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孙萍:京剧如何走向世界
时间:2013.04.03

孙萍:京剧的世界化 “国粹”的影响力

访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孙萍

作为“国粹”的京剧,是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传承、振兴、传播京剧的意义,不言而喻。

有媒体将京剧的世界化过程总结为三步,第一步是20世纪初,梅兰芳先生首次把京剧介绍到美国、日本和苏联。第二步是20世纪80年代,杨秋玲女士把京剧带入夏威夷大学,开始了用外语演唱京剧。而第三步,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孙萍将京剧同西方的戏剧和交响乐相结合。

嘉宾简介:

孙萍从10岁开始学习京剧以来,演出了无数场,最令她激动的是2001年3月29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孙萍首次以交响乐伴奏清唱京剧,演唱了《红灯记》和《杜鹃山》中的唱段,深深征服了观众,也轰动了世界。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国际频道“时事开讲”栏目。今天“时事开讲”将讨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就是“中国国粹――京剧如何走向世界”。作为国粹的京剧是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传承、振兴、传播京剧的意义不言而喻。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请到中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耶鲁大学客座教授和裴多菲大剧院特邀导演、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孙萍为我们谈谈中国京剧的国际影响力。

孙萍:各位网友大家好,我非常喜欢人民网,我也经常在人民网做客,今天我又来到这里,也希望你们喜欢人民网,同时也感谢你们浏览人民网。

欧美人看京剧 非常奇妙充满幻觉

主持人:您的演出经历可以说是非常丰富,您觉得现代西方人对于中国京剧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

孙萍:我做文化交流已经十几年了,差不多近20年的时间了,有一个真理式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都是众所周知的,就是欧美人对中国的京剧有一种非常美的形容词,他们对京剧有一种神圣和崇拜的感觉,他们觉得京剧是一个东方的艺术,同时,离西方艺术距离很远。他们对此充满了很深、很厚、很多、很奇妙的一些幻觉,所以,每一次我讲解京剧或者每排一部新的动作戏的时候,大家都充满了期待。作为一个中国京剧演员,我走到欧美的每一个国家或者每一处都受到很隆重的欢迎,所以,从这一点看得出来,中国京剧是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符号,同时,也是中国人的识别符号。

主持人:京剧已经走向了世界,但是,目前它的一些翻译状况不容乐观,它的翻译错误百出,老外有时候听的稀里糊涂的,您对目前京剧翻译这一块有什么看法?

孙萍:我记得我有很多的朋友,我在欧洲的时候,当介绍中国京剧的时候,英文一定要说“Beijing Opera”,不管怎么叫,都是指中国或者北京“歌剧”的意思。有很多朋友在看我的演出之前都抱着一种看中国的“图兰多”的态度,就是歌剧。但当他们看到我的演出的时候,他们非常惊讶,他们不认为是北京的歌剧,因为中国的京剧是一个世界上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艺术,它集唱、念、坐、打、翻、武术、舞蹈、舞台美术于一体,也是世界上非常独特的一门艺术。大家知道,芭蕾舞是一点唱都没有的,歌剧是没有什么舞蹈的,而京剧里面是所有门类的艺术都囊括了,也包括我们的舞蹈,我们是源于武术,而高于武术的一种表演形式,在这样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的载体上,如果单纯意义上用一个“歌剧”来形容它的话是完全错误的一个概念。这是第一。

第二,“Beijing Opera”这个词的翻译是源于三四十年代,那个时候中国还是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所以,那个时候外国人对中国京剧的理解或者翻译,可能是一个粗线条的,而且是一个表象的,不一定翻译的很准确。但是,经过这么多年,对于中国京剧的认识和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认识,随着我们国家一天天的强大,我们的国际地位一天天的提高,我们对我们民族的艺术,就应该有一个更正确的释解,我觉得我们为京剧“正名”,不单纯是民族的狭隘心态,有一句俗话讲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我们为了给它“正名”,起码我们没有丢失我们的一个民族符号,同时对我们的知识产权也是非常好的保护。

