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一座山一条河,一纸档案守初心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微信
时间:2021.03.16

“我还有东西要写下来,

我不能把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使命带走”

他是一座山,高山仰止

吴宝康:半个世纪整个身心开山奠基 兰台,最早为战国时楚国的台名,其上建有宫殿;汉朝时,皇宫内建有藏书的石室,作为中央档案典籍库,称为兰台。 跨越两千年,档案在中国却一直没有形成一门学科。直到吴宝康接受了这个使命,开始了建设新中国档案学和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毕生追求。 1917年,吴宝康出生于浙江湖州南浔,自幼迁居上海求学。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上海洋商银行第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之后转战于江南地区,先后从事办报、调查研究和资料档案工作。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返回上海,开始接触图书、档案。

(吴宝康(第一排左五)与《大众日报》的战友合影)

“马克思曾说过,搞研究必须要首先占有材料,我对此深信不疑。”吴宝康敏锐地察觉到档案事业的前景与潜力。1952年10月,他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第三处(中央档案馆筹备处)副处长调任中国人民大学,主持创办新中国第一个档案学专业。 从没有一位教师、一本教材,率几名新兵在一片空白中建立历史档案系,到文革后为恢复办学奔走呼吁,档案院系在全国27所高校扎根破土;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班、档案专修科,到档案教研室、档案系,再到档案学院,每一步的成长都倾注了吴宝康先生的汗水与心血。

(1955年吴宝康(第二排左二)和教工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教研室硕士班合影)

投身档案教育事业近半个世纪,吴宝康先生专注于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1986年发表的《档案学理论和历史初探》奠定了中国档案界对档案的基本认识,1988年主编的《档案学概论》成为迄今最权威的档案学著作。一生数十万字的论述专著,为中国档案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宝康先生晚年住院治疗后仍笔耕不辍)

从上世纪50年代提出创建“中国化的档案学理论”,到80年代提出“档案学要研究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档案学研究要面向世界”,吴宝康先生一直没有停止观察与思考。

直到离世前一天,病榻上年逾九秩的老人还大声地对学生冯惠玲说:“你们一定要把人民大学办好!”

“先生的学识风范

春风化雨般地浸润着我的心灵”

她是一条河,静水流深

冯惠玲:四十余载砺学砺行唯实唯新

1982年,1978级大学生冯惠玲成为档案系首届硕士研究生,师从吴宝康先生。 此后的三年是她“读书最密集的时光和真正理解档案的开始”,吴宝康先生的为师、为学、为业、为人让她以为楷模,“他有着不倒的信念、不懈的追求和不衰的意志,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档案教育事业。”在吴宝康先生的影响下,她亦挑起了推动中国档案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重担。

(冯惠玲成为档案系首届硕士研究生)

1985年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几十年来,冯惠玲从履职系主任、院长、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到受聘一级教授,始终没有离开讲台。 她主持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编写或参编著作、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130余篇;完成了有关信息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战略价值的分析判断,在探究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使命、学科构成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中国档案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她对档案信息资源组织与档案社会价值实现的规律进行了有高度的开拓研究,开创性地进行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在电子文件特性、电子文件管理规律和模式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她推动把档案管理这项历史悠久的工作融入信息资源管理这门年轻的学科,并作为国际档案理事会教育培训处委员为之鼓与呼。

(冯惠玲与档案系首届硕士研究生)

“吴宝康先生的奋进精神不老、学术思维不老,这种不断钻研、与时俱进的精神值得学习。”如今,冯惠玲教授守持着探究的初心,关注着数字人文这个新兴领域。她主持首创课程“数字记忆建构的理论与方法”,着手开设《数字人文导论》,指导实施“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力求在多学科互动平台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保持那一份最深切的敬畏、

最纯粹的热爱、最执着的追求”

她是一艘船,扬帆远航

王可欣:厚植根基融合创新 “她总会鼓励我们、帮助我们,从不吝惜自己的赞美,给我们满满正能量。她高超的学术水平、开阔的学术视野令我们钦佩不已。”2017年9月,王可欣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进入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时常在课堂内外得到冯惠玲教授指导。 在她心目中,这个学院和这个学科与自己对档案学基本原理、前沿信息技术等知识领域的好奇与兴趣高度契合。

(王可欣在吴宝康铜像前)

她积极参与“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Web开发实验室等实习实践项目,在国庆70周年活动后作为实验室骨干又投入对2019级本科生的培训工作。她希望自己以及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虚度、不惘然,不负使命、不失初心,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王可欣参加迎接2019级新生活动)

“保持对档案、信息的敬畏,努力使它们充分发挥价值,让这个学科有所传承并与时俱进。”这是王可欣理解的兰台初心。在她看来,信息资源管理作为文理兼容的学科,需要吸纳的知识越来越多,无论是技术方法上、研究方向上还是应用领域上,都需要建立起更加体系化的关联,并在合理的方向上更加精细、在合适的领域中更加实用。 她希望,新时代档案与信息资源管理事业的创新发展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贡献。

以数据赋能社会,

以历史预见未来。

贯穿时空的两句话已融入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薪火杯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要义。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初心不忘,薪火相传,

以如山的品格夯起的高峰,葱茏繁茂。

制作团队:

策划:孙浩爽 刘晓阳 欣欣蔡 郑钰 顾筱竹 本期主笔:蒙彬 张卫 统筹:凯丽麦 郭鹤祺 张隽若 栏标:陈曦 可视化 设计:欣欣蔡 特别支持: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编辑:顾 筱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