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人民大学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4)
时间:2012.07.29
中国人民大学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4)

(四)在人大深厚的人文积淀上发展校园文化,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课外学术实践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和学生社团作用,引入先进文化塑造新人,推动文化交流,大力加强学校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文化育人润物无声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是促进人才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形成一种氛围,倡导一种风尚,根本目的是通过环境和人的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提高。

——利用同学喜闻乐见的校园文体活动为载体,适时地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寓教于乐

源于“人民、人本、人文”的理念,植根于历史传统的积淀,一系列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完善在校学生的人格修养、知识结构。群众性的校园文体活动形成了高潮迭起、贯穿全年的局面,如健美操比赛、篮球、排球联赛等规模大小不一的活动每年近百场。大型的群众性活动如五四文艺比赛、“一二·九合唱”等覆盖面都在数千人次。而五四文艺比赛的诗歌朗诵、“一二·九”大合唱等项目保持了多年,业已成为新时期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的一种载体形式。“大一唱‘一二·九’”已经成为所有人大学生共同的校园记忆,在这种群体活动过程中启发、培养的正是集体主义的意识。

——主旋律、高品位的文体活动立足校园、辐射社会;高水平的学生艺术团队和运动团队代表着校园文体活动的最高水平,向社会展示着校园文化的魅力与特质

作为校园文体活动最高水平的代表,学生艺术团和各支学生体育代表队集中代表了校园文化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应有水准。成立于1990年的学生艺术团,下设民乐、舞蹈、键盘、合唱、话剧等多个分团,在专业教师指导和热心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成为北京市高校首屈一指的艺术团队。2002年江泽民同志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专门欣赏了民乐团的表演,李岚清同志称赞人大的学生艺术团为“业余团体,专业水平”。除在校内为校园文化建设出力外,学生艺术团走出去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参与“大学生文化广场”活动,中山音乐堂、保利剧院等一流的演出场所也举办过人大艺术团的专场。2003年春,在防治SARS期间,艺术团继在校内举办“五四歌会”激励同学外,还于北京被世界卫生组织从疫区除名的第一时间在颐和园社区举办了大型庆祝演出。

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体育代表队:男篮、女篮、男排、男足、武术、乒乓、田径等,也都在各类高校赛事中屡有斩获。男篮、女篮多次在北京市比赛中获冠军、男排曾获全国性赛事的亚军、武术队曾在全国高校武术比赛中荣获团体总分第五名……

——紧扣时代脉搏,引导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全国高校中起步较早,1995年成立的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曾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全国助残先进集体”等国家级、市级集体奖项30余个。十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前后有数万学生参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也从最初简单的“学雷锋,做好事”发展到今天的文化助残、青春健康之旅、爱心桥、宁养项目等十几个项目,一大批品牌活动从人大学生的志愿实践中生发成长起来,在北京乃至全国产生了示范效应;十年来志愿者活动从凭着志愿者一腔热情到向“项目化、阵地化、特色化、专业化、事业化”发展;十年来“奉献、友爱、团结、互助”的志愿者精神、志愿者文化进入了人大学生的精神天空。

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受到的是全方位的教育,参加关爱癌症晚期患者的“宁养项目”志愿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尊严与美丽;参加社区挂职活动的志愿者深切地体会到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小事做起、细微处见精神的道理;青春健康之旅的活动则倡导着正确的爱情观、负责任的人生态度,提高着青少年的生理健康水平;人大学子赴欠发达地区的扶贫支教接力活动已持续七年,山西灵丘、贵州晴隆、江西瑞金,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人大人的印迹,学生们在反哺社会的同时,进一步认清了国情,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设勤于学习、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学术活动

