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教务处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大学生
时间:2014.03.24
教务处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大学生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这对我们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答现实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总结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情况,目的在于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真正起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

一、以哲学社会科学院系为基础,构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坚实平台

与全国其他高等院校相比,中国人民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全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人民大学自复校以来,逐步地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独特优势。

1、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两课”)的体制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体制结构的突出表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两课”)中的八门课程在全校各理论院系实行分散教学,集中管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由人文学院哲学系承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教学由经济学院经济系承担,《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教学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的教学由国际关系学院承担,《法律基础》的教学由法学院承担,《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由学生工作部承担。

中国人民大学校党委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这种格局的领导核心,“两课”领导小组是统一规划和协调全校各院系的“两课”教育教学关系的组织机构。在校党委领导下,“两课”领导小组具体制定“两课”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骨干教师共同研究“两课”教育教学规划的实施和一些具体的工作。“两课”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这种教育教学设置模式正是人民大学师资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的集中体现。

2、“两课”教育教学体制结构的功能

中国人民大学特殊的“两课”教育教学体制结构与其他高校同类型的学院相比具有四个特殊的功能:

第一,在“两课”教育教学研究上下功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了“两课”教育教学的主要研究工作。各个相关院系的“两课”教师在完成了“两课”教学任务之后,进行的科研工作大多是“两课”教育教学的内容,并且与自己的专业紧密联系。这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两课”教师除承担“两课”的教学任务外,所进行的科研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研究,另一方面就是对“两课”教育教学各环节方面问题进行研究。

第二,加强对“两课”教师的培养。中国人民大学一方面从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师资梯队等角度,着力于培养本校的“两课”教师,另一方面也为全国高校培养“两课”教师。为全国高校培养“两课”教师的任务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并管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进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组织举办过各种类型的长、短期培训班。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举办过多期高级研讨班、学位班等,为全国各高校培养了大批的“两课”教师。

第三,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建设基地。在2001年全国高校重点学科的评审中,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免答辩的资格进入全国高校重点学科的行列。这一学科的所在院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该学科的全部科研任务和培养该专业硕士生、博士生,以及“两课”师资队伍的重任。

第四,创设了全国高校博士生公共政治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中国人民大学的这门博士生公共政治课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组织管理,集中全校各个领域有专门研究的学者来开设的。这门课程的开设深受广大博士生的欢迎和热爱,也吸引了其他一些高校前来学习、借鉴。

3、“两课”教育教学体制结构的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两课”教育教学体制结构的特点是:

第一,“两课”教育教学的研究直接成为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人民大学自始至终都将“两课”教育教学的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配合211工程一期建设项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挑战、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社会主义研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配合对全国高校“两课”教师的培养工作,做了汇编硕士学位论文精粹的工作等。在做这些工作中,学校领导深刻体会到,对“两课”教育教学的研究,只有提升到全校范围,提升到整个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中,才能做出更好的成绩。

第二,中国人民大学“两课”教育教学体制结构有利于“两课”教师集中精力和时间从事科研,因而“两课”教师一般有着较高的理论素质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不少“两课”教师成为教育部社政司实施“两课”教学改革计划、完成改革任务的主要力量,例如编写示范教材和实验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教辅等等。中国人民大学的“两课”教师,为促进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作出了努力和贡献。

第三,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成果推动“两课”教育教学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两课”教育教学的承担单位和协调机构,大部分“两课”教师都具有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开展“两课”教学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是得天独厚的。因此,在这一研究中,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融会在“两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中,可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增强理论研究的浓度,可以以历史印证现实;历史、理论、现实三者的结合,也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生动化、形象化,反过来,也可以使现实、使现象性的东西本质化、理论化。

第四,“两课”教学与“两课”教学的研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结合。“两课”的所有课程教学,在中国人民大学均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每一门课程都成为所在教学单位的“两课”教学研究的试验田。利用教学实践进行教学研究,推进学科的发展,真正在教学中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教育”的含义和功能,其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二、以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为核心,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是关系改革开放前途和21世纪国家面貌的大事,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长远大计。近年来,人民大学从学校的学科特色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机制、途径和方法,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建立和完善了“整体讲解、多门配合、广泛渗透”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体系

