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趁着青春突破自我
来源:学生记者 鲁裕鑫
时间:2013.05.04
吴玉章_王建华 王建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9级本科生。2011-2012学年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在校期间多次获得校级学习优秀奖学金及三好学生荣誉称号。文体活动成果丰厚,连续三年参演学校话剧团毕业大戏,并参演75周年校庆文艺晚会和校庆大戏《苏格拉底》。曾担任学校艺术团话剧分团副团长。同时担任过学院体育部部长,并多次在校级足球、篮球联赛和运动会中获得名次。

留着猫王头、穿着花衬衣,还有一条大红色的喇叭裤,一副上世纪80年代“潮男”的打扮。对,这就是他,不过是戏里的他。

初次见到王建华的人,一定不会把他和“好学生”三个字联系起来,黑框眼镜后一双能放光的眯眯眼让他看起来颇有几分喜剧感。

肆年·话剧·画心

今年6月,王建华的本科生活就要画上句号了。回想起这四年时光,王建华骄傲地说:“我觉得最成功的事,就是去参加了话剧团,不仅演了十一场戏,得了一个国际的大学生导演奖,一个北京市的大学生导演奖,而且认识了最好的朋友,学会了好好生活好好爱。”

话剧团是他在大学期间参加的唯一一个学生社团。团里的人都喜欢叫他“小华”或者“华酱”,一声“师兄”反倒会引来大家的瞠目。一群人、一起疯,在喧闹与纷繁的生活中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舞台上的场场幕幕都早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聚光灯下的他们,在鲜花掌声背后留下的,除了汗水与泪水,更是责任、信任和尊重。无需多言,彼此早已心领神会。

当然,在话剧团,王建华还收获了自己的粉丝团——“花蜜”。在校庆晚会《光影回忆》中,他扮演的一位83级的学长让他的“花蜜”一夜爆棚。说起这个角色,王建华调侃道:“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艺术团团长给我打了个电话让我去面试,我就去面了个试。然后我就演了。”

当时他一面在排《光影回忆》,另外一面还在排《苏格拉底》。两部风格迥异的戏让王建华有点“蒙圈”,也让阿里斯托芬(王建华在《苏格拉底》中扮演的角色)玩了一把穿越。直到后来《苏格拉底》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完了之后,他才得以全面投入《光影回忆》的排演。

可是这个角色对于舞台经验丰富的王建华来说,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演一个与自己生活年代相差30年的学长,如何去准确定位?仅仅是衣着、发型的相似就够了么?那时的大学生与现在的大学生的差别又在哪里?在一次次的排练中,王建华苦苦思索,摸索着自己的答案。

而导演的严格要求,也促使着他不断地完善着这个角色。到后期,王建华每晚都会单排到很晚,披星戴月,毫不夸张。但也正是因此,才有了后来舞台上的神气潇洒、活灵活现。

团里人说起他,总会不禁一笑。因为他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说,有太多的趣闻可以讲。幽默风趣的他总会给大家带来很多欢笑。完美主义、鬼才、开心果,这就是大家对“小华”的评价。