人大全年各种层次的学术讲座在百场以上,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学生的课外学术活动也以重要的学术赛事为契机取得较大发展。学校每年以专项经费的形式支持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校内的学生课外学术论文暨科技作品竞赛已举行六届,形成了固定的赛制和工作程序。在校内学生课外学术活动蓬勃开展的良好态势下,中国人民大学参与全国和北京市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屡有斩获。尤其是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中国人民大学6件参赛作品全部获奖,以290分的总成绩名列第九名。首次跻身该项赛事的前10名,首次有1件作品获得特等奖,再次获得“优胜杯”和高校优秀组织奖;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1件作品获金奖、1件作品获铜奖——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而学生在这其中受到了巨大的锻炼: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来的第一个特等奖的作品《危机干预实践:“非典”期间大学生心态变化分析》由社会与人口学院的两位本科生在2003年北京遭遇SARS时完成。她们以巨大的勇气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严谨的科学精神显示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应有的素质和品格。

——整合各方资源,建立长效机制,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受教育、长见识、增才干、做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持续开展了20多年,并连续8年获得社会实践“全国先进组织单位”称号:“在‘20’和‘8’两个数字的背后是成长起来的一大批优秀学生”。学生社会实践以暑期外出实践为主,现已形成稳定的规模和成熟的机制。每年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在组织上采取了各级团委集中组队与各种主体自由组队相结合的形式,在内容上提出了服务宣讲与学术科研相结合的要求。以去年为例,共收到中国人民大学同学“自由组队”申请近260条,经过相关专家进行筛选,选择批准了其中的72路团队的申请,连同“集中组队”的队伍,参与此次社会实践的同学共计约500人,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做返乡短程调查的学生。每年暑期参加各种形式社会实践的学生则不下千人次。

在长期实践中中国人民大学团委逐步开创了重视前期的培训与辅导、中期的跟踪与指导和后期的分享与交流的社会实践组织的“人大模式”,受到相关部门与社会关注,2005年2月2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将社会实践组织的“人大模式”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事例作了重点报道。

社会实践也是校园文化与社会先进文化相互呼应、交流的一个渠道。按照中国人民大学老校长袁宝华与解放军老政治部主任余秋里达成的协议,每年人大学生都专门组队前往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及第二炮兵部队基地参观访问,这一特殊形式的军旅实践已持续了十多年,西藏甘巴拉山口雷达站、西沙海军基地等都留下了人大学子的足迹。陕北延安、江西瑞金、山西大寨,这些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地点,都被开辟成为了人大的学生社会实践的定点基地。

——加强校园媒体建设,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引导校园舆论风尚

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高校,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媒体异常活跃,有定期出版的校报《中国人民大学》、团委机关报《青年人大》,还有势头正猛的各院系报刊,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

校报主要报道学校的要闻,以正式的姿态代表人民大学。除此之外,《青年人大》以一正报、一橱窗报、七副刊的规模也拥有较广的读者基础。各院系的报刊如财政金融学院的《财金学子》、社会与人口学院的《希望》主要接受本院系学生投稿内部发行,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了加强对学生内部交流刊物的管理,2003年学生工作委员会专门制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内部交流刊物管理办法》。

在新时期网络成为了又一重要的信息载体、宣传平台,在校园网络硬件设备条件又上新台阶之际,校内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以官方网站“www.ruc.edu.cn”为主干串起了校内各主要网站,基本实现了学校各单位信息上网。团委网站“人大青年网”(“www.rucyouth.org”)和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人大等学生组织网站以及一些院系团委网站如法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网。一起构成了坚实的红色网站群,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主题,在服务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另外通过对校内最大的学生公共论坛“天地人大”BBS的引导,培养学生建立了正确的网络文明意识。

——加大支持、加强管理,引导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现有70余个学生社团,分为学术、文娱、体育、公益、实践、理论六个大类,每年吸收会员近2000人,年均参与人数至少达到5000人次,近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近90%的学生表示曾不同程度地参与过社团活动。为了促进社团发展,加强对之的管理,学生工作委员会制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校团委设立了社团部,并指导成立了社团联合会,建立健全了对学生社团管理的整套体系,确定了对学生社团“分类管理、加强引导、重点扶持、面向国际”的管理模式。

