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信息报]郑功成:分好“蛋糕”有利于更好地做大“蛋糕”
时间:2010.03.12

  收入分配改革成为今年两会热点中的焦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带来社会财富“蛋糕”快速变大,但是相比之下,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却远远小于国家财富的增长速度,收入差距过大、财富分配比例失衡的现象广受诟病,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温家宝总理在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当前收入分配改革的难点何在?收入分配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是什么?如何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正出席全国两会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

  初次分配改革:好汤还需文火熬

  记者: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表示,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您怎么理解总理的表述?
郑功成:只有分好“蛋糕”,才有利于继续做大“蛋糕”;分不好“蛋糕”,这个“蛋糕”将来即使做大了,也肯定有一部分是霉变的,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起的可能是有毒有害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社会财富在增加,但是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公,社会问题就会日益突出,社会矛盾就会尖锐化,社会就不可能安定。因此,在经历30年来的持续高速增长并造就一批先富者后,现在到了必须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的时候了。

  记者:收入分配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为什么大多数人感觉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初次分配格局几乎没有大的变化,甚至感觉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郑功成:我们首先肯定一个事实,这就是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确实是在持续拉大,人们对调整收入分配呼声日益高涨和对社会公平认可度偏低的现象,就是全体人民未能合理分享到国家发展成果的具体反映。但我们还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近10多年来初次分配格局实际上一直在不断变化和调整。1996年我国财政收入仅占GDP的10.8%,而2007年达到20%以上,近几年均在20%以上,10年间上升了10个百分点左右,这难道没有调整吗?只是这种调整格局由过去的资方所得最多,劳方次之,政府最少;变成了目前政府所得比较恰当,资方所得畸高得到维持,劳方所得持续下降。当然,政府的财政收入上升是应该的,过去10多年间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也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再往上上升的空间不会太大。我认为,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维持在25%以内比较合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初次分配格局经过10多年调整之后,劳动者的报酬却减少了,劳动所得目前仅占GDP的40%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这样一种分配格局,造就了一批先富群体并继续有利于其财富增长,也让公众感觉到政府钱多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却总不尽如人意,被人称之为“国富民穷”。这样的格局当然不利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更不利于社会团结与和谐。

  记者:从目前看,很多人把收入分配改革聚焦在增加劳动者工资收入和劳动报酬上,也就是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升两个‘比重’”,您怎么理解?

  郑功成:收入分配调整的核心任务,是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要上升,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要上升。劳动者的所得现在太低了,必须调整!如果从初次分配中寻找突破口的话,劳动报酬的上升必然牵扯到劳资利益格局再调整,因为本来就在GDP中占比不高的政府财政收入是不可能再往回调的。所以,今后适当地控制资方的投资回报,持续提升劳动报酬,显然是一条必由之路。但是提升劳动报酬不等于工资翻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今年月薪1000元,明年就涨到2000元。既然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非一日之寒,那么,劳动报酬的提升也非一日之功,而是个渐进式的过程。调整失衡的劳资利益格局更是不可用“急火”,否则,就会影响到资本的投入、影响到财富的创造,因此,我主张在初次分配格局调整方面只能采取小步渐进的推进策略。

  同时,初次分配还不能只考虑工资增长。如果初次分配改革只考虑工资增长的话,结果可能是劳动者即期收入增长而后顾之忧依然没有解决,稳定的安全预期还是无法建立,而显性的工资增加又会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压力。也就是说,涨工资是必要的,但只强调涨工资也是有问题的,必须强调社会保险、职业福利同时跟上。近几年来,我一直主张建立工资、社会保险、职业福利三位一体的薪酬体系,这个结构既能够保证劳动者的即期收入,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同时又能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这比单纯地强调涨工资更加合理。

  再分配改革:破解收入分配差距困局的突破口

  记者:既然初次分配改革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那么如何加快破解收入分配差距困局?

  郑功成:不管是涨工资还是提供社会保险,或是提供企业福利,都意味着企业成本的上升,这当然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收益,也会直接影响到产品价格,对竞争力产生影响,从而需要一个逐渐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不可能立刻见效。所以我主张,再分配改革才是当前或者近期破解收入分配差距困局的突破口和优先选择。

  强调再分配改革是整个收入分配改革的重中之重。一是再分配领域的改革,实质上只是针对政府公共资源的再分配,而公共资源必须为公众谋福利,这是政府天然的核心使命和责任,也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二是它能够减少民众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发展。三是它可以达到增加收入和改善民生的目标。去年国家推行农民养老保险试点,我们湖南老家有的老人就给我打电话说,这是政府做的大好事!他说:“我今年放了很多鞭炮,买了新衣服,还给了小孩子压岁钱。”这说明农民有了一定的养老保障之后,生活压力就迅速减轻了,也敢于消费了。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来说,每个月55元的养老保险金虽然低了一些,但确实能够改善其生活质量,提供了稳定的安全预期,更改变了农民世世代代靠家庭养老、养儿防老的传统,维护了他们的尊严。因此,我曾经评价,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不仅是我国养老保险向覆盖全民方向迈出的关键性一步,而且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强调从再分配领域的改革入手,还在于它不牵扯到劳资利益分配格局,简便易行,不仅调整的力度可以比较大,而且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事实上,从2006年以来,我国再分配领域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例如,免费义务教育,合作医疗等等。如果将来把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也均衡化,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所以说,如果政府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再保持一段时期的继续提升,社会保障的健全对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的贡献,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一定会越来越显性化。特别是通过社会保险影响初次分配的格局,实现再分配的目标,由此再进一步通过工资的稳定增长机制,带动整个初次分配格局的调整。沿着这个逻辑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改革可以减少很多阻力。