说到学习与社团,王建华很坦然地说,其实这一点儿也不矛盾,该干嘛的时候就干嘛,好好地认真地去做,提高效率。

似年·青葱·倾听

爱打球、爱看书、爱电影,爱看戏、爱拍戏、爱演戏,典型的“文艺青年”。随心所欲,毫无压力。 “啊,对了,还有个爱好,喜欢做菜!”王建华恍然大悟道。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就像吴玉章奖学金的一位评委所说的那样,他不像其他人一样,给人一种“神一般的存在”的感觉,而是生活化的,看得见摸得着,在身边一抓一大把。但王建华,却是这一大把中的“奇葩”。 “我有个哥儿们超级害羞,然后我帮他出谋划策追姑娘,后来他们在一起了。结果两年了,我却还没有女朋友,后来他开始教我怎么追姑娘,我......”王建华面露窘相地笑着说。“当然,现在有了哈。” 青春过、彷徨过。谁的韶华中不会留下些青涩的回忆。当年,王建华还为自己曾经喜欢的女孩拍过一部《伤心俱乐部》,那可比后来风靡一时的《那些年》还早半年。虽然往事如烟,但王建华却对此久久难忘。忘不掉的不是那份旧情,而是曾经自己的年少时光。 我们都会埋怨人大的逼仄,可是王建华却在这小小的校园中找到了自己的广阔天地。“自由的环境,无论是学术环境还是学生活动环境真的给了我好大的发展空间。”呼吸自由的空气,寻觅内心的随性。王建华对生活的天真让他收获到了诚挚的回报。 说到对人大的印象,王建华笑道:“求是可以通宵自习。”诺大的校园里,也只有那里能容得午夜党的活动了。除了求是通宵不眠的灯光,这里的人留给他的,更是永恒的的回忆。一期一会、一颦一笑,太多太多。 “我感谢自己身边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他们都或多或少在我的大学四年中给了我必要的帮助,给了我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在背后支持我,鼓励我,帮助我,让我有了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活在当下”,是对王建华最好的注解。但对于未来,王建华说自己基本上从来就没有过规划。本科这几年,一直没有想好自己要去做什么,只是在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但他也坦言,希望能好好规划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 回顾这四年的生活,王建华说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这四年的时间真的很宝贵。首先,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提高效率;其次,多参加学生活动和社会活动;最后,虽然是老生常谈但的确是重中之重,那就是好好学习,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试着去了解自己的专业,并爱上它。因为,有爱才有希望。 “总之,有些事情不趁着青春之时去追求,以后可能就真的没有机会了,永远不要觉得梦想是个很遥远的事情,做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自己不后悔就够了。” 青春无惧,用心追梦。享受今天,珍藏希望。

四年·记忆·记录

2012年10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2011-2012学年吴玉章奖学金公开竞评会在明德法学楼601会议室举行。吴玉章奖学金是人民大学最高荣誉类奖学金,自2010年采取公开竞评方式,选举过程公开、公平和公正,同时也在学校师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11-2012学年的吴玉章奖学金经过初评,共有22名同学入围,其中本科14人,硕士研究生3人,博士研究生5人。而王建华,就是这本科入围生中的十四分之一。

在王建华看来,其他参选者都要比他优秀很多。他3.85的学分绩在其他竞评同学的3.99面前,似乎有些相形见绌。而且大家除了“学习好”这个共同点外,在学生工作、社团生活和文体活动方面都极为出众。这个嘻哈的“文艺青年”心里有些打鼓了,可是他的幽默与乐天,为他增添了无穷的“正能量”。

公开竞平的现场,竞争异常的激烈。场下坐着许多的教职工评委和学生评委,现场打分,最后合计总分。王建华是本科生中倒数第二个出场,可他丝毫没有怯场,反倒成了全场的“亮点”,因为他是全场唯一一个没有做ppt,而是用flash展示的竞评者。因为演过话剧,王建华在台上一点也不紧张。一张“非典型好学生”的样子让他看起来更接接地气儿,一下就掳获了评委们的心。

2012年11月2号一大清早,当王建华还在梦乡的时候,一条短信惊醒了他。“恭喜啊,公示了!”什么公示了?他大梦初醒,“吴玉章奖学金”!他心潮澎湃、掀开被子、纵身一跃、跳下床来、打开电脑,亲眼看见公示上三个大字——“王建华”。

终于踏实了,然后,他就上床接着睡了,莫大的幸福感包围着他。

获此殊荣,星光熠熠,可是王建华平淡而精彩的生活还在继续着。

他很珍惜这份的荣誉,“这是对我大学生活的一种肯定。以前总会质疑自己,每一步的选择是否正确,无论是学习、学生工作还是话剧团的生活各个方面。但这种荣誉坚定了我的选择,我想这不仅是一种表彰更是一种肯定。这一路过来的一切让自己明白是被认可的。”

四年的生活得到了肯定与认可,这无疑是对即将结束本科的王建华最好的礼物,也是对他莫大的鞭策。吴玉章奖学金代表的是一种对学习对生活不断追求和突破的精神,一种对学生全面成长的肯定。

“当然,这四年可不仅仅是为了这个奖,哈哈。”王建华说道。这四年收获到的,足以让他珍藏一生。“认识了好多好多超牛的人,以前感觉自己和他们根本不属于一个世界,现在和他们有了交集,感觉自己的目光更远了。”

而他对于自己似乎也并不满意,“该进步的地方太多了!比如懒惰啊、拖延症啊、韧劲不够啊、专业知识掌握不完善啊、人际交往还需要多学习啊等等等等。”

就是这样,隐匿于人群可能不会鹤立鸡群,但放诸于四海一定会方显本色。

“我就是个普通人。”王建华说道。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