  人民大学从1988年起,就在全校硕士生中开设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课,其主线和核心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关内容。1994年,人民大学又在全国高校中率先面向硕士生开设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公共课。党的十五大后,按照中央精神,人民大学又把这门课程规范为“邓小平理论研究”,并集中全校20多位知名专家、教授分专题讲授。同时,为了引导研究生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人民大学在强调各类研究生都要全面、准确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还要求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应有侧重地对邓小平理论有关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为此,人民大学面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开设了“邓小平经济理论研究”、“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研究”、“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邓小平外交思想研究”等多门课程。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以后,人民大学领导、学校“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和“两课”教学单位,及时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学校制定了“整体讲解、多门配合、广泛渗透”的教学思路。所谓“整体讲解”,即通过讲座让大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一个整体了解。为此,学校组织四位教授对新入学本科生和二、三、四年级本科生分别组织了多场专题学术报告会,专门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谓“多门配合”,即“两课”的各门课程都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加入到教学体系中,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所谓“广泛渗透”,即除“两课”以外的其他专业课程,也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当渗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根据学校统一规划,“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程”的活动在人民大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2003年9月3日,“中心”会同中国人民大学“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召集和组织全校“两课”教师,召开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理论研讨会,会议由主管“两课”工作的副校长林岗教授主持,“中心”主任程天权教授作了重要讲话,全校50余位教师参加了理论研讨会,就如何提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实效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研讨。目前,人民大学已初步形成了校长书记带头讲、知名学者联合讲、“两课”教师集中讲、专业教师渗透讲的教学格局。

  2、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积极寻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人民大学现有的硕士点和博士点,绝大多数分布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中,人民大学拥有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独特优势。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以下几种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途径:一种是针对有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现实问题的课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等等,强调要“融会贯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一种是针对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史”等等,强调要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延伸”,增加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有关思想和论述;一种是针对有关西方理论学说的课程,如“西方民主政治研究”、“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等等,强调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行研究、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照搬。通过这些途径,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内化到各门专业课之中,既推动了课程建设,也促进了对大学生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

  3、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不断提高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强调教学内容要与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层次相适应,避免简单重复,使之更具有吸引力,更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强调教学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注重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深层次理论问题,帮助学生澄清种种困惑,主动引导学生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观察、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三是强调教学中要注重介绍和阐述党在新的实践中形成的新的思想理论成果,并结合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进行充分的论证。四是强调研读原著,要求学生通读《邓小平文选》和江泽民同志有关论述,并要选读马列经典著作、毛泽东著作和中央的重要文献。五是强调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取开展专题研讨、写读书笔记、看录像、听报告、组织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兴趣和积极性。

  4、认真组织科研,在研究中深化,在深化中提高

  人民大学作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对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工作。邓小平理论曾是人民大学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有许多研究成果曾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学校科研处及有关理论院系就开始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在全国重要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江泽民“七一”讲话发表后,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科研处、出版社、杂志社、各大理论院系联合组织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研工作。在教育部社政司的组织下,以人大教师为主,编写了《新时代的理论纲领——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人大教师还参与撰写了《“两课”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教学指导》。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的组织下,人民大学部分教师参与编写了《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十六大报告学习体会》一书,参与编写了《“两课”贯彻十六大报告精神教学建议》,编写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参与编写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程》(北京市)等教材,达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为了配合教育部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的工作,受教育部社政司的委托,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还组织编辑了《高校“两课”教学难点解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专辑》、《高校“两课”教学难点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辑》。为了更深入地学习、宣传、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底,人民大学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由校党委书记任主任。中心成立后,先后组织了一系列学术研讨活动,组织编写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2讲》,并出版了配套光盘。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后,中心又组织编写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讲座》一书。此外,中心还组织校内专家撰写了系列文章,教育报先后曾几次以整版的篇幅发表了中心撰写的文章。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方面,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带头,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研,近几年来,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民大学教师发表了一系列学习、宣传、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文章。人民大学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不仅渗透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而且有的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还专门探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问题。深入的研究,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认识,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以提高教学实效为目的,加强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的“两课”教育教学,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发挥“两课”教师和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推进“两课”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建设。具体地说,中国人民大学“两课”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两课”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教材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强调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来促进教学的研究性大学,它的“两课”教育教学实践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关于“两课”教育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与各门课程内容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近三年来,人民大学在“两课”教育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表和出版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论文和专著。据统计,全校“两课”教师约62人,获得省部级或国家级科研立项的项目共114项,发表的论文总数共541篇,专著139本,教材84本,辅助教材49本,合计813项。其中,有不少高质量的论文和专著获得了北京市委、教育部、文化部科研奖49项。教师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素养,从而提高了“两课”教育教学的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还承担着教育部社政司组织的教材改革与建设的任务。199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普通高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意见》以后,人民大学组织力量进行了适应新一轮课程设置的教材建设,编写了由教育部社政司向全国高校推荐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课”教材,该套教材受到了各高校使用者的好评;最近,又根据“两课”教学实践的要求和“两课”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再版修订了该套教材。此外,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还组织力量与武汉大学该学科点合作组织编写了充分体现“两课”教学改革精神,具有新形式、新特点的“两课”教材,该套教材被称为是“两课”教材改革的首创,也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目前,人民大学正在新的“两课”教学改革中,力图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积极抓好教材建设。

