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赵启正委员:每个中国人都是“大使”
时间:2012.07.29

赵启正,这三个字后面,蕴藏着丰富的经历和思考。毕业于核物理专业的他,从事科研20多年,拥有三项发明专利。从政后,他曾担任上海市副市长、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中央外宣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十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现在为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谈到中国的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舆论喜欢称他为“中国政府第一新闻发言人”、“中国政府公关总领”、“中国形象大师”。在他陆续出版的《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说谈话录》、《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的沟通艺术》、《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对话》(与美国作者合著)以及《在同一个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等书中,他想告诉世界:理解,才能和谐。而推动世界了解中国,每个中国人都可以做。

全国政协委员赵启正

 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不变的选择

 记者: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赵启正:中国采取和平发展的政策是很自然的。这里面有中国传统对和谐的信念。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的理念。汉语中的“和”有着丰富的含义,如:“和谐”、“和为贵”、“和善”、“祥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求同存异”。“和谐”的理念是中国文化精神。那么,“和谐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十七大报告指出:“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各种文明共存,互相包容”。这和我们的“和谐”理念是一致的。

  同时,历史也说明,中国不会通过开辟殖民地或者通过战争的手段来扩展自己的土地和资源。所以,中国的发展必然是和平的发展,而且我相信这必定能够实现。

  我们为什么要在发展前面加上“和平”两个字,就是因为外国人总说中国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在质疑中国会不会成为世界的霸权和威胁。我们提出“和平发展”,就是针对外国人这种对中国的不理解做出的一个回答,回答外国对于中国的发展将走向何方的问题。

  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选择的不变方向。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这包括建立一个有利于中国发展的环境,包括与国际社会建立密切的交往,同时也在联合国的框架下,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角色,为维护和推进世界和谐作出贡献。

  通讯技术现代化和大型喷气式飞机的应用,使地球变小了,我们都成了地球村的成员。如果说200年前,中国本身就是“天下”,就是“四海之内”,那么今天整个地球才是“天下”,才是“四海之内”。所以我们要发展,除了本国的环境,国际环境也相当重要。在当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决定于本国国情,也受制于国际环境,这不仅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军事环境等,也包括国际舆论环境。

  特别是舆论环境,由于中国汉语的难度以及与西方等语言的差异,大量外国人是通过外国媒体的报道来了解中国,而这其中的误解、失真甚至攻击不时出现。那么,如何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我想这是公共外交的问题。

每个中国人都是“大使”

  记者:什么是“公共外交”?

  赵启正:“公共外交”是政府外交不可缺少的补充。据我所知,公共外交作为一种外交实践古已有之,而理论层面的研究,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塔弗兹大学弗莱舍法学院埃德蒙德•古利恩教授提出来的。1987年,美国国务院在《国际关系术语词典》中把公共外交定义为:“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利用电台等传播手段,了解、获悉和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减少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美国产生错误观念,避免引起国际关系复杂化,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进而增加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我觉得这定义旧了,我重新定义它,是公众表达本国的国情、文化、政策的国际交往活动。也就是说,公共外交,就是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的交往或日常的往来为主要方式,在交往中表达本国文化、国情和政策。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空前密切,中国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直接交往大增,每年出国的人数是改革开放前的1000倍。加之中国各种传媒更广泛地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介入,使中国进入了公共外交时代。

  在公共外交时代,进行外交的主体包括政府外交部门,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宗教组织以及国内外有影响的人士。他们可以借助各自的领域和国际交往的舞台,面对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广大公众,甚至政府机构,从不同角度表达本国的国情和政策。

  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加强国际友好往来和合作,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同时也会促进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我们提倡以国际对话化解冲突、解决矛盾,而国际对话不只是政府间的对话,也需要各国公众间的对话。“公共外交”就包括了“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话方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基础工程。在这个方面,我们不但要会听,还要会说,会交流。2008年北京奥运会临近,不仅每个北京人,可以说每个中国人都是公共外交的“大使”,都负有公共外交责任。

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记者:您认为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赵启正:公共外交,本质上就是跨文化的交流。

  不参与全球化,一个国家就会落后,所以我们要利用全球的资金和智慧,同时也把我们的经验和资金贡献给世界。而全球化发展中,各国和各民族交往不可避免。而这些交往都是跨语言进行的,更深刻地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深刻的,它会给交往带来障碍。当前,世界上有近200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各种文字约6000种,《圣经》各种语言的译本就有2197种。可以说,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的多样性并存。文化不可能出现统一的标准或统一的模式,更不能像世界贸易组织那样制定众多国家公认的“规则”,无论你喜欢与否,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都是一种客观现实,但如何认识和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却是能够正确选择的。