  记者:再分配改革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郑功成:再分配改革的难点,一是发展理念的问题,就是财政资源是不是应该更多地惠及民生。近几年我国民生财政的步子迈得比较快,但是还有很大的空间,还要继续加快步伐,并且应该有硬性的约束指标,规定每年的民生财政额度。

  二是涉及到公共资源的配置。要尽可能地做到在城乡之间均衡地配置公共资源,在近期内应该优先向困难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这是对历史欠账的必要弥补。

  三是财力配置的问题。现在普遍反映中央财力雄厚,地方财力薄弱。另外,有的地方政府财力雄厚,有的很薄弱。需要解决财政资源公平配置的问题,财力配置应该与我们的社会保障、民生福利的责任相匹配。但是无论如何,像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不能等到2020年再覆盖到全国,而是应该在5年内覆盖每一个地区,否则,就不能体现公平的原则。应该说,解决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目前我们的财力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关键在于决心和发展理念。现在全国农村1.2亿老年人,每月发55元的养老金,每人每年就是660元,合计700多亿元,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到1个百分点。

  现在,不仅需要中央继续加大民生财政的调整力度,而且希望地方政府也加大投入。有些地方政府不愿意在社会保障方面进行投入,或者尽可能地少投入,认为这是一种负担。其实恰恰相反,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正是改善投资、促进消费的一种有效投资,它不仅会使民生得到保障与改善,而且直接有利于进一步做大社会财富“蛋糕”。

  记者:收入分配改革中,下一步最具战略意义的改革关键点在哪里?

  郑功成:收入分配要达到让全体国民合理地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缩小贫富差距,就需要通过政府控制的财政资源来合理调控,增加国家财政对各项民生事业的投入,尤其是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因此,收入分配改革首先要从财政制度改革开始。

  目前我国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仅为12%左右,而当今世界上福利国家的投入比重是50%左右,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在1/3以上。因此,一定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保障及整个民生方面的投入力度。在这方面,我认为必须在“增量”和“存量”上同时发力。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政府行政经费压缩了5%,用于救灾及其他民生方面的投入却在大幅度上升,这是首次对政府财政资源的存量结构进行调整。尽管这是在特殊的灾情和国际金融的背景下发生的,但至少证明了一点,存量的结构是可以动的,其带来的正面影响也是显著的。客观而论,我国财政资源存量结构的调整还有着非常大的空间。

  多管齐下同时发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记者:既然政府主导的再分配对于改变收入差距困局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是否意味着我们要着重发挥这方面的作用?您对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时间表有何期待?

  郑功成:再分配在财富分配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不能指望再分配就能够改变中国整个社会分配格局的失衡。总的来讲,改善财富分配格局,让失衡的利益格局走向均衡,让失范的收入分配秩序走向规范,应该是多管齐下,即要从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同时发力。

  在初次分配领域,劳动报酬要通过建立工资、社会保险、职业福利“三位一体”的薪酬体系来得到提高;同时,还应当尽快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在再分配领域,财政资源用于民生福利的支出应当大幅度上升。而在第三次分配领域,还需要有更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促进社会捐献等,让社会慈善事业对社会财富起微调作用。在三次分配中,先从再分配环节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入手,再扩展到初次分配环节,进而影响到第三次分配,这可能是比较理性的思路。这样,也许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失衡的收入分配格局会走向均衡。

  记者:从短期和长期看,作为对收入分配格局有重要影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最应该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郑功成:短期看,社会保障首先要完成雪中送炭的任务,优先解决普惠问题,即三大基本保障制度应该尽快地健全。一是面向城乡低收入群体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综合性社会救助制度应当尽快健全,并走向城乡一体化,它能够免除一个人的基本生存危机。

  二是迅速实现全民医疗保障。目前的医疗保障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三大制度,已经覆盖到12亿人口,剩下的上亿人口也应该尽快覆盖。不仅如此,还要提高报销额度,个人自负医疗费用控制在15%-20%之间较为合适。

  三是尽快建立全民养老保险。除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养老金制度和农民社会养老金制度之外,还应该补上城镇未就业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这一缺口。

  从中长期来看,仅有上述三个基本保障制度还不够,还需要其他各项社会保障事业同步推进,尤其是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等都要跟上。

  中长期目标是在2020年之后,应该追求公平的普惠,城乡之间、城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权益与待遇差距要缩小,制度要等同。也就是实现普惠之后的锦上添花。

  我相信,2010年国家将会有更多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的政策出台,居民收入将进一步增加,生活将进一步改善,社会财富的“蛋糕”将进一步做大。

  原文链接:http://www.zgxxb.com.cn/xwzx/201003100014.shtml

  (编辑 陈慧茹)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