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纪宝成教授:振兴国学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时间:2014.03.24
传统文化复兴背后的国家文化战略解读之二:国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营养源,党提出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和平崛起”等主张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张和理念相承接,也是当前形势的需要

本报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

纪宝成人大组建国学院让人大校长纪宝成一度处于舆论漩涡中。对于有人称他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纪宝成反诘:“重视传统文化、重视老祖宗,就被叫做是‘复古’,难道非要全盘西化才是最好的?!”

纪宝成说,人大国学院不常用“国学热”这个词。他希望,外界对人大国学院能“耐心点”、“宽容点”,因为这个“新生事物”还要经历一段长期的艰苦探索。

在纪宝成看来,未来的国学大师必须具备三个贯通:文史哲贯通、中西贯通和古今贯通。

曾任商业部教育司司长、国内贸易部教育司司长、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司长、计划建设司司长、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等职务的纪宝成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学科评议组成员,是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曾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2005年,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

新中国第一个国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组建所引发的各方争议,将“国学热”推向新高潮。

与其他大学相比,前身为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的中国人民大学,一向有“第二党校”之称,素为执政党培养优秀理论人才的基地。而正是这样的背景,使得由人大来组建国内当前第一个国学院一事,具有比“能否复兴国学”更深层的意义。

那么,国学如何与党的执政理念相统一,并为之服务?国学在未来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国主流的价值观?国学又将如何融入现代化进程?人大校长纪宝成为我们一一解读。


时代在呼唤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

南都:有学者指出,人大国学院的成立不仅是近年来中国各界重新重视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从中也可以看出执政党对传统文化的支持进一步加强。提倡复兴国学,振兴传统文化,是执政转型的需要。党提出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和平崛起”,以及反对单边主义、反对国际强权霸权的主张,这些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张和理念相承接,也是当前形势的需要,文化和政治在这里找到了结合点。您是怎么看执政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纪宝成:2001年9月,人民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竖立起一座孔子像;2005年人大建立国学院,马上出现了各种评论。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对孔子态度有重要转变的标志。这种理解也有一定道理。人民大学是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有着与我们的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传统。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建设日趋重要,我们感受到时代在呼唤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学术界的宽容、多元、和谐也使得这个问题可以提出来。人民大学竖立孔子像、成立国学院,就是回应时代的要求做出的重要决策。

在孔子像揭幕仪式上,教育部一位领导应邀参加,这本身就是对我们的肯定。人大国学院成立时,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祝贺题字,“继承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世界一切先进文化成果,为培养新时代国学人才做贡献”,国务委员陈至立题字,“振兴国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出席国学院的成立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些都是党和国家对人大在振兴传统文化举措上的支持。


重振国学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南都:当今重振国学如何与党的执政理念相统一,并为之服务?

纪宝成:用“轴心时代”的观点考察,孔子提出的思想命题依然是我们今天思考的基本范畴,当然我们思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在新的时空之旅中,有必要对孔子的思想做出新的阐释。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国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的和谐精神,正在被人们所认识。

重振国学对构建和谐社会至少有以下四点意义:第一,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有着重要意义。有学者就曾经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环境。中国之所以比较容易接受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可能由于中国人在传统上具有追求小康社会、大同社会的思想。

第二,重振国学对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认同的意义巨大。国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不论大陆,还是香港、澳门、台湾都拥有同一部历史,同一种文化,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文字。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连接华人世界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血脉之桥。重振国学可以扭转一个时期以来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陌生和疏离,通过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和自豪感来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文化归属和文化自信。

第三,对于提升国内的道德水准,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意义重大。当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正处于一种新文化新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加以利用。

第四,可以增加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加强国际影响,丰富世界文化。在当今时代,一方面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世界文化的本质是多元文化的并存。虽然文化多元化要求已经成了全球性的呼声,但是现代社会的话语霸权、文化霸权同样存在,因而,放弃固有的传统文化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位置,就是放弃对世界的责任。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振兴国学,不仅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世界文化、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可以认为,振兴国学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一项重大举措。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世界各地的汉学家都在积极地研究,我们身为中国人,身为中国高等学府的学者,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丝毫道理不去继承、不去推动国学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营养源

南都: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在文化上,眼下的中国可以说进入了价值多元化时代,不同的思想、思潮、文化相互激荡。国学在未来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国主导的价值观?