  如果我们漫不经心地对待这种差异,就会带来误解,如果歧视这种差异,就会带来冲突,如果这种差异被某些政客利用,就会带来严重对立。而彼此尊重,则会带来互补,同时提升本民族文化。

  记者:在您去年刚出版的《在同一个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问题》这本书中,基本上选择的都是一些看似寻常的“差异”。

  赵启正:对。比方说送礼。如果送给中国人了,中国人会客气:“哎呀,这么贵重!您留着自己用吧。”外国人认为中国人的客气是跟我保持距离。结果很不愉快。如果送给外国人,他会说:哎呀,我正想这个东西呢!赶紧打开。要说客气都客气,没有好坏之区别。但是,在毫不在意间,文化差异就成了交流障碍。

  文化差异表现有很多方面,比如价值观、信仰、思维、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

  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内涵更深,范畴也更广,也是和“和谐社会”的本质一脉相承。中国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是跨文化的交流,是不同语言间的交流、不同信仰间的交流。

  由于中国已经融入了国际大家庭,人人都有机会进行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对于中国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和谐世界是人类的梦

  记者:我了解到,今年2月,您所著《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一书的美国版在曼哈顿举行了首发仪式。而自从2006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国外报纸甚至惊叹:“上帝啊!你是怎么搞的,怎么让中国的一个无神论者和美国的一个布道家拥抱呢?”这应该是跨文化交流成功的一个典型例子了。

  赵启正:路易•帕罗先生生于阿根廷,是著名的神学家、基督教福音传道者,是多个神学院的荣誉博士,先后到过100多个国家演讲、布道。在拉美地区他的演说一场可以有几十万人听。他到中国来了,问我对上帝的看法、对基督教的看法。我就一一解释。

  我们讨论的问题包括:宗教到底有没有促进和谐的作用?宗教和科学是否矛盾?宗教和宗教之间的斗争为什么这样激烈,会不会破坏世界的和平?关于上帝的存在,他认为不需要证明,在心里。我认为需要证明,只有验证了上帝的存在,才能与上帝沟通。我俩一共讨论了三次,正式讨论8小时,非正式讨论8小时,一共16个小时,整理出的文字大概有10万字,出书时采用了六七万字。

  我们得出一个彼此都赞同的观点,就是:各种信仰存在着共性,是能够充分沟通的。

  记者:近几年,您陆续出版了《向世界说明中国》、《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在同一个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等书,媒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您自己的初衷是什么?

  赵启正:我写的《向世界说明中国》,有上下两篇,80万字的书中,讲述的是多年来我与外国政治、经济界人物以及媒体的对话,还有我在不同场合的演讲。目的就是通过选择外国人容易理解的例子,用我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中国的国情。

  《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则是以真诚的态度和直率的语言,交换了对不同信仰的认识。这本书讲了不同信仰的人们之间的和解。我们各自表达观点,但态度是友好的。

  2007年出版的《在同一个世界——面对外国人101个问题》,讲的都是司空见惯的小事,但就像我前面所说的,这些小事如果漫不经心对待,可能带来误解。

  实际上我一直想说的,就是文化是互补的,彼此尊重,最终会增进理解,可以提升本民族文化。记者:您去年还开通了自己的博客,这应该也是您推动跨文化交流的一个尝试吧。

  赵启正:新近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英文组合词“mediadiplomacy”,是“媒介外交”或“媒体外交”的意思。世界各国的媒体都在表达本国的形象、本国的外交政策,各国媒体之间也有着密切的互动——说明、沟通、评论乃至辩论。中国现有40种外文网页(主要在www.cri.com.cn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几十种外文杂志和一份全球发行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这些都是“媒体外交”的力量。同时,中国现有网民已达1.4亿多人,他们常在网上发表观点,写文章,办博客。这些网民已经加入了“媒体外交”的行列,也是在以各种角度表达中国!

  和谐世界是人类的梦——经过人类自我的克制、宽容和努力,能够一步一步向前进的梦。毫无疑问,从一个不和谐的世界,进步到一个相对和谐的世界,未来的道路也是十分曲折而漫长的。但中国先哲就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顽强精神,我相信中国和平发展一定能成功。

原文链接:http://news.hexun.com/2008-03-12/104382516_3.html

(编辑:黄惠馨)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