  2、加大“两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增强教学实效

  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改进教学方法,是“两课”教育教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两课”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与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知识灌输,还包含着对学生心理、情感、思想的启迪和诱导,以及行为的导向与规约。“两课”教育教学的方法,只有在既符合教育总体目标要求,又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愿望时,学生才可能积极地认同并接受以此传递来的教育信息和基本内容。因此,人民大学在“两课”教育教学中,鼓励教师在充分领会和把握教育部“两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和创新精神,根据大学生实际的、具体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即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所产生的新问题,特别是那些所谓的热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来加以启发和引导,实事求是地分析社会上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发展上指明前进的方向,克服消极因素对大学生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力求有的放矢地解除他们的困惑。人民大学在“两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上的突出表现是:

  第一,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先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从而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此外,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或者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及时组织课堂讨论,甚至辩论。同时,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方面,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现实中去,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的设定更接近社会现实。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使教学手段进一步多样化,也是中国人民大学“两课”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的一个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是先从接受形式开始,然后才接受内容的。在当今环境下,学生确实更容易被形式的东西所吸引。在人民大学的“两课”教学中,相当一部分“两课”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工作中,充分利用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两课”教学已从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一个本”的方式,转变为集图、文、音、像于一身,具有形象性、真实性、生动性,更符合学生思维习惯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上。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理性的问题感性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目前人民大学正在逐步建立教学音像资料库,音像资料以纪实为主,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录像等方式,增强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寓教于乐,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与思考的兴趣。

  第三,在“两课”教育教学中,“两课”教师还引导和启发学生分组创办杂志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一份份精美的原创杂志,是师生的共同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也使得课堂教学有声有色。有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还自办网站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及时把教学案例、备课讲义及学术论文放在网上,便于学生及同行查阅。同时还在网上为学生进行答疑与咨询,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学习生活问题。这些教学手段都是新颖独特的,受到了大学生的肯定与欢迎。

  第四,开辟“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教学法。例如,人民大学配合“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开展的“邓小平理论学习辅导员”工作,就是这一方法实施的重要体现。面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思维敏锐、情感丰富的群体特征和价值观念多样化、活动方式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新特点,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将共青团自身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优势同学校独特的理论优势相结合,将思想政治工作同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相结合,将主渠道的邓小平理论教育同“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邓小平理论学习活动相结合,探索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开展了“邓小平理论学习辅导员”工作。这项工作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单向式灌输的常规,从学校理论优势较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党史、国政、经济学院等院系中聘任优秀的硕士生、博士生到本科生团支部中,结合团支部实际,带领学生创造性地开展了诸如访问、参观、调研以及邓小平理论知识答辩赛、辩论赛等。在2001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中,人民大学团委以“高举光辉旗帜,实践‘三个代表’”为活动主题,组织了几十支社会实践队伍,奔赴全国各地,实践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活动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也对人民大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例如,人民大学哲学系组织的奔赴川渝地区的“三个代表”宣讲团,通过实地考察、与基层干部座谈、为农村群众宣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活动,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实践中,同学们不仅宣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且也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

