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瞭望]孙萍:京剧译本走出国门
来源:人大新闻网
时间:2013.04.07

1930年梅兰芳把《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带到美国时,中国就开始了将京剧译成英文的尝试。今天,《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系列丛书》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更准确、更贴近西方受众,成为中国戏剧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文/《瞭望》新闻周刊 记者 屈一平

“太美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厅内,捧着精美的《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系列丛书》,爱尔兰大使戴克澜一口气说了10个“太美了!”

他幽默地掰着10个手指列举:装帧精美、翻译精准、美轮美奂、东方色彩

82个国家的驻华使节慕名而来,包括马达加斯加大使维克托·希科尼纳、塔吉克斯坦大使马丁·姆巴纳等在内的128名使节手捧国际大开本的丛书,轻抚手工缎面的封面,对照译本现场念起了《霸王别姬》等经典唱段。

回忆起去年10月的这一幕,梅兰芳的长媳屠珍对《丛书》主编孙萍说:“梅兰芳先生在天之灵应该欣慰了。”1930年梅兰芳第一次将京剧带出国门,8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系列丛书》使中国的国粹——京剧,以国际社会通行的语言再度呈现。

1930年,梅兰芳在美国纽约的首场演出谢幕达15次之多,这拉开京剧走出国门的序幕。此后,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家们致力于京剧的海外传播,使京剧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的艺术瑰宝。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京剧艺术的高度概括性、写意性和抽象性,京剧文言念白的古京韵京腔,使得京剧难以跨越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这成为京剧传播海外的瓶颈。

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编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系列丛书》的一期成果——《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盗御马》等第一辑10部京剧英译本的出版,是中国首次将整部京剧完整翻译成英文。《丛书》计划收录100个剧目,全部为有影响力的知名剧目,预计5年内出齐。

“这无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一种新尝试,一种新方法”,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在《丛书》序言中这样写道。

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据介绍,《丛书》一期工程历时两年半,经过了21道工序。其中的工作难点,包括:如何准确翻译“相公、夫君、郎君”等称呼?如何通过剧目传递京剧的基本理念?如何解读“生旦净末丑”的服装、扮相含义?如何逾越语言关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力拔山兮气盖世’,是夸大了的移山倒海,并不是拔起来,而是推倒;山也不是真正的山,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秦始皇的专制政治的大山。”《丛书》英译顾问、著名翻译家、92岁的许渊冲教授强调,京剧翻译的意译非常重要。

本刊记者看到,《丛书》采取中英文对照对开版式,翻译以意译为主,力求贴近西方人的想象。

“理解语境是京剧翻译的重点所在。”《丛书》主编、京剧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孙萍告诉本刊记者,根据不同剧目的情节与人物关系,专家们绞尽脑汁、翻遍20多种词典,确定了十余种不同的英汉对照词汇。

许渊冲说,1930年梅兰芳把《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带到美国时,中国就开始了将京剧译成英文的尝试。时间已过去80多年,今天《丛书》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更准确、更贴近西方受众,成为中国戏剧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然而,京剧古汉语所承载的空间架构,有时通过英文却很难翻译出来。例如,《大登殿》中的一句唱段:“参王驾来,问王安。”京剧表演者通常可以唱出两个空间概念——“参王驾来”表达在殿外准备参拜君王,顺次一个舞台过门再到“问王安”,则指已经在殿内参拜。如果直译,就缺少了空间层次感。

“真的很难翻译,”每每谈到上述难以翻译的“意境”,对于自称“为京剧而活”的孙萍而言,也是一种折磨。经历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组成员的一致讨论,大家决定从第二部起,用括号标注相应的环境,以呈现京剧古汉语难以翻译出来的意境。

翻译京剧时,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十分重要。许渊冲举例告诉本刊记者,《西厢记》的“露滴牡丹开”一句,就译成“露水滴下来,牡丹张开嘴吸进去”,既符合原意,又符合英语的音韵。

