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科学时报]程天权:创新人才需要高校与社会共同培养
时间:2010.03.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要求,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从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目前,教育部门已就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展筹备工作,选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十多所大学的数、理、化、计算机、生五个学科率先试点,力图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

深入探讨创新人才的界定、我国培养现状和下阶段工作方向等问题,既是对《规划纲要》意见征求的积极响应,也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又一尝试。记者就此采访了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

程天权:创新人才的产生应该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一是个人要有比较广泛、扎实、可靠的知识结构;二是社会应努力为他的工作和学习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发展环境;三是个人对某一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和执著的钻研精神,问题找得对,方法又正确,博采众长,持之以恒。

我从读书到工作,都是在教育领域,对于教育培养人的重要作用,从没有质疑过。但是,我也认为,大师级的创新人才,是不能期望直接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培养大师,从来不是大学的直接使命。教育要为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但也要靠社会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不少高校以高额奖励作为学术创新的刺激条件,但是,“重赏之下”造就出来的未必是“勇夫”,更有可能是“莽夫”,学术与科技的创新绝不是用钱就能刺激出来的。对于研究,既要奖励成功,也要包容失败。在各种经费安排方面,我历来主张大幅度提高“人头费”。

此外,高校也要为学科之间的交流提供条件,人文社科类有“头脑风暴”的提法,是指各个学科的学者聚集在一起,通过讨论和碰撞产生新的思想和创意,理工科也是如此,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科学时报》 (2010-3-16 B1 大学周刊)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3/229860.html

(编辑:徐晶晶)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