  第五,成立学生宣讲团,广泛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校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校团委从各院系选拔优秀的学生干部,成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生宣讲团,分赴全校各院系、团支部向各级团学干部宣讲。学生宣讲员们以更贴近学生的宣传方式,为几十个基层团支部的学生进行了精彩的宣讲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宣讲团还应邀到其他学校进行宣讲工作,收到良好效果。2002年底,马克思主义学院还成立博士宣讲团,深入北京市宣武区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讲活动。博士宣讲团通过深入基层开展调查、座谈等形式,及时将广大干部群众反馈上来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及时的整理,然后密切联系干部群众关心的思想实际进行宣讲,深受干部群众的欢迎。通过学生宣讲团在基层支部、普通同学中的宣讲工作,宣讲员与广大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通畅真实的思想互动,宣讲员同广大学生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

  第六,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相配合,将教学效果落到实处。为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两课”学习中,“两课”教师充分配合学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和“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活动,把大学生“义务劳动卡”,作为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实践学习。很多学生自愿走出校园,义务到残疾人中心、孤儿院、敬老院献爱心,有些学生还为民工的子女义务教学,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些活动的展开,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的效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也真正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与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对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的重要意义。

  3、加强“两课”教育教学管理,健全规章制度

  为了使“两课”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人民大学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校、院两级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研室工作条例、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教学内容和质量监控制度、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尤其是教学督导制度、教学评估制度、院系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具有明显的成效。

  教学督导制度,就是由学校教务处、院系办公室聘请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离退休教师为教学督导员,深入课堂听课,根据考核的各项指标对讲课教师进行考核,并直接向校教务处汇报。

  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方面,多年来,人民大学一直坚持对“两课”所有课堂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估。每学期末,对每一位“两课”教师进行综合测评,即由学生直接根据教师的课堂表现及教学效果进行打分,评估成绩在全校公布,并直接与教师职称、津贴挂钩。学生对“两课”教师的考评,一般在停课前4周进行,评估卡反馈到各院系及教研室,作为评选各类优秀教师奖项以及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与此同时,各教研室也对“两课”教师备课、教学态度等方面进行考评。其考评成绩的公式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评成绩=学生考评成绩×70%+院系考评成绩×30%。
每学期中,院系领导和教研室主任深入“两课”课堂听课,直接与“两课”教师、学生交谈,及时了解和分析总结教学的经验教训,着力于提高“两课”教学效果。

  这些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保证了人民大学“两课”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两课”教师能够自觉按照有关规章制度组织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积极反应当前理论界与学科发展的新动态与成果,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收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相当一部分“两课”教师的考评成绩位于各院系教师前列。

  4、探索“两课”教育教学的学生考试方式,进行科学考核

  改革“两课”的学生考试方式是有效加强“两课”建设的主要环节。科学的考核,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和掌握“两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可以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中的大多数课程由于具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稳定而规范的基础知识,采用了试卷考核方式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但是,“两课”中的各门课程如果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来设定考核内容,以试卷考核方式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的唯一根据,那么就不能真正反映和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根据目前“两课”考试方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人民大学对“两课”的考核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尝试。例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考核方法上,采取了期末考评与平时考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阶段性考评与综合性考评相结合等方法。

  在课程考核中,不仅看学生一时一地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一贯表现,从而把平时成绩的比重从过去的20~30%提高到40~50%,平时考试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有课堂提问、随堂调查、课后作业、小论文、自办刊物等,这样不仅增多了评定学生成绩的机会,也反映了对学生成绩测定的合理性。《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考核还作了大胆创新,把道德心理测试的手段引入对学生的考核中,通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原理,采用模糊测评法把定量打分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从而减少了主观随意性,避免了机械量化的弊端。为弥补定量考核的不足,在对学生的课程内容掌握和日常行为实践进行重点考核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突出表现,给予一定的加减分。例如,对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鼓励。在课程学习上,把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出勤率的考核与课程结束时的考核结合起来;在日常行为表现上,把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合的具体表现与总体表现综合起来考核。此外,也实行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和学生的自我考核及学生相互间的考核,三者的结合给出的综合分,则是学生该门课程的实际考评成绩。

  四、以提高理论素质和科研能力为中心内容,建设高素质的“两课”教师队伍

  教师的素质关系到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两课”教师队伍一直是人民大学“两课”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人民大学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年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学历水平高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1、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

  人民大学现有“两课”教师63人,分布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院和法学院,承担着全校的“两课”教学任务,除了“形势与政策”课由各院系具体组织实施外,人民大学所有的“两课”教师都是专职教师。教师的年龄、学位、职称、政治面貌状况可参看下表:

