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加强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 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1.11.04

10月3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加强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学术研讨会举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专家学者齐聚线上,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重要内容、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等主题展开了研讨,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700余名师生参会。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当代政党研究平台首席专家吴付来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张晓萌主持开幕式。

吴付来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巩固中国共产党长期全面执政的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制度框架更加完善,影响更加广泛深远。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行梳理、总结,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为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提炼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学者的重要使命。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建立的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当代政党研究平台愿与各方一起,强化新时代站位,秉持鲜明的政治导向和严格的学术导向,面向新型政党制度建设新情况、新问题,形成专业性、系统性的成果,回应党和国家的现实需求,努力开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的新局面。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杨德山主持第一阶段发言。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绪武从加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设的角度为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出了建议。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松友从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出发,认为新型政党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郭定平讨论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取向。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分析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比较优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韩晓青探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治理效能与文化背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陈家刚认为协商民主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探索开辟了新的空间。

陈家刚主持第二阶段发言。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宋俭从全过程人民民主角度探讨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四川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张洪松探讨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比较优势。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健介绍了坚持和加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的原因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何虎生基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回答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在何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陈崎从对比西方政党制度发展现状的角度阐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比较优势。杨德山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理论的特点。

杨德山作会议总结。他表示,此次会议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的大力支持与理论指导,会议专家围绕“加强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行了视野宽阔、见解深刻的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内容紧扣时代所需,对于进一步探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和规律、推动其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最后,他对线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师生表示感谢。

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CPPS)是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致力于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的理论建构,自成立以来,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和党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人才保障和政策建议,目前已成为资政建言的智库、学术研究的高地、外宣工作的阵地。

(责任编辑:吴珏林)

编辑:杨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