我记得我和赵启正同志一块探讨过这个问题,“正名”的事情也是由我们发起的。启正同志对这件事情也是有很深的感触。在他的博客里,首先贴出来了为京剧正名,我们也呼吁,很多网友也在呼吁这件事情,在那个时候也有一个地方政府,在宴请奥组委官员演出的时候贴出一个横幅,是用中文写的“欢迎大家今晚看北京歌剧”,“北京歌剧”写的是中文,我觉得这件事情很唐突,接着这个,有很多网友更进一步地跟了一些帖子,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登了赵启正同志的为京剧“正名”的一篇文章,之后我跟了一篇“京剧是北京歌剧吗?”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第一版“望海楼”登了这么一篇文章,从此以后,为京剧“正名”的事情,有越来越多人参与了,也非常感谢这么多人来关注我们做的这件事情。

启正同志还在网上检索了一些相关的信息,包括像日本的歌舞伎,叫“Kabuki”,大家打出这个词的话,在网上的点击率差不多几百万条,打出“Beijing Opera”差不多是上万条。这个不成比例,其实日本的歌舞伎等等都是从我们的几百年前传过去的一种门类的艺术,如果我们叫了“北京京剧”或者“中国国剧”的话,外国人会带着一种非常好奇,比如说就是拼音,他就会很好奇,什么叫“Jingju”?他就要看一看。如果说是“Opera”,那么就是歌剧,他就想,我今天来到北京看不看北京的“Opera”,可能他没有时间,就会不看。他同时也带来他一个错误的观点,我觉得作为一个京剧艺术家,我从内心里呼吁,因为我们中国真的是丢失了很多很多的民族识别符号,这些都是很痛心的,京剧是占中国几千年文明史走出来的一个“艺术巨人”,这么一个代表着中国民族文化符号的东西,我们如果不把它“正名”的话,我觉得我们也对不起祖宗。

“戏剧是人类欣赏艺术的最高形式”

主持人:老师您觉得除了对于它的“正名”之外,您对它的一些唱词翻译有什么看法?

孙萍:我觉得对英文的翻译,对外介绍和推广方面,我们是做得很差的。十七大报告也一直在讲,要做到弘扬传统文化,这一点是中央的一个英明的决策。我们非常拥护和赞同,同时我们的文化走出去,我们需要大量翻译的东西,据我的统计,大概中国京剧有一千多部剧,可是我们翻译出去的剧本大概才有30部,而且是不全的,有的剧本只翻译念白,而不翻译唱词,这是其一。

其二,因为我们没有重视翻译,我们没有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包括我们的一些词汇,也就是说我们的戏剧辞典(工具书)没有编写出来。所以在翻译上,我们就存在很多很多的误区,有的人会在自己的水平上,自己的认识层面上做一种翻译,比如像在《牡丹亭》里面出现的“相公”和“爱人”,还有“官人”等等这样的词汇,只是用一个“先生”的词,当然英文可能在有一些词汇上没有中文的文字表达的含义那么丰富,文学性那么强,但是如果我们的翻译能够把它作为一个学科研究的话,我相信我们这么多懂外语的朋友和老师或者是一些专家,一定会翻译出来很正确的词,我们如果做这项工作的话。另外,我们如果把中国京剧的剧目翻译成剧本或者是理论的书籍,对外推广出去的话,是对我们民族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战略的步骤,所以我是疾呼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京剧要做大量的英文翻译,也疾呼我们的文化走出去一定要有强有力的措施,同时,我更疾呼我们的决策层一定要重视,我们不要空喊文化走出去,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一定要通过这些实际的工作体现出来。

另外,我想补充一些。我在欧美工作了十几年,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我在欧洲的时候,因为导演了中国京剧和欧洲戏剧结合的一种产物,也就是新兴的一种动作戏剧,是由京剧和欧洲戏剧结合在一起拍摄出来的,当然这是我和我的丈夫做的一个工作,就是文化交流的一个成果。我在1993年获得匈牙利总统的“荣誉国民证章”,同时,在1994年获得“欧洲戏剧节最佳导演奖”,我当然在1996年、1997年都获过这样的奖,大家要知道这种奖的含金量起码不亚于好莱坞的奥斯卡奖,因为在欧美人的心目中,戏剧是人类欣赏艺术的最高的一种形式,这句话是德国前总理科尔先生对我讲的,欧洲人有一种进剧场看戏剧的习惯,他们认为那是一个最高的艺术享受,所以他们对这种戏剧的认可程度是非常高的。我在1999年之后去了美国,在2000年、2001年的时候做了交响乐伴奏的京剧,就是东西方音乐的一种结合、一种碰撞,费城交响乐团、宾夕法尼亚大学交响乐团、华盛顿国家交响乐团都为我伴奏了个人京剧音乐会,就是纯粹交响京剧的一种演出。当时在林肯艺术中心演出的时候,共和党的幕僚,所谓的高层和共和党的高层、老布什家族和克林顿家族都出席了这样的一个演出,我们的大使也是非常激动,我觉得我得到的那种掌声也好,或者是认可也好,我觉得不单纯是我个人的一种艺术上的成功,我背后是我们的中国文化,我背后是我们京剧艺术给我的养分。