表一:“两课”师资队伍结构表

项目负责人

项 目 类 别

课 题 名 称

张雷声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委托项目

教育部社政司项目

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

思想理论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两课”教学法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的子课题“社会主义理论若干问题研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的子课题“三个代表”与经济建设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

秦 宣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

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研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的子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体系研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的子课题“以德治国”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新发展

梁树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的子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问题研究”

段忠桥

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

教育部社政司项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研究

建国以来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沿革

陶文昭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现代西方知识阶层与社会发展

信息化与社会主义

科技革命与知识分子

电子政府引论

王 易

教育部

当代中国社会公民道德实践研究

杨凤城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

二十世纪中国

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研究

齐鹏飞

国家社科基金

邓小平关于香港回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王顺生

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

教育部博士点研究项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的子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执政党建设

历史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何虎生

国家社科基金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杨德山

教育部社政司

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

刘 辉

国家社科基金

1941-1956年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传播与深化研究

辛 逸

教育部“十五”科研项目

农村人民公社经济制度研究

王 东

国家社科基金

后中国共产党对美国政策的历史回顾与前瞻

孟 捷

国家社科基金

技术创新政治经济学

郝立新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重点课题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比较研究

刘敬鲁

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

经济哲学的一般问题研究

陈世珍

教育部“十五”社科规划项目

现代神话的起因、作用机制和对策研究

李景治

国家社科基金

教育部项目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

21世纪的国际环境与世界格局

罗天虹

教育部项目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历史沿革

刘东国

教育部项目

国际环境政治与外交

孙国华

教育部博士点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教育部

社会主义法治论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

法经济学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朱力宇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中欧关系发展报告:欧盟对华人权政策和中国的对策

张曙光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法的形成和运作原理

范 愉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十五”规划项目

纠纷解决与非诉讼程序研究

叶传星

国家社科基金

中国法治秩序的理论建构

  从上表可以看出:

  第一,人民大学“两课”教师的年龄结构合理,中青年教师比例高。这样的年龄结构,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和中年教师担当重任;中青年教师之间的竞争也有利于整体水平的提高,其合作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第二,学历水平高。人民大学“两课”教师绝大多数拥有硕士学位,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高达58.1%,其中,有3人分别从英国、法国、日本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另外,目前还有一些“两课”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第三,高级职称比例高。人民大学“两课”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已达85.5%,其中,有2名全国“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有2名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他们中有的在全国高校该领域具有较大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大学高水平的“两课”教学和科研状况。

  第四,政治素质高。在“两课”教师中,中共党员有58人,占教师总数的93.5%,这说明人民大学“两课”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完全能够胜任“两课”的教学与科研,具有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政治思想水平。

  此外,人民大学“两课”教师中,有许多是全国或北京市各类研究会的主要负责人、常务理事、理事,有些被其他高校或研究中心聘请为兼职教授或研究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大学“两课”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影响力。请看下表的统计情况:

担任各学会、研究会职务情况

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会长

梁树发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段忠桥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副会长

王顺生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 北京市党史学会副会长

张雷声

首都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

杨德山

北京市党建研究会副秘书长

郝立新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恩哲学研究分会会长;

高校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

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

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副秘书长

李景治

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

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会长;北京市政治学会副会长

朱力宇

北京市法理学会副会长

叶传星

北京市法理学会秘书长

2、“两课”教师的科研状况

  教学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科研能力的提高。由于人民大学的“两课”教师分布在不同的学院,可以充分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中共党史、国际政治等学科,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初步统计,自2000年以来,人民大学的“两课”教师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教育部各类项目28项(未包括“211”项目),科技部、司法部、北京市等其他部委项目7项,霍英东基金、福特基金等其他各类基金项目12项;出版专著25部、参著36部(不包括出版的各类教材、教辅书籍),发表论文530篇,人均15篇。在这些著作中,有4部专著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部获“五个一”工程奖,1部获教育部奖,1部获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优秀科研成果奖,另有多篇论文获得各类奖项。而在学校的科研立项和科研优秀成果评奖中,“两课”教师的科研申请项目获得批准和获奖的占有很大比例。这些科研工作的开展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为进行深入、透彻、细致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于人民大学“两课”教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情况,请参见下表:
表三:“两课”教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情况一览表

