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乐黛云:汉学要走向世界,就需要跨文化的交流
时间:2009.11.07

乐黛云,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比较文学研究专家。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深圳大学中文系主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比较文学原理》、《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比较文学与中国》。

记者:您如何理解此次汉学大会的主题“汉学与跨文化交流”?
乐黛云: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汉学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要跨文化的交流。不但要注意到欧美国家,还要注意到拉丁美洲、非洲等等,我们应该跟更多的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要把中国的文化带到全世界,帮助建立新的世界观。

记者:对于此次汉学大会,您最关注是哪些话题?
乐黛云:最关注这个跨文化交流。怎么样把研究中国文化的国学的力量和外国研究中国文化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这是很重要的。

记者:此次与100多位本土学者共同探讨汉学大计,您收获了哪些成果,有什么感受?
乐黛云:可以看到大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到底有那些看法,这是国际性的会议,很多人都会来谈自己的想法,就会看到大家怎么想,这是最重要的。可能问题不能一次性解决,因为会有很多分歧、争论,可是知道争论的问题在哪,就可以引起进一步的思考。

记者:您觉得人民大学在汉学研究和推动中国乃至世界汉学发展中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
乐黛云:上次(第一次)汉学大会也是在人民大学召开的,这一点是很了不起的。因为那个时候大家还不太认识到汉学的重要性。现在第一炮打响以后,响应的人很多。所以人大充当了一个先锋吧。

记者:您认为汉学研究在近些年有哪些发展?
乐黛云:现在汉学研究发展很大,不光是就汉学来谈汉学,而是从中国研究汉学反观自己本国的文化,这样对本国的文化能够提供很多新的角度,这个是过去没有的。另外一方面,是把汉学和国学结合在一起。因为汉学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研究,国学是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过去这两个是分开的,搞国学的人是不搞国际汉学的,他们也不关心外国人怎么研究,觉得那不是正统的。现在这种观念有很大的变化,就是说,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研究,与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是互相结合互相交流的。所以这就是一个新的发展。国学绝不是关着门来研究中国文化的,要很好地研究中国文化,就要跟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结合在一起。

记者:截止今年十月底,中国共在81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23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向100多个国家派出了2000多名汉语教师,您认为这种推广工作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乐黛云:首先就是语言方面的交流。教会外国人懂得汉语,懂得汉字,汉字是很神妙的东西,包括了很多艺术在里面,这是开展得很好的。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中国文化中比较容易接受的部分,比如说:中国的小说、戏剧、民歌、音乐等等,再加强推广中国文化中代表性的内容就更好了。

记者:《论语》有望明年年内出齐中、日、韩、英、德、法、俄、西、意等九种语言版本,您如何看待这项工作?
乐黛云:把《论语》翻译成多种语言,把中国文化推广到全世界,只是论语还不够,应该把中国的五经等经典也翻译成多种版本。就像《圣经》,全世界有很多很多的版本。可是中国的五经还不为世界所知。

(编辑:焦文雅)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