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校团委 艺术教育中心:发挥党团组织优势 创新艺术教育理念
时间:2014.03.24


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积极探索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特殊作用,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中国人民大学一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把校园文化作为“育人和青年学生素质拓展”的载体与阵地, 坚持弘扬主旋律,积极探索具有人大特色的校园文化发展模式,努力培养人大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以素质教育为基点,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艺术团的发展为先导,以积极、健康、高雅、活泼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传承高雅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文化品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材的工作格局,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

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专门视察了学生艺术团民族乐团的排练,江总书记对学生的精湛表演给予高度评价,李岚清副总理也称赞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是“业余团体,专业水平”。江泽民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对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肯定和鼓励,极大激发了我们的不断进取的信心,我们将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优势,不断创新艺术教育的理念,积极探索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园文化模式。

一、拓宽德育工作领域,延伸艺术教育的育人手臂,使艺术教育成为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良好而有效的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提高当代青年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促进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理顺关系,加大投入,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机制和组织保障

学校党委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将艺术教育工作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在师资配备、设备供给、资金投入和招生工作上给予政策倾斜。学校专门成立了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艺术教育管理委员会,指导和规划全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学校克服了资金、设备和师资等方面的困难,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学校艺术教育发展三步走的规划,即从最初成立美学教研室和艺术教研室开始,通过改革发展,成立艺术教育中心,负责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务实进取、开拓创新,以新的模式创办徐悲鸿艺术学院,使艺术教育呈现点面结合、多位一体、优势互动、全方位推进的工作格局。这些措施为广大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2、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增强艺术教育师资力量,切实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和工作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教育迅速发展对从事艺术教育的师资数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十几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通过增加校内艺术教育师资和聘请校外专家相结合的办法,不断扩大中国人民大学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到目前为止,中国人民大学共有艺术教育专兼职教师55人,其中专职教师里副教授以上教师的比例超过50%,从根本上保证了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此外,中国人民大学还从专业音乐院校和国家级艺术团体中聘请了一大批在文艺界和艺术教育界有重要影响的专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的兼职教师。在这些专兼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涉及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欣赏等十几个方向,拓宽了青年学生接受艺术教育、感悟艺术殿堂的路径和视野。

在积极吸纳优秀艺术教育教师的同时,学校还非常重视对学校现有艺术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学校先后派送和支持10余名艺术教师到音乐院校及研究所进修,提高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准。在住房条件、工资待遇和定级、评定职称上,学校也给予艺术教育的老师尽可能优先的政策考虑,得到了从事艺术教育的全体老师的拥护,从而保证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稳定了教师队伍,保证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后劲。

在这些政策的激励下,艺术教育中心的教师积极参与艺术教育教学的项目申报和科学研究,由艺术教育中心老师共同参与的“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素质拓展行动”项目被评为学校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3、重视艺术教育的教学、科研,为提高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高度重视艺术教育课的建设和发展,公开设立了近20门与文化艺术素质相关的课程,选修学生占全校学生的80%。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艺术选修课的学习,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开阔了眼界,对自己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扩大艺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从1998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正式规定,所有的在校本科生必须修满3学分的艺术类课程,从而将艺术类课程从自选课提升为必选课,加强了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力度。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的教师在课程的建设上付出了极大了努力。由于现行的艺术课程还没有统编教材,为了开好各类艺术课程,教师们在艺术教育中心的组织下积极自行编写教材,其中很多教材已经在出版社面向社会正式出版发行,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为规范教学环节,鼓励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艺术教育中心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推动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如建立听课制度,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研讨,到兄弟院校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活动,采用学生问卷形式了解课堂教学情况等等。同时,中国人民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还注重艺术理论课程与艺术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既保证教学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教学之余,中国人民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的老师还设立课题专门研究当前学生对美学和艺术追求的趋向和特点,不断探寻艺术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为艺术教育的发展作深层次的设计和长远的规划。由于艺术教育中心老师的不懈努力,在校内优秀课程评比及教学标兵的评比中,艺术教育中心的教师多次获奖,得到了同学们和听课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2001年和2002年的“十·一”大假,艺术教育中心还在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的支持下,与光明日报社教育部等单位协同开展了两次“大学中学校长艺术教育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受到教育部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二、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生艺术团,发挥文艺骨干的先导作用,搭设高校艺术教育和学生素质拓展的广阔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成立于1990年,目前下设民族乐团、交响乐团、键盘乐团、舞蹈团、合唱团、话剧团、轻音乐团、打击乐团等8个分团,共有团员350多人,均为在校学生。学生艺术团成立以来,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积极普及高雅艺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素质教育,树立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全国高校一流的艺术团队,多次荣获北京市乃至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和音乐比赛的最高奖项,并多次应邀到境外、国外作访问演出。江泽民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期间专门视察了学生艺术团的排练,并对学生的精湛演出给予高度评价,李岚清副总理也赞誉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是“业余团体,专业水平”。