项目负责人

项 目 类 别

课 题 名 称

张雷声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委托项目

教育部社政司项目

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

思想理论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两课”教学法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的子课题“社会主义理论若干问题研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的子课题“三个代表”与经济建设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

秦 宣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

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研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的子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体系研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的子课题“以德治国”的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新发展

梁树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的子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问题研究”

段忠桥

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

教育部社政司项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研究

建国以来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沿革

陶文昭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现代西方知识阶层与社会发展

信息化与社会主义

科技革命与知识分子

电子政府引论

王 易

教育部

当代中国社会公民道德实践研究

杨凤城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

二十世纪中国

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研究

齐鹏飞

国家社科基金

邓小平关于香港回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王顺生

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

教育部博士点研究项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的子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执政党建设

历史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何虎生

国家社科基金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杨德山

教育部社政司

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

刘 辉

国家社科基金

1941-1956年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传播与深化研究

辛 逸

教育部“十五”科研项目

农村人民公社经济制度研究

王 东

国家社科基金

后中国共产党对美国政策的历史回顾与前瞻

孟 捷

国家社科基金

技术创新政治经济学

郝立新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重点课题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世纪之交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比较研究

刘敬鲁

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

经济哲学的一般问题研究

陈世珍

教育部“十五”社科规划项目

现代神话的起因、作用机制和对策研究

李景治

国家社科基金

教育部项目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

21世纪的国际环境与世界格局

罗天虹

教育部项目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历史沿革

刘东国

教育部项目

国际环境政治与外交

孙国华

教育部博士点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教育部

社会主义法治论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

法经济学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朱力宇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

中欧关系发展报告:欧盟对华人权政策和中国的对策

张曙光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法的形成和运作原理

范 愉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十五”规划项目

纠纷解决与非诉讼程序研究

叶传星

国家社科基金

中国法治秩序的理论建构

  3、人才的培养情况

  在“两课”所涉及到的7个学科中,人民大学有4个学科属于国家重点学科,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并 且这4个学科都是国家批准的第一批在全国招生的博士点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3个专业1981年被批准为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90年被批准为博士点,而且在1997年之前人民大学是全国唯一可以招收此专业博士生的单位。这些年来,人民大学培养了大批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为全国许多高校输送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尤其是,1997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人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为全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承担了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培训任务;1999年人民大学又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高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几年来,人民大学除了继续培养与“两课”相关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为“两课”教师队伍补充新鲜的血液之外,还招收了“两课”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师460人,其中250人已获得硕士学位,为国家的“两课”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另外,人民大学还特别注重自身的“两课”人才培养。一方面,人民大学在从自己培养的博士生中选择优秀人才充实“两课”教师队伍的同时,也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吸收相关学科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充实“两课”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老专家、名教授的传帮带作用,并鼓励推动年轻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勇挑重担,积极支持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访学、深造,仅近几年,人民大学“两课”教师中先后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高校或研究机构访学1年以上的就有6人。人民大学关于“两课”教学和科研梯队人才的培养,为保持高水平的“两课”教学和科研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4、开展学术交流情况

  人民大学非常重视学术交流,以使教师开阔学术视野,及时了解和把握国内外学术发展的前沿问题与趋势。近几年,人民大学“两课”教师中先后有20人次出访美、日、德、英、意大利、荷兰、澳大利亚、港澳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并邀请国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相关学科专业的著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演讲,如邀请了美国纽约大学著名政治学教授奥尔曼教授来校做关于“二十一世纪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未来”的学术演讲,邀请法国巴黎大学历史学教授弗莱德·E·施拉德来校介绍了马克思未出版手稿的编辑、整理、出版情况,请当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教授来校做学术报告等。人民大学不仅加强和推动“两课”教师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而且积极参与国内各学会、研究会和相关部门机构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并提交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其中许多论文都获得了不同类型的奖项。

  此外,人民大学还成功主办了一些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如“毛泽东思想研讨会”,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作为一种制度,人民大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校性的“两课”教学研讨会,全校“两课”教师共同探讨“两课”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解决的办法,交流“两课”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两课”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提高“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

  五、加强“两课”依托的学科建设

  “两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范围比较广,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等学科,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两课”教育教学直接依托的学科。对这一学科的建设以及怎么发挥这一学科在“两课”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在中国人民大学一直是作为重点问题作出研究的。