纪宝成: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我觉得有几个来源:一个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一个是外来的思想文化;一个是从中国革命、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践中的经验、升华、总结、概括形成的新的思想观念。这几个方面结合在一起,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形成当代中国主导的价值观。

胡锦涛总书记的“6·25”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中,国学中积极正面的精粹,可以而且应当变成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营养源。

一些以振兴国学为名的形象工程是劳民伤财

南都: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社会上出现林林总总的儿童读经班,老板国学班,学费高昂。有一些地方举振兴传统文化的大旗,实为出于经济目的。比如河南曾经出现的“华夏第一祖龙”工程。我们把这些都称为“发国学财”。您认为,市场经济的力量的推动,会不会使国学变味?

纪宝成:我对教育市场化、产业化是坚决反对的。学术教育机构以敛财为目的来推广国学,这并不恰当。

当然,面向大众普及国学知识获取一些收入,这未尝不可。市场力量可以介入推广国学,但要注意适度,更要反对过度包装、炒作。现在有些地方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过度包装、豪华包装的现象。有些地方以振兴国学为名,搞一些所谓的形象工程,这种“包装”,是劳民伤财!我很不赞成!

树立标志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建筑,必须承载丰厚的内涵,建设前要进行非常科学严谨的设计论证。如果随便搞个什么“工程”,有可能不但浪费人力财力,而且也很可能把中华文化的神韵都庸俗化了,这就更谈不上是在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等理念为国学复兴提供了广阔前景

南都:有观点认为,复兴传统文化中国人需要战胜自己。传统文化的“断层和失根”,至少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它还面临一大挑战:因为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开始有能力重新为传统文化的复兴“输血”,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对眼前经济利益的追求,无情地破坏着自己的传统。比如,城市建设中,破坏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样出于经济利益,建起大批“假古董”。

纪宝成:这是一个极其可悲的现象。中国不少有价值的文物建筑被拆掉,非常可惜,我觉得要追究那些主张并决策拆除的官员的责任。这样的官员不懂得文物的价值,不尊重自己民族的历史,有什么资格当领导?!这种同保护传统文化完全相悖的做法,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反思。

南都:那么,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复兴该依靠什么力量,才能持久地发展下去?

纪宝成:国家要起主导的作用,这不一定全部依靠国家行政力量,它包括政府对民众的引导,对学界的支持,促成全社会来共同努力。中国传统文化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近代的“五四”时期出现的打倒孔夫子,到“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但现在国学不是又复兴了?可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现在,不管是世界发展的形势,还是我们国家的形势,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说,可以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来形容。我们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小康社会,这些都为国学复兴提供了开阔舞台和广阔前景。文化的多元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共识。少数霸权国家想用它的价值观来统治世界,这是行不通的。

  把孔子“抬出来”可以有多种形式

南都:近日,著名国学大师、人大国学院顾问季羡林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建议:在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因为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的网民曾经建议将中国的传统服饰“汉服”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礼仪服饰。但并没有被采纳。季老“抬孔子”的建议引发了学界与民间的讨论,有支持、有反对。您的看法呢?

纪宝成:任何一个国家举办奥运会,都力求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是完全必要的。当然,如何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以艺术的形式来体现“人文奥运”,这是北京奥组委,这是张艺谋他们研究的问题。

季老的建议,本质上,是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本民族文化前景的关注。我支持季老本质上的意见。但是“抬孔子”可以有多种形式,是不是要理解为把孔子的塑像抬出来游行?比如,把孔子的“和而不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打出来,这也是一种“抬孔子”的形式。既要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还要符合艺术的规律,表演的要求。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