1、立足校园,活跃校园文化,推进青年素质拓展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是目前高校中活跃校园文化,推动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学生艺术团之一。学生艺术团定期举办各类校园文化节,将各种艺术形式展示给广大青年学生,加深他们对高雅艺术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每年,学生艺术团在校内为师生演出多达十几场,并采取公开排练、讲座报告、艺术沙龙、艺术培训班、辅导班等形式面向全校进行艺术教育。同时,学生艺术团还积极向广大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艺术团是学校艺术人才的摇篮,成立至今,已为学校培养了大批的业余文艺骨干,大大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从而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在艺术团的带动和影响下,有越来越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道德水准和艺术修养、陶冶了高尚的情操、促进了智力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面向社会,传承高雅艺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是目前全国高校中最具有社会影响力和专业水平的学生艺术团之一。在校园内开展活动的同时,学生艺术团还积极面向社会开展艺术实践,用精彩的演出和高雅的艺术形式影响和感染更多的人,成为高雅艺术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学生艺术团多次在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世纪剧院、国际艺苑、国家图书馆音乐厅等专业艺术场馆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999年12月1日,民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世纪回响》大型音乐会,这是人大复校后的首次学生团体面向社会公开的文艺演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0年11月,管弦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世界著名圆舞曲音乐会”,受到了音乐界和教育界的瞩目。2001年,学生艺术团在北京音乐厅连续举办“春之声”、“夏之梦”、“秋之韵”、“冬之恋”系列音乐会,扩大了艺术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得到了诸多专家的一致好评。在全国,学生艺术团多次赴部队、灾区、三峡工地慰问演出,同时还通过开展“祖国边疆万里行”活动,组织文化下乡志愿服务队,把精心编排的节目送到广大城市社区、厂矿和偏远的乡村。1998年,学生艺术团赴长江三峡建设工区进行慰问演出,并为支援灾区举行赈灾义演,都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2001年7月,学生艺术团利用暑期时间分赴福建、河南某部队和西藏海拔5200米的甘巴拉空军雷达基地慰问演出。此外,辽东的抚顺雷锋团、京郊的首都警卫团、国旗班、青海的二炮基地、东海舰队、北海舰队、济南的空军部队等也都曾留下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的足迹。

3、加强建设,塑造团队精神,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成立后,规模迅速扩大。设施的齐备、人员的充实带来了艺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管理上也出现了一些漏洞。在充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校团委的具体指导下,学生艺术团管理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革新。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同时,学习专业文艺团体成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办法,逐步实现了学生艺术团的半职业化管理。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完善团员艺术水平考核制度,促进团员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改革艺术特长生及学生艺术团团员管理办法,做到严明纪律,奖惩分明,为团队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此外,学生艺术团还十分重视团队文化建设,注重培养广大团员的合作观念,提高团队的集体凝聚力。同时,还注重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生组织的联系;建立健全学生艺术团办公室的职能;借鉴专业文艺团体和演艺公司成功的演出运作模式,逐步实行非职业化团体的演出季制度,使艺术团的演出运作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建立与团队专业指导老师的良好协作关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保持和发展与艺术界、教育界和传媒界的联系,为艺术团面向社会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注意积累优秀作品和剧目,使团队艺术风格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观众的欣赏需求;注重艺术团队发展与学校整体规划的一致性,根据国家的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的文艺政策和思路调整团队的发展内容。这一系列具体措施的出台,极大的推动了艺术团的规范化发展,增强了艺术团的凝聚力。

4、加强交流,展现良好形象,扩大学校社会影响

作为高校的艺术团队,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文艺比赛,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向全社会展示了人民大学学生特有的风采,为学校赢得了荣誉。1999年,在北京市大学生艺术节比赛中,学生艺术团夺得民乐、舞蹈组一等奖,室内乐、话剧组二等奖,2001年获得全国手风琴比赛重奏组一等奖,全国艺术歌曲比赛北京赛区合唱组一等奖、非合唱组一等奖。学生艺术团曾先后赴上海、天津、山东、云南、广西、青海、香港、台湾等地进行交流演出。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访问宝岛台湾多所大学,取得轰动效应;2001年应香港政府康乐文化署的邀请,学生艺术团访问香港,获得极大成功;2002年暑期,应法国、奥地利和德国艺术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的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合唱团成功访问了西欧三国。这些演出都以当代大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传承和弘扬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加强了人民大学与当地音乐界、教育界的联系,展示了中国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的成长和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 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社、中国青年报社、北京青年报社等先后多次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还曾多次在黄金时间播出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的演出实况,并专门为学生艺术团制作了专题纪录片《音韵年华》,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中国唱片公司与人民大学合作出版了学生艺术团四张演奏专辑CD《丝竹新韵》、《滇池随想》、《青春舞曲》和《春天的故事》。