  1、研究学科建设的相关理论问题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学科建设上对以下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我们认为,这一学科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⑴大学生“两课”教育教学和社会公众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任何一个学科都是面向全社会的,以社会现象和社会需求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应面向高校,而且必须面向整个社会(包括大学生和其它学生群体,包括学生群体之外的其它社会群体)。⑵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性探讨。对大学生的“两课”教育和对社会公众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既涉及教育的内容,也涉及教育教学的途径、手段选择问题。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要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变化的要求,研究教育教学的内容,而且还要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研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和有效途径,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质的规定性主要有三个方面:⑴政治性。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的“两课”教育和对社会公众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政党特色和引导指向,必须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执政的基本纲领,以及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为主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和广大人民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⑵教育性。从历史角度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本身就是教育活动。将这些教育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从途径到方法,从过程到效果加以考察,进行比较,对其发展进程作出科学研究,从而对大学生和社会公众进行政治和思想道德教育,其目的就在于使他们真正相信马克思主义,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者。⑶综合性。主要表现在该学科研究领域宽广、研究方法多样化。这一学科需要采用包括政治学、教育学、法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中常用的方法,融汇理论研究和现实调查、评价等手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等进行综合性研究,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实践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的关系。1996年,国务院学位办在调整研究生专业目录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相对独立的二级学科合并为一个二级学科。这样,原先自成体系,各有优势的两个学科合并成一个整体性学科以后,有一个在磨合的基础上进行打通性研究的问题。如何从学科构建、学科梯队、课程设置及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对该学科的各方面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学科建设的效率,提升该学科的综合实力,成为人民大学该学科发展中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研究中,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教育过程中的推广和实践。前者为后者的实践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起着开拓思维路线的作用;后者为前者反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检验的效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突出阐明这一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对中国进步的指导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则强调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成人民群众自觉的社会活动。对学科内部关系的理解体现在“两课”教学实践中则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着较深的理论内涵,需要找到与实践结合的通道,而思想品德课则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教育,需要有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有一个怎样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能被学生接受的问题,而思想品德课则有一个如何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层次,对道德要求作出科学的理论诠释的问题。

  第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归属及其层次问题的思考。一个学科的归属及所处的层次是否合理,既影响到专业设置,又影响到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目前被包括在政治学这个一级学科之内,其学位层次则隶属于法学之下。这种学科与学位隶属不一致的状况直接影响到这一学科的建设,也影响到人们对这一学科的了解、认同和把握。通过研究,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个研究内容极为广泛的学科,但研究的着重点也是很明确的学科。要使这一学科有很强的生命力,一方面,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学科发展的“着重点”,即“教育”进行研究。“教育”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对二者进行打通性研究的链接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目的、内容等都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无论是在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方式上,都有一个如何加强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问题。另一方面,还必须使这一学科从二级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给该学科应有的地位,使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能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次引起重视。

  2、探索学科建设的路子

  对学科内涵、特点、归属及层次等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夯实“两课”所依托的学科基础,建构“两课”的学科体系,探索一条学科建设的路子。

  第一,以“两课”教学为着力点,加强学科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搞好“两课”教学是重点。中国人民大学的“两课”教育教学的体制结构虽然给统一管理带来不便,但由于“两课”的具体课程都植根于相关的理论院系,因而便于获得比较丰裕的学术营养。各理论院系进行的专业研究一方面为其所承担的“两课”课程提供了比较翔实的资料和数据,增加了所承担的“两课”课程的理论深度;另一方面,在“两课”教学中学生提出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也为教师的专业研究提供了需要探讨的内容,拓宽了研究的视野。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三门课程,依托了该学科四个研究方向的主要力量,讲授内容吸收了四个研究方向的大量研究成果。在当前“两课”教育教学面临着世界发展诸多变化、面临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诸多新问题、面临着学生对繁杂多变的世界产生诸多困惑的情况下,通过用较深厚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的结合,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分析社会现象的内在原因,启发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索精神,可以达到增强“两课”实效、培养人才的目的。

  第二,进行打通性研究,加强“两课”课程建设。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必须要有宽广的视野和综合的态度。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比较重视打通性研究。打通性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⑴学科内部的打通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并,不是简单相加的问题,必须构建学科体系。⑵学科之间的打通性研究。本学科与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与哲学、伦理学、法学、经济学等也有着广泛的联系。它的发展还取决于对相关学科领域内容的借鉴和吸收。这种打通性研究所获取的成果是“两课”课程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两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师队伍等的改革与发展,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开创“两课”教育教学新局面