通过这些话,我想说明什么呢?大家试想,如果我是一个歌剧演员,如果我是一个舞蹈演员的话,或者是一个电影演员,我不可能得到这么大的殊荣,所以,我感谢京剧,我也感谢我学习的京剧,而且我的艺术道路上这么多扶着我走过来的一些老师。再一个我也特别希望大家静下来好好地看我们的京剧,学我们的京剧。实际上京剧是离大家很近的,因为它是真正的大家流动的血脉里面的一部分,只有大家静下心来潜读、潜学或者潜听,你们才会理解它有多么伟大。

京剧走向世界 年轻人责无旁贷

主持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京剧,您想对这些年轻人说些什么话?

孙萍:去年两会的时候,我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通过了几十分钟的交流,我们两个人“一拍即合”,决定成立一个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也就是说普通高校里面首个成立京剧,我们现在叫“国剧”的研究中心,旨在在我们大学的人群里,我们的青年人里面普及推广我们的京剧。同时我们也通过我们的研究中心,把我们的京剧表演艺术理论化、体系化,因为京剧100多年来的历史,我们的表演形式是非常丰富的,而且是“四功五法”程式化的东西是非常完美的,但是我们在理论上确实有一些缺陷,我们没有系统地把它理论化。我在耶鲁大学讲课的时候,包括在匈牙利国家戏剧学院讲学的时候,包括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讲学的时候,都有一种感触,就是说我要在国外做一个讲座或者每一次讲课的时候,我想找一些辅助的资料,比如就是做一些PPT的东西,我都没有什么太多的资料,就是图书馆没有什么太多的资料可供我参考,都得我从国内寄来很多的书籍或者很多我自己个人的图片,我自己研究的东西,来写成我的教案,我讲完课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问我,“老师,我们到哪找一些参考的书籍”?我很无奈,因为在美国的图书馆里面,像《莎士比亚全集》、《布莱希特戏剧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都是摆的整整齐齐的,学生随时可以去浏览的。京剧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而且我们确实是站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苏联)体系、布莱希特(德国)体系之上,我认为它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化生活,它是既在人物之内,又在人物之外的非常美好的表现形式,可是这种表现形式确实没有系统的介绍到国外去,或者因为没有成为一种理论体系,所以它没有去做一种翻译,也没有进行一种推广。所以它才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

现在我们的经济上去了,我们的文化更要上去。这就好象一个人的两条腿,经济是“一条腿”,文化是“一条腿”,如果经济是非常快速的发展,而你的文化没有跟上去,你就是一个“瘸子”,你就是不平衡地走路。这是其一。另一个,国家没有文化,国家的软实力就无从谈起,所以在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去年十七大提出来文化要大繁荣、大发展,我认为不应当当成一个口号高喊或者空喊,我们确实要做一些实际的工作,我们决定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也是想通过高校来普及这种京剧知识,让广大的青年学子们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知识,就是民族艺术,有一定的了解,使他们成为我们京剧的观众,这样我们的戏曲艺术就不会断代,而且会越来越兴旺,同时如果它越来越兴旺的话,它传播也好,走向世界也好,也是指日可待的。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孙老师为我们分享对于京剧如何走向世界的感悟,额非常感谢孙老师为“国粹”京剧走向世界所作出的贡献。各位网友,下次节目再见!

原文地址:http://www.godpp.gov.cn/yxzp_/2008-02/21/content_12510392.htm

http://tv.people.com.cn/GB/14644/6907223.html

(编辑:王慧)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