三、培育特色校园文化,营造健康文化氛围,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塑造青年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

一流的大学不仅应该仅仅有一流的教学、科研、师资和管理,也应该有一流的学生和与之相适应的特色校园文化。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不断规划合理的校园文化工作格局,广泛调动广大同学的参与的积极性,把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教育同学、感召同学的重要阵地,以点带面,培养人大学生的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品味。

1、贴近时代,贴近校园,贴近学生思想,建设有人大特色的群众性校园文化景观

利用文化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特色。多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开展了许多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受到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从“百年期盼,百日归航”到“千千中国结,切切申奥心”,从 “青春礼赞—献给跨世纪的祖国”、“畅想未来—献给新千年的母校”,从“沿着共和国的足迹”到“高举光辉旗帜,实践三个代表”等大型主题文化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增强了爱国心,报国志,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文化活动中“活”起来。

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增强精品意识,不断的创造校园文化活动的优秀品牌,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当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我们坚持出精品,出上品,不断满足学生的审美情趣,很多活动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特色和品牌。如校园文化节和“五四”文艺比赛已经坚持了11年,“五四”游园活动已经连续组织了10届,“一二·九”合唱比赛也已经有17年的历史了,“服饰文化节”也组织过5届,这些传统的校园文艺活动已经成为了同学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学校留给他们的美好印记。据统计,学校平均每3天就有一次文艺演出或文化活动,每年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达4万多人次。

2、关注社会热点,关注青年情趣,关注艺术发展动态,率先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学校认真落实国家艺术教育第一个十年规划,积极响应李岚清副总理的号召,在全国高校率先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把提高青年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品味作为工作的重点,推出了“人大校园文化广场”,邀请国家级的艺术团体来校演出,让每一个人大人欣赏一次高雅艺术。几年来,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国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北京京剧院等国内知名艺术团体和奥地利维也纳爱乐铜管乐团、瑞士铜管乐团、巴基斯坦民族合唱团、美国西雅图爵士乐团等国外的知名艺术团体都在人大的校园舞台上登台献艺。通过这些高水平的演出,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丰富了他们的修养和情操。几年来,共有30多个国内的一流艺术团体和20多个国外一流艺术团体来到人民大学演出,观众人数达到了数万人次。

3、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活动组织模式,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整体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制定适合校园实际情况的比赛规则,确保比赛的公平与公开;引入工程招投标机制,激发广大同学的创作激情和参与积极性;注重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以活泼多样的活动形式和贴近校园生活、贴近同学、喜闻乐见的内容,作为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的主题;强调高扬主旋律与注重个性发展的结合、强调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结合、强调思想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实现了以主旋律引导下的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发展模式,使校园文化活动的运作实现良性循环。

四、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普及高雅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充分调动各基层党团组织的积极性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志愿服务、文化下乡等方式,用学校小环境的优势带动和引导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和变革,创造了“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精神文明”的工作局面。

1、开展与社区的文化共建,用“没有围墙的大学”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自身成才的危机感和紧迫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与海淀和双榆树两个街道签订协议,创立了大学生社区挂职,共建党建和社区文化发展中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多次受到北京市的表奖,海淀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推广中国人民大学参与社区文化和两个文明建设的经验。大学生艺术骨干参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社区联合开展“五月的鲜花”社区文化艺术节,这是大学生文艺骨干就近开展艺术实践的好形式。在圆明园、海淀剧院、海淀工人文化宫、街道小礼堂等地方到处都有中国人民大学同学活跃的身影,社区的许多文艺演出是配合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如:迎接香港澳门回归、宣传“三个代表”思想、宣传“两会”精神、抵制“法轮功”等。无论是社区文化舞台上活跃的大学生,还是校园舞台上社区题材的艺术新作,都让更多的同学们意识到文化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应对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根据社区文化助残改编的舞蹈“生命之光”在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还获得了一等奖、优秀创作奖。

2、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契机,在鼓励大学生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的过程中为乡村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文艺宣传队