  中国人民大学的“两课”教育教学,坚持传扬“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依托学校长期发展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优势,经过不懈地努力工作,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两课”教育教学的体制和机制;积极探索和推动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和教学成果;培养造就了一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高素质的“两课”教师队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必须更加充分地认识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认清“两课”教师所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不断加强“两课”及其学科建设、努力开创“两课”教育教学的新局面,进一步推进人民大学“两课”教育教学的建设和发展。

  1、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作用

  作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要特色、正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人民大学,必须在“两课”教育教学方面做得更好,走在全国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前列。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对“两课”的领导,加大对“两课”的投入。人民大学“两课”领导小组,今后仍然定期地研究、布置、检查全校的“两课”教育教学工作,每学期都召开一次由全体“两课”教师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两课”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及时解决“两课”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此外,我们还将通过“两课”教学的督导组、教授委员会等,加强对“两课”教育教学的指导。对涉及到“两课”的学科建设、重大集体课题设定、重点教材建设等重要问题,都将在广泛征求“两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经由教授委员会和学校“两课”领导小组审定,再组织实施。同时,人民大学继续加大对“两课”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截至2003年,全校用于“两课”建设的经费投入已达到40万元,2004年,经费投入又有增加,预计达到43万元。

  第二,安排好“两课”课堂教学,规范和完善“两课”教学管理。无论是从青年思想成长的规律,还是从教育的规律来看,学校和课堂依然是青年获取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是“两课”教学最重要和主要的手段。人民大学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要求包括博士生导师在内的所有教授,都要适当承担一定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并对其进行评估。人民大学还将根据实际情况,以改革的精神研究、设计、修订更为合理、更为有效的“两课”教学评估体系。

  2、直面新实际,应对新挑战,进一步开展“两课”教学研究
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极其复杂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直接对“两课”教育教学构成了新的挑战。要增强教学的实效,就必须直面新实际、应对新挑战,积极开展“两课”教学研究。今后,人民大学将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两课”教学研究的展开:一是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发扬人民大学“永远站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密切关注思想理论动态,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多出成果,并将其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二是充分利用中国人民大学的声誉和学科优势,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建立开放式的研究机构,组织召开专题学术讨论会、论坛等;三是强调精品意识、认真抓好教材建设等重要的教学基础性工作;四是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当引入实践环节;五是探讨符合“两课”教学目的和规律的学生考试评价体系,尝试改革考试方法,不仅仅是从知识的层面,还能够从政治思想的层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

  3、进一步加强“两课”的学科建设,推进“两课”建设

  人民大学打算充分利用这次“两课”评估的时机,对全校“两课”的各门课程教学进行认真地分析,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制定出学科发展的规划,加强“两课”的学科建设。为此,重点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第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师水平为核心,建设科学的“两课”教学体系。一是对“两课”各门课程的学科特点准确定位,同时结合各教学单位的自身实际,建立与“两课”课程相关的专业学科联系。二是依据各授课教师的特点,确定其主要的专业发展方向,并据此来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教师长远的培养规划,然后按照一定的学科方向,申报科研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在依托一定的专业学科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和爱岗敬业的素质。

  第二,以学生为中心,探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两课”教学方法。我们在多年来的“两课”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在当代大学生中,蕴藏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能否打动学生,关键取决于教学的内容、教师的讲授和教师的人格。此外,还必须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因此,人民大学将在教学形式上积极探寻更适宜当代青年学生的有效手段,积极地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新型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两课”教学的创新。

  第三,开展调查研究,探寻教学规律。“两课”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必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切实回答、分析现实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并且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坚持真理的全面性、历史性和条件性。人民大学打算至少每年一次,随机选取一定有效数量的样本,按照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制定科学的调研方案,对“两课”教学进行调研,重点是掌握学生对“两课”教学的接受程度以及影响因素,努力探究出符合和适应大学生认知、接受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两课”教学方式和方法。

  我们认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把握住当前“两课”发展的有利时机,抓住“两课”的课程特点,不断探索进取,以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满腔热忱地投入到“两课”教育教学中,就一定能使“两课”的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能为培养新世纪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编辑:吴辉江 潘宏伟)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