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社会保障报]两会访谈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谈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来源:中国社会保障报
时间:2020.05.28

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社会保障制度应如何完善以更好适应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相关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 记者:如何评价疫情发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所发挥的作用? 郑功成: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各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及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如工伤保险启动简易程序,将感染病毒的医护人员认定为工伤,保护其基本权益;医疗保险与财政资金共同发力,及时免除了患者、疑似患者的医疗费用后顾之忧;社会救助制度及时反应,确保了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多项社会福利服务为弱势群体的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持;慈善事业调动了社会资源,弥补了公共资源的不足,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社会保险费与公积金“减、免、缓、返”等政策为减轻企业负担、加快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些充分证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经过近2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成为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有力制度保障,而且在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恢复经济发展中也能够发挥保障民生、安定民心、助力经济恢复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当然,抗疫期间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践也暴露出了现行制度安排还有不成熟、政策边界与法定社保预期不够清晰、个别地区对困难及特殊群体关注不足等问题。这表明全面加快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更加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 记者: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如何完善? 郑功成: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要继续发挥好保障民生的作用,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是加快优化现行制度安排。针对现行制度中的缺陷与不足,如基本养老保险地区分割与个人账户权责匹配不合理、失业保险与工伤保险积极预防功能不足以及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筹资责任失衡等,均需进一步深化改革。 二是加快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诉求不仅体现在基本保障上,也体现在更高层次、个性化的需求上,而社会保障制度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充分调动市场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物质基础之上。因此,建议加大企业年金、商业健康保险等政策支持力度,并做到精准发力。 三是妥善处理好社会保障制度稳定性与灵活性关系。这次疫情带来的一个深刻启示是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处理好制度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关系。为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社保应急机制,应急性政策要分类、分级精准实施。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六稳”“六保”实际上与社会保障制度密切关联,请您从社会保障制度解读“六稳”“六保”之间的关联。 郑功成:从“六稳”到“六保”,都是在稳中求进的国家发展总基调下的政策取向。“六稳”是我国当前偏重于中长期的经济发展任务要求,“六保”则是针对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已成定局情况下采取的偏重于民生保障的综合应对措施。将民生保障置于经济发展之前是疫情冲击下的调整,也进一步理顺了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只有发展民生才能更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这是一个新的进步。 “六稳”与“六保”的关系应以“保”固“稳”、以“稳”促“进”,只要做到“六保”,“六稳”就有了更坚实的保障,国家发展稳中求进也就有了牢靠的基石。 社会保障肩负着解除人民后顾之忧和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责任,在“六保”之中责任重大,也与“六稳”密切关联。抗击疫情的过程证明,社会保障是保障基本民生的根本性制度安排,也是助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失业保险直接发挥着就业促进功能。因此,社会保障虽然不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但可以为经济恢复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经济与就业发展,也同样会促进社会保障进一步发展。 原文链接: [中国社会保障报]两会访谈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谈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编辑:郭 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