我们在组织大学生三下乡的工作中,注意把专业骨干同文艺骨干结合起来,发挥志愿服务队伍的综合优势,从科技、文化、管理及法律等角度给边疆地区带去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十五年来,在学校老师的带队下,中国人民大学的文艺骨干多次赴青海、新疆、云南、广西、内蒙古等边疆地区进行演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的30个省市和自治区,给边疆的人民带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国人民大学与这些地方的联系,同时也在很多方面使我们的同学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西北戈壁滩,在世界屋脊,在祖国北疆的漠河小镇,在全国极贫人口最密集的西南乌蒙山区,都留下了人大学生文艺志愿者奉献的身影。《文明城市》《爱心桥》等一批优秀和鲜活的文艺作品,都是同学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创作和改编的,在文化下乡的演出中深受乡亲们的欢迎。同学们所到之处,都会为当地培养一批优秀的文艺骨干,条件再艰苦,演出再疲劳,同学们没有抱怨和气馁的,用同学们自己的话说:我们能够为乡亲们做得太有限了,我们有义务为乡里留下一支不走的文艺宣传队。

3、十六年不间断赴海陆空三军参观见习、慰问演出,为解放军指战员送去了大学生的理解和问候,同时也为高校培养了一支没有军人参加的英雄事迹报告团

尽管每一届新生在入校时都会安排军训,但学军和国防教育是一个应该长抓不懈的工程,我们在工作中用文艺搭设桥梁,用情感结成纽带,把大学生奋发成才报效祖国的激情与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甘于奉献牺牲的豪情融为一体,创造了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和拥军教育的新模式。人民大学的老校长袁宝华和总政治部的首长早在85年就达成默契,每年选派优秀的学生文艺等方面骨干到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参观见习、慰问演出。到今天,人民大学在校学生文艺骨干的足迹已经走遍了第二炮兵的所有基地以及空军海军的大部分场站和哨卡,无论是西北的戈壁滩,还是东北的沼泽地,无论是南海的岛礁,还是5374米“生命禁区”的甘巴拉雷达站,同学们走到哪里就把欢声笑语留给那里,就把充满真情的创作和演出奉献到那里。在青海的军事高地,同学们根据指战员鲜活的事迹创作了话剧《奉献》,在西藏的甘巴拉,同学们在呼吸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值勤的指战员奉献了整场的精彩演出,在场的每一位指战员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更受教育的是同学们,从西藏回到北京,一支没有战士参加的甘巴拉精神事迹报告团蔚然而生,在同龄的大学生中传颂着英雄们的光辉事迹。截至2002年,我们慰问和演出过的部队有近60支,参加的学生近2000人,还有数千名同学从这项活动中受益。

4、用艺术和文化交流架起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与港澳台地区青年联系的桥梁,促进了港澳台地区对内地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青年一代的沟通和共识,以实际行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早在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之前,我们就积极创造条件与港澳地区开展“缘牵三地情”等艺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我们派出的优秀学者在第一时间里把这些地区发展的情况传递给在校的青年学生,增强了内地青年对这些地区的了解和对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共识。港澳台等地区的“艺术之旅”,也为我们促成了许多品牌活动,“精英培训计划”等活动,人民大学都是内地最突出的牵头学校。我们的演出和交流还感动了港澳台的宗教界人士,香港道教玄宫的会员们为学生艺术骨干在两岸三地之间的交流创在条件,同时在内地开展扶贫支教的项目工程。这些演出和交流活动也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内地高等教育的知名度,加强了人民大学与当地音乐界、教育界的联系,为在民间创造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氛围创造了宝贵的条件。

5、引导青年学生用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普及高雅艺术,坚持用准市场化的观念引导公众的文化消费,定期在国家级专业艺术场馆举行专场音乐会

我们在利用文化和艺术载体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注意高起点把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艺术团建设成为目前我国高校中最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学生艺术团之一。在校园内开展活动的同时,学生艺术团还积极面向社会开展艺术实践,用精彩的演出和高雅的艺术形式影响和感染更多的人。无论是在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等艺术场馆演出,还是赴部队、灾区、三峡工地慰问演出,无论是“祖国边疆万里行”活动,还是把节目送到广大城市社区、厂矿和偏远的乡村,都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今日艺术》上登载最多的大学生艺术团举办的专场音乐会就是中国人民大学,乐团举办的音乐会立足普及,着眼引导,极大提高了人们欣赏高雅艺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6、完成上级领导机关交办的各项重大演出任务,做首都北京的文化使者,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位于北京的高等院校每年都要努力完成国家和北京市交办的与艺术和文化相关的重大演出和文化志愿者交流任务,每次承担这样的工作,学校党委都会通过领导协调、干部配备等环节创造条件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和中国的“推销员”。多年来,学校创造性地、出色地承担了国家和北京市交办的各项重大政治任务,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城市运动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迎接香港澳门回顾、迎接新世纪、参与北京成功申奥、庆祝建国50周年等重大活动都留下了人大学生的欢声笑语。

