并为广大师生提供培训服务,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指导性。

(三)增加工作人员的编制,并定位人员的工作性质


“郁闷”、“变态”成为大学生的口头禅,坦率地说,“马加爵事件”并不是个别现象,类似的人物、事件在我们身边也存在,到目前为止,今年开学不到一个月中国人民大学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事件3起(一起是,一起是,还有就是),幸亏相关人员及时干预,才避免产生重大后果。按照上级文件规定,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情况配备工作人员。2004年,咨询室共接待了学生617人次。从中国人民大学近几年每学期前往心理咨询室的学生人数统计情况可以看出(见表3),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呈现一种上升的态势,就现有的工作人员根本就无法满足广大同学的需求。

(四)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学校要积极贯彻和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包括人员编制、经费落实和制度措施等一系列问题,建议学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建立学校、院系和班级之间心理信息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体系,加强学生干部、班主任和辅导员等学生工作队伍的培训,提高工作队伍的心理问题识别能力,及时发现异常心理及行为表现的学生,力求做到对心理危机学生的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需的工作经费和条件,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五)继续加大投入,改善硬件和软件环境

从上学期搬迁到西北区食堂后,咨询室的工作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可以说硬件设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比如添置常用心理诊断的一些器械,像普查读卡机、监控设备等,在软件方面,比如要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开发或购置心理测量软件、开通网上咨询业务等,这些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继续通过授课的方式在大学生中普及和宣传心理学知识,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和应对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建立一个科学、健康的心理卫生和健康观念,提高自身的心理调适和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遇到心理问题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应对,要学会向专业人员、同学、亲属、朋友寻求帮助,并提高自身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六)争取校内外全方位的支持,重点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密切配合起来,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全社会都有责任,全体学生政工干部也有责任。所以,校内各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更应该共同努力,全方位支持和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要为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难等特殊学生提供帮助,各院系学生工作干部每学期要对多门功课不及格的、不能按时毕业的、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独生子女等特殊学生进行重点排查,并找他们谈话了解相关情况,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干预和协调处理,逐步形成一种科学的预警机制。

(七)通过科研来推动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

在掌握学生心理健康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就会有针对性。学校要组织专家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队伍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及时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不足,深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不断的开发新课题,发现新问题并予以解决,以工作带科研,以科研促工作,开展课题调查和案例研究,为加强和改进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及决策依据,同时凝聚一支队伍,推出一批成果,扩大业内和社会的影响力,推动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总之,我们要把握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为高校稳定服务的基本准则,努力开展中国人民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从素质教育角度来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从维护高校稳定角度来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力争把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推向一个新台阶。

(编辑:吴辉江 潘宏伟)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