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新京报]张丁:抢救家书
来源:新京报
时间:2024.09.20

北京文化守护人张丁,1967年生,历史学硕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中央电视台记者,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初参与发起全国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担任秘书长。2009年携4万封家书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推动成立全国首个家书科研机构和首家家书博物馆,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民间家书的文化价值与抢救性收藏研究》。

从2004年底筹备至今,20年间,家书博物馆的家书从0封到8万封,现在仍有家书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涌入。

张丁说,他所要做的工作不仅是征集家书,更要挖掘家书背后的故事,“我害怕因为自己的疏忽,与捐赠家书的老人失之交臂,老人们等不起,家书征集也等不起。”

征集家书8万份

家书纸短情长,在张丁看来,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名人家书。家书博物馆展出的家书大多数从民间征集,均为手写件,其中最早的写于明末清初,最晚的写于2023年。

回到20年前,张丁不会想到,他与家书文化能羁绊到如此程度。2004年底,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张丁,在上班路上听到一则关于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发起抢救军人家书的广播。

张丁说,这个新闻对他触动很大,当天晚上,他就撰写了一个关于征集中国民间家书的方案,第二天征求了文化界几位好友的意见后,大家认为这件事值得做。

在接下来的三四个月里,张丁通过多种方式,寻得了费孝通、季羡林等46位文化名人的签名支持,2005年4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机构共同发起抢救民间家书项目。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启动后,受到全国各地公众的关注,家书像雪花般从四面八方飘向北京,仅2005年一年,就收到两万多封家书。

2005年8月,张丁决定辞去电视台的工作,潜心从事抢救民间家书项目。

2005年至2024年,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已征集到约8万封家书。

首个家书博物馆诞生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启动资金是张丁和两位好友攒的15万元。在电视台工作时,张丁常用工资贴补项目。离开媒体后,张丁不仅没了收入,还需要掏钱“养活”项目。

2006年初,15万元所剩无几,无奈之下张丁又找朋友借了5万元应急。2006年下半年,办公经费几乎全部花光。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转机出现在2007年2月。一位曾参与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朋友,同时也是一家收藏类杂志的负责人,邀请张丁加入杂志社,负责杂志编辑等。更为重要的是,他支持张丁继续开展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由此,这个项目终于得以延续。

其间,张丁从未放弃过征集更多的家书、开办一家家书博物馆的初衷,他撰写了详细的建馆方案,不断地与有关单位接触,希望寻得实现目标的机会。

最终,中国人民大学决定接收这个项目,在学校博物馆设置专门的家书展厅。2009年5月7日,张丁及其助手告别杂志社,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继续开展家书工作。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批准成立家书博物馆,并在北京市文物局备案,这也是我国首家家书博物馆。从此,家书博物馆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战地家书传捷报

每封家书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这正是张丁收集家书的另一层意义。

“玉花,这次胜利可不小啊!解放了北平、天津、塘沽等城市,歼消敌人50多万。看样子,华北的全部解放已不会有多少日子了!”写信者名叫宋云亮,时任华北军区第66军炮兵营二营营长,这封信于1949年2月13日写给自己的爱人胡玉华(小名玉花)。2005年4月,胡玉华老人捐赠了四封家书复印件,均为战地家书,字里行间透露着宋云亮对胜利的喜悦以及对爱人的牵挂。

2006年春节,张丁向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组推荐了胡玉华和宋云亮的战地家书,75岁的胡玉华应节目组邀请来北京做节目,这次短暂的相聚后,胡玉华又寄了十几封宋云亮所写的战地家书原件给张丁,这些家书非常珍贵,知名电视栏目《见字如面》从中选读过两封。2005年至今,胡玉华捐赠了20多封家书原件,以及七八十封电子版家书。

几乎每个月都有全国各地的家书捐赠者来到这里,将珍藏的家书郑重地捐赠给博物馆。

抢救家书时不我待

如今,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时间更为紧迫,“家书作者或拥有者大多已步入晚年,承载着他们人生记忆或者家族记忆的家书亟须得到很好的处理和保存,家书消失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想象。”

因此,张丁和助手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他们和不少年迈的家书作者或拥有者保持着数年的电话、邮件、微信沟通,有些甚至是面对面的交流。

2021年5月,家书博物馆被北京市纪委监委和市委宣传部联合授予“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称号。2024年1月至7月,家书博物馆接待党纪学习等参观团体近300个,8000余人。


再过几年,张丁也到了退休的年纪。19年来,征集家书主要依靠张丁和助手完成,两个人的团队将家书文化持续发展到今天,路途虽辛苦,却值得。在退休之前,为家书博物馆、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寻找合格的接班人和增加人手,也变得更加紧迫。同时,张丁也在想方设法推进家书的数字化进程,“捡拾起灿若繁星的家书,使其持续传承,任重道远。”

(原文刊载于《新京报》2024年9月20日第B02版。)

原文链接:[新京报]张丁:抢救家书

编辑:崔逢源
责任编辑:董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