在北京申奥过程中,“万人聚登万里长城”、“千千中国结,拳拳赤子心”等活动都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发起的,特别是“千千中国结”和“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专场演出”等活动不仅赢得了观众的赞誉,也受到了奥申委领导的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艺术团仅在最近3年的时间里,学生艺术骨干先后接待了60多个国家的来访外宾850多人,举办外事专场音乐会20多场。2002年暑期,学生艺术团民乐团应邀赴法国布列塔尼省参加国际艺术节,民族管弦乐团也应维也纳表演与艺术大学的邀请赴欧洲参加国际文化艺术节,并赴音乐圣地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举办专场音乐会。学生文艺骨干创造性的劳动,不仅让外宾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让他们亲身的感受到在异国他乡所得到的亲人般的温暖。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深入和加快,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还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站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艺术教育和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如何避免片面的专才教育?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审美意识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究竟怎样?许多人的头脑里对这些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许多青年学生因为应试教育的成长惯性,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这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去启发引导,切实提高人们重视发展校园文化和艺术教育的意识、积极接受艺术教育。

总结几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努力和探索可以看出:

1、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学校的政策倾斜,为创造性地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大力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创造了宝贵的条件

为了推进校园文化和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从优秀人才引进、校园文化规划和艺术团见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政策。党委确定了这方面工作的主管书记,并确定由主管的书记和校长牵头,以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等为成员单位的校园文化发展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的秘书处设在团委,负责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进行战略性的规划,通过领导小组的支持,学校出台了一批支持和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的政策。如:在艺术教育师资力量上支持执行部门采取专兼职结合以兼职为主的政策,把各院系所对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作为考评基层党务和行政工作的重要指标,对于学校文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且品学兼优的同学学校可以直接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等等。

2、党组织的积极推动,团学组织的热情参与,使艺术素质拓展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青年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有效载体

学校党委定期召开学生工作和校园文化发展工作会议,针对时代发展和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科学部署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调动各院系所党政领导的积极性,利用共青团组织的优势和团学组织在广大同学中的感召力开展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许多出色的品牌项目。学校根据形势的发展在团委专门设立了大学生文化与艺术素质拓展中心,使校园文化建设直接服务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主战场,也把青年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作为其适应社会、接受社会挑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前瞻性地推动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推动了素质教育实现手段的转变。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作理念的创新是我们在工作中坚持的原则,也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的保证。过去在校园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顺其自然”和“坐等靠”的思想比较严重,采取积极的引导和发展规划后,我们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从而衍生出许多有意义而且价值深远的配套产品,同学们对高雅文化、优秀民族文化和先进科学文化的孜孜以求,使我们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把校园文化的建设作为根本,把探寻校园文化的规律和健康的发展方向作为目标,把创新作为动力。创新既包括观念的创新,又包括工作机制的创新,这是人民大学校园文化新模式形成的根本动力。

4、采取有力措施,建立高效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是大学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一项有前途的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体制和机制上,在人民大学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从组织体系的调整和变革开始,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团结和感召青年学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团队优势,由团委书记兼任艺术教育中心的主任和校园文化发展规划秘书处的主任,可以把优势资源充分结合,实现了资源配置上“1+1”大于2的成效。校园文化发展当中的经济性和群众性结合、公平和效率结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结合以及整个工作体系中公开、民主以及优胜劣汰的机制给校园文化和艺术教育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活力。

5、资源的社会化整合和高效率配置是发展中国家创办高起点、高水平艺术教育,建设一流校园文化的必经之路

有人说,文化教育的高起点是同经济的发展阶段相关联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不能创办高水平的艺术和文化教育,相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吸引力和优势能够很好地在现代艺术教育和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发展中得到有效地体现。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选择整合社会资源的道路,要走出“坐等靠”的思维惯性,要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要从社会集中优势资源、有效配置资源高起点发展艺术教育和特色校园文化,如果说传统观念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现在的观念就应该转变到“巧妇善为无米之炊”,人民大学的学生艺术团建设在短时间内获得长足发展的现实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现在学校为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专门创建了世纪馆,同时通过创建北京最领先的录音棚、发展股份制的文化公司,并以此激活校园文化和艺术教育的“造血”功能,更会给蓬勃发展的大学校园文化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编辑:邵开封)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