长期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社团健康成长,已经驶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许多优秀的社团脱颖而出:理论社团春晖社是北京市理论社团协会的理事单位,长期来致力于组织学习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底11月,该社团在认真组织学习了十六大精神后,自发地组成了十六大报告宣讲团,按照十六大报告所涉及的领域分为若干个小分队进入周边社区宣讲十六大精神。这是高校首支十六大报告学生宣讲团,拉开了学生进社区宣讲的序幕。学生京剧社长期来团结了一批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致力于京剧文化在高校的普及和民族艺术的传承;“临界”动漫社结合青年文化的新动向,组织兴趣活动,被推荐参评“全国百佳社团”。

——推动学生对外交流,积极引入优秀外来文化,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

高校间的交流生学习,是学校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利用学校外事资源,选派优秀学生前往与中国人民大学达成合作协议的国际及港澳高校进行一定期限的访问学习的交流方式。目前,与中国人民大学达成学生交流的友好学校包括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日本神户大学、德国洪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自2002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按照学校公派方式总计派出91名学生以访问学生的身份前往境外友好大学学习。

学术交流,主要指是在国际范围内举行的某些学术研讨会议中,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受邀赴会参与学术研讨。2002至2004三年时间,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受邀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就达到47人次,包括人文社科、经济、计算机等领域。

学生交流活动是指学生于短期内参加具有某个主题的学生国际交流活动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组织学生团体与境外友好学校的学生团体进行以校园文化交流为主题的互访活动。此类活动通常在寒暑假举行,具有时间较短、内容安排紧凑的特点,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够有机会学习大量的知识,接触更多的新事物,结交更多的朋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素质,获得更大的收获。自2002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共选派了46名学生参加 “欧亚大学生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海外杰青汇中华”、“香港新纪元行政管理精英培训计划”等交流活动。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向其他学校展示了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的良好风貌。学生交流活动注重“交流”二字,力求达到双向的沟通学习,真正做到“走出去,请进来”。

事实证明各种形式的学生对外交流活动实现了高校国际型人才培养的战略,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发展和学校间的交流,对于交流学生个人,更是开拓了视野,丰富了阅历,接触了更多的新鲜事物。而事后组织参加对外交流的同学把自己在交流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表达出来,按照主题定期发表在报刊上,则使校园里更多的同学实现了共享,客观上也对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无裨益。

——大力进行校内文化设施建设和景观建设,优化学习生活环境;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激励学生爱校荣校、刻苦学习、成长成才

校园综合整治以来,绿地面积大为增加,一批新的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在校园规划中教学区、生活区各校园分区的功能得到优化。求是园改建和百家园的建设以及孔子像、吴玉章像等的落成为校园更增了人文气息。

在硬件改造的同时,注意软环境的建设。专门建成了校史馆陈列室,用大量实物展示了从陕北公学到华北大学再到人大的发展轨迹,每年新生入学都会组织参观校史馆开展专门的校史校情教育;“实事求是”的校训被镌刻在了正对东门的老区石上。
2003年4月,人大正式发布了由3个并列的篆书“人”图形新的校徽图案,寓意“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即“人民的大学”、“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以人文为主的特色”。标准色是专门配制的“人大红”。以校徽图案为中心建构起了一整套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新校徽、新视觉形象系统使用较好体现了人民大学的气质和特点,让人大形象更简明,更突出,在社会上也受到了关注,在《中国青年报》举行的“公众最喜欢的大学校徽”评比中独占鳌头。

人大历年来培养了大批校友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上。他们在工作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在校学子的楷模、偶像。邀请优秀的“十杰法官”宋鱼水等优秀校友回校与学生交流,对学生来说有着现实的感召力。

(编辑:潘宏伟 吴辉江)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