为使京剧角色译名成为传承文化的载体,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丛书》翻译团队人员根据不同角色的需要,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不断采用直译加注法、意译法、直意相融法、音译加释意法等多种方法尝试,以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消除理解障碍。

京剧二字如何译

将百部京剧翻译成英文的计划源起,可追溯到十年前。

1999年,孙萍作为中国国家京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由文化部委派,受聘于匈牙利裴多菲大剧院,任特邀导演,并为美国耶鲁大学讲授京剧课。

遍寻美国各大学学院图书馆、各大学校长图书馆,京剧书籍的空白令孙萍震惊。看着整面墙书柜里的莎士比亚剧目全集、斯塔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全集、布莱希特表演体系全集,而“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京剧体系书目却难觅踪迹,孙萍在心里发了“毒誓”:有朝一日,中国京剧的剧目一定要翻译成册,陈列在世界各大校园图书馆的书架上。

起初的两年,为了撰写教学课件,孙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支持下,以剧目为中心,全面介绍京剧艺术的编写思路,完成了初步完备的京剧舞台艺术各个方面的资料搜集。

“我需要这样一些人:母语是英语的汉学家、京剧通。”2008年,在《丛书》编译班底的搭建中,孙萍越来越明确,《丛书》在翻译过程中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碰撞十分必要。

《丛书》发布当天,孙萍说,她特别感谢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寇树文(DanielTschudi)和魏丽莎(ElizabethWichmanmnWalzak)。有着30年京剧舞台演出实践的寇树文是孙萍非常尊重的汉学家,也正是最后确定下来的“母语是英语的京剧通”人选之一。

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表达方式不同,翻译团队内部时常意见不同,有时甚至到了争执的地步。

“我们定规矩的时候会争执”,孙萍说,“京剧乐器的翻译是音译还是意译?舞台和服装道具是意译还是直译?都是这样一点点推敲出来的。”

最大的争执在于“京剧”二字——到底是译为“PekingOpera”还是使用拼音“Jingju”?东西方翻译团队分歧很大。

“PekingOpera”直译是“北京歌剧”的意思,这能否准确表达“京剧”这一国粹的内涵?争执由来已久。早在2007年,北京梅兰芳大剧院落成之时,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现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新闻发言人的赵启正就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称,京剧不是“北京歌剧”,“PekingOpera”的翻译容易引起误导,外国人会误解为这是在北京表演的《茶花女》《卡门》或《图兰朵》等西洋歌剧,应将京剧的英译改为“Jingju”,不要从译名上就丢失了中国特征。

赞成将“京剧”翻译为“Jingju”的中国翻译者认为,中国的京剧是世界上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艺术,它集唱、念、做、打、舞台美术于一体,也是世界上非常独特的一门艺术,单纯用一个“歌剧”来形容它,是完全错误的。

然而,本刊记者看到,《丛书》从书名到内文全部使用了“PekingOpera”。孙萍表示,这是东西方团队碰撞的结果。

寇树文表示,非常理解中国人对京剧的情感,然而,国外人们认识的京剧就是“PekingOpera”,如果《丛书》从第一辑就改成音译Jingju,就很难达到传播的效果。

中方翻译团队最后选择了妥协,但决定从第二部起,用括号把音译“Jingju”加进去,逐步传播出去。

从目前市场反馈来看,《丛书》的需求量很大。首批出版的200套共2000本图书已被抢购一空。中国驻多国使馆均提出订购,计划将《丛书》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和相关机构。

孙萍表示,《丛书》还将作为重要的文化教材,进入各国大学的图书馆和遍及全球的孔子学院,让更多年轻的外国学生通过京剧了解中国。

对于此套《丛书》的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翻译组成员告诉本刊记者,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英译《丛书》计划在未来实现图书与舞台演出录像示范的结合,使传播效果更加细致、充分。

《丛书》共计划出版10辑,每辑收录10个剧目,每个剧目独立成册,其内容包括剧目赏析导读、文学剧本、曲谱(含五线谱和简谱)、穿戴谱等,佐以大量剧照与图样。

编辑:浩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