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张岩:我记得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来源:学生记者 曹怡然 陈祎妮
时间:2014.05.28

张岩(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

1973年生于山东,6岁起在山东省滨州市体校接受专业乒乓球训练,1990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系乒乓球专业,1994年毕业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任教。现从事体育基础课与乒乓球、网球、女子篮球等选修课程教学,担任学校乒乓球队教练。

合作编著教材《大学体育教程—实践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论体育教育评价与体育教育改革》等,参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张岩 原图副本

师言

“行胜于言,要把对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落到每一个细节上。”

 “每年我教学的课堂大概有400个学生,将近20年,8000个学生吧。”20年的时光,张岩从热血青春走到了不惑之年,春秋更迭间迎来送往,他细致入微的教学收获了学生的好评,来自学生的赞许对他来说也是最大的慰藉和动力。

“认真的体育老师”

张岩5岁开始学习打乒乓球,6岁起便进入体校接受专业训练,1990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系。大学毕业时,作为优秀毕业生,他选择到人民大学任教,“当时感觉人大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学生也更活跃一些吧。”

从教以来,除了孩子出生那一学年,张岩的教学课没有请过一次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这是我上课的标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张岩从来都是提前一周利用课余时间准备教案,力求每堂课都有的放矢,让每位同学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每当学生把技术、动作、锻炼方法学会的时候,我心里比他们还要高兴。”

每个学期接到新班级时,张岩都会花一两节课的时间记住班上每个学生的名字,“我想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在真诚地对待他们,这样可能会让他们感觉很温馨吧。”张岩不善言谈,往往从细微之处出发给予学生关怀和鼓励,对于学生练习的动作,他都会微笑地帮他们改正,“不管基础如何、技术如何,对待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热情地鼓励他们。”

期末小结是体育课的学期作业,对于同学们发来的每一份作业,张岩都会仔细回复,“我觉得认真去看学生的小结之后,自己的收获也很大。如果学生知道你会认真看,他也会认真写。”

“近20年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每年都会面对年轻的面孔,自己在与他们相处时也变年轻了。看到他们很有朝气的样子,我就觉得自己很年轻。”张岩笑着说,“每年毕业生回校时,都会感觉有种莫名的成就感。”

拿着球拍的“极客”

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张岩还积极参与体育领域的科研项目。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学习国内外教学、科研资料,他对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推进大学体育教学科研工作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并在体育核心刊物上发表了数篇论文。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形成教学、科研、群体、竞技四位一体的格局,是大学体育的发展方向。在张岩看来,专业运动员开展科研工作相对来说有一定难度,“在这方面,大学要创新机制培养、引进人才。作为体育教师,要注重慢慢积累,不断学习,应该重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说,自己在科研方面有了一些提高,这归功于多年的教学实践。

除了“老本行”之外,张岩对计算机领域也颇有研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极客”。教学工作之余,他时常会思考,怎样利用计算机技术改进体育教学?怎样把日常生活中的体育活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目前,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多份计算机刊物上。

“培养大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2012年,张岩被推选为学校体育部基础教学教研室主任。2013年秋季学期,由体育部基础教学教研室组织,利用随堂和周末休息时间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体质测试。

这次体质测试一度让很多学生叫苦不迭。对此,张岩说,体质测试成绩是平时锻炼成果的体现,组织测试在于督促同学们进行体育锻炼,测试项目也会进一步调整。“现在大学生普遍缺乏锻炼习惯。”他回忆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每个体育老师都负责两个院系的课外体育活动,每周出三次早操,每天早上5点半集合,6点在操场整队跑操,“取得的实际效果还是很好的” 。

随着学校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提升学生健康素质”成为体育教学的核心,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统筹推进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成为张岩和同事们重要的工作内容。

“大学生不能‘豪情万丈,躺在床上’。”张岩说,要切实培养大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希望学校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场馆管理,让全校学生更好地共享校园资源。”

言师

“张老师球技很高超,观察学生特别细致,很有耐心。课上会组织我们比赛,学起来很轻松,同学们对他评价都挺高的。”

——外国语学院2012级本科生  王翼

“我修过张岩老师的网球课,他教的很好,性格也很好。上课会考虑到不同水平的同学安排教学,之后会安排比赛,蛮有趣的。”

——社会与人口学院2010级本科生  井冽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