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教育报]两会特稿: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队——访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
时间:2012.07.29
[中国教育报]两会特稿: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队——访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

在马祖光院士生前所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可调谐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马祖光的学生、该实验室新的学术带头人王骐教授(中)与课题组成员在进行“毛细管放电软X射线激光”研究。   

【事例】人才来了学科强了

  2002年初,朱文奇教授走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坛。这位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在美国和法国完成博士后研究的联合国国际刑事法庭唯一的中国检察官的到来,为国际法学科带来了一大批国际一流的资源。目前,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国际法专业在国内法学教育界跃居前列。

  朱文奇致力于把国内的国际法专业引向国际,与国际充分接轨。回国后,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引入中国。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是国际法方面最具盛誉的全球化大赛,但是在此之前却没有一位中国大学生参加。了解到这一情况,朱文奇刚回国时,就与人大法学院院长曾宪义和法学院主管外事工作的副院长韩大元商量举办模拟法庭比赛的事,双方一拍即合,并开始投入到实际运作中去。从2003年开始,经朱文奇联系,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开始进入中国,来自国内20多所大学的学生参赛,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学者出席担任评委,他们带来了国际刑法和国际人道法的国际前沿信息,大大推动了法学院国际法专业的发展。

  据了解,近两年人民大学引进了20余位像朱文奇这样的高层次人才。为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加盟,学校完善了人才工作的协调和运行机制,制定了《中国人民大学“985”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等10多项规章制度,安排好人才的办公、科研、安家及家人的工作等问题,为高层次人才发挥才智营造了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几年来,人民大学已投入了7700万元用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仅提升了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而且带动了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

【新闻背景】中国大学正向世界一流目标迈进

  1994年,国家决定实施“211工程”,即在21世纪集中一部分投资,重点建设好我国的100所高校,争取有若干所高校在21世纪初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学术水平。1998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1999年7月起,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分别签订协议,确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30多所学校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我国一流大学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通过“211工程”,特别是“985工程”的建设,我国高校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靠拢。在学科建设方面,各高校针对自身学科发展状况,进一步凝练了学科发展方向,优化了学科结构,如北京大学把发挥基础学科和多学科优势、新建前沿交叉学科、鼓励资源共享、促进新思想和新技术的产生作为北大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在队伍建设方面,高校纷纷推出了快速凝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举措,加大了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如复旦大学采取由引进的“大师”吸引“团队”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在科研方面,由于学科的交叉整合和对优势学科的重点扶持,各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能力大大加强,一批具有标志性、突破性的重大成果应运而生,如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等人完成的“五光子纠缠和终端未定量子隐形传态的实验实现”项目被评为2004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并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为“2004年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之一。

【代表委员访谈】

  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事关国家未来的建设工程


  纪宝成认为,大学水准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高校承担着重要使命。一流大学建设是我国面对世界发展总体战略格局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建设国家未来的基础性工程,是提高高校办学水平、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积极探索,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必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纪宝成认为,建设一流大学,是学校学科、队伍、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等的整体建设,最后集中体现在几个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因此,打造学术高原上的学术高峰至关重要。

  “建一流大学,大师、大楼、大气,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纪宝成认为,办大学首先要有“大师”。“大师”是大学的灵魂之所在。建设一流大学,“大楼”也很重要。大楼是指一所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设施,是办学的物质技术基础。拥有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和设施,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也才能提供培养优秀人才所必需的物质技术方面的支撑条件。而“大气”,指的是学校的学术视野、学术胸怀,就是校风、学风,就是制度环境、文化环境,会对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学术的成就产生根本性影响。

  纪宝成预测,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可能在人文社科领域最先取得突破,加大对高校人文社科的扶持应当成为战略选择。

  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创新是高校实力提升的根本

  王生洪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就是世界一流的学科、一流的科研成果和持续不断培养一流的人才,这是支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校应利用自己的强势学科,促进交叉融合,加快新兴学科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学科生态,使各类学科分类分层推进,相互协调发展。高校要紧紧依靠创新平台和基地,推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带动学校学科建设的全面推进和提高。

  王生洪认为,国际化是学校的重要内涵,也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已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发展水平的基本尺度。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首先就体现在思想观念和办学理念,因此我们要通过国际化的开放办学,一方面促进创新,加快改革和逐步建立完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迅速提高原有学科的水平。我们要把优秀的青年教师和学生送出去,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吸引海内外的优秀人才到创新的平台和基地,让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让创新的成果在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良好氛围中不断涌现出来。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为所在地区、为全社会培养具有高度使命感、素质过硬、有国际视野的创新性人才,为城市发展提供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先进性的思想和知识,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升级、科技文化与社会等各方面事业的协调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http://www.jyb.com.cn/gb/2005/03/05/zy/2-jyxw/1.htm

(编辑:贾铁英)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