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社会科学网]邓啸林:珠峰、高峰、高原——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发展与“双一流”建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18.01.16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这点明了“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内涵,即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

2016年6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颁布《中国人民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在规划中,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务院“学科高峰”的提法上,又延伸出“珠峰”、“高峰”和“高原”的提法,从“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到“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特色的“双一流”高校,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建设究竟有着怎样的发展路径?究竟有着怎样的整体力量分布与布局?究竟怎样的深刻的体现了“双一流”建设的学科发展内涵?本文旨在初步廓清这些问题。

人大学科的历史性考察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37年7月成立的陕北公学,当时的陕北公学有行政学院、自然科学院、艺术学院三个学院。1939年7月7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合并为华北联合大学,华北联大下设社会科学部、文艺部、工人部、青年部。1948年8月24日,华北联大与北方大学(成立于1945年11月,下设行政学院、财经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艺术学院,及文艺研究室、历史研究室、财经研究室和一个剧团),华北大学下设一部(政治训练部)、二部(教育学院)、三部(文艺学院)、四部(研究部)与工学院、农学院四部二院,研究部有中国历史研究室、哲学研究室、中国语文研究室、国际法研究室、外语研究室、政治研究室、教育研究室、文艺研究室等八个研究室,再加上图书馆,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学校,从华北大学发展出的大学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从华北大学还分出东北大学、中原大学、南方大学等革命大学,后发展为众多的高校。

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建校之处共有八大系:经济系、经济计划系、财政信用借贷系、贸易系、合作社系、工厂管理系、法律系、外交系等。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经费预算占教育部全年经费预算的百分之二十;1951年,人大招收研究生200人,而北大等14所高校招收研究生仅200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经验讨论会召开,人大经验被向全国推广,人大排在北大、清华之前成为教育部首批确定的六所重点大学之一;到1966年,人大培养研究生5113名,新中国成立17年,共招收研究生23375人,毕业仅16397人。北大哲学系著名教授纷纷来人大听课,20世纪80年代据统计全国近30个哲学系中,有26个系主任为人大毕业生;中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的学校都要来此学习;法学系是新中国第一个法学系,帮助筹建北大法学系、复旦法学系和北京政法学院;仅20世纪50年代就有法律、贸易、工业经济、档案、党史等15个以上的系为新中国首设,35个以上的研究生专业也是首设。

其后人大又不断拓展其学科体系:1978年成立全国第一个经济信息管理系,1978年成立全国第一个人口学研究基地,1983年成立全国第一个计划统计学院,1983年成立全国第一个劳动人事学院,1985年成立全国第一个土地管理专业,1986年成立全国第一个档案学院,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1990年成为全国首批招收工商管理硕士(MBA)的高校,1992年11月16日人大经济学和法学两个一级学科首批被设置为博士后流动站……

这其中,刘少奇、邓小平、于光远同志对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关系甚大。在1950年10月3日的开学典礼上,刘少奇明确指出,“这所大学是我们新中国所办第一所新式大学,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学……(人大)专门办其他学校还不能办的专业……”。建校之初,中央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定位为:第一,为国家培养建设骨干;第二,为改造旧的和建设新的高等教育树立一个新型正规大学的典型。1954年院系调整之后,国家将人大任务明确为“培养财经、法政及俄文和高等学校师资,培养马列主义师资和研究生”;后来主持教育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也指出人大“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于光远同志最早提出人大应该同时发展社会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剪报公司,今天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就是于光远同志办起来的。

人大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实力不断地充实与发展: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2013年初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人民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9个学科排名第一,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位居全国高校首位,排名第一的学科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入选 A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共14个一级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而在2017年6月16日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的《2017广州日报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中,中国人民大学有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公共管理、法学、新闻传播学、农林经济管理、应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统计学等12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超过清华大学排名第一的学科(11个)和北京大学排名第一的学科(8个),排名第一的学科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在《中国人民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中,在这些优势学科中又有珠峰、高峰和高原等不同的表述。珠峰计划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这个是全国第一冲击世界一流(珠峰计划中又有不同的层次,其中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等要力争世界一流;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要力争亚洲一流,具有冲击世界一流的潜力;公共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要力争全国第一,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高峰计划就是哲学、农林经济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中国史,这些是排名全国第二到第五的,在历史上有非常好的基础,有些已经在一些排行榜上排名全国第一;高原需要着重提升的就是文史哲、国学和数学这些基础学科,还有国际交流。 目前看来,效果显著,成绩斐然。学校为此设置文科特聘荣誉一级教授、文科特聘一级教授、杰出人文学者、人文学科讲席教授、人文学科特聘教授、青年杰出学者、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等,提振人文学科发展。在《2017中国最好学科排名》《2017广州日报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专业都是排名第一,并入选“双一流”建设专业;在《2017广州日报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中,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史专业排名第二,并入选“双一流”建设专业,进步较大。不仅如此,人大世界史和人大考古也有较大的发展,世界史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策划“世界史是什么”系列讲座,成立了约克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英国历史档案研究重心”、“生态史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考古学专业成立“北方民族考古研究重心”,召开第三届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北方考古与欧亚文明”等;国学院成立古典学院,文学院举办“创意写作国际论坛”……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学科实力不断提升,实现内涵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在理工科方面的发展同样显著,“统计学”入选一流学科,并排名全国第一;化学进入世界前1%;物理系“冷中子非弹性散射谱仪的研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1.11亿元人民币资助,是目前为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高等学校资助单项经费最高的项目。人大同时还还拥有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获得201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2017年8月17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名单中人大独占76席创历史新高!在此基础上,在《中国人民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中,人大将理工学科的办学目标定为到2020年底所有的理工学科均排名世界前1%,实现从洼地到平原,从平原到高原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人民大学还以学科为支撑,积极进行跨学科协同研究、教学与研究试验、智库建设,着力构建大金融、大数据、大马列、大传播学科格局,大力发展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数学科学研究院、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3个学科特区,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社会科学案例中心、公共政策实验室、社会发展与管理大数据中心4个智库,和PPE(政治学、经济学、哲学)、高礼互联网金融2个实验班,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新型城镇化、食品安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4个协同中心,1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3个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三大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预测”、“中国创新指数”、“中国发展指数”三大指数,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世界汉学大会、中欧合作论坛、亚太国际教育协会年会、中美大学校长论坛等五个品牌学术活动,人大出版社、人大复印资料、人大数媒公司三大有力支撑,实行珠峰计划、高峰计划、高原计划层层相扣又有所区别的学科建设体系。

在智库建设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国制造:2025、人口政策调整、党的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拥有国家重要智库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重阳金融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党史党建研究院、国医学院(筹)等,以3231工程、卓越7080人才计划,启动明德学子海外经历计划、双校园计划、学生海外实习计划、国际小学期等举措推动海外交流,目前已经在中美交流(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交流(俄罗斯研究中心)、中欧交流(布鲁塞尔中国与欧洲问题研究院)、中法交流(中法学院)等国际交流中处于先进地位。

人大学科建设深刻体现“双一流”建设的内涵

针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建设思路和成就,各方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的贺信中,他将人大的办学特色总结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这就比“一面旗帜”更深了一层,正如陈甬军教授所言,旗帜可以有很多面,北大、社科院都可以叫一面旗帜,“独树一帜”内涵就更深了一层,它不仅彰显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更展现出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力最强,贡献最大。

在为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八十周年校庆而举办的“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八十周年论坛”上,陈宝生部长特别指出,人民大学“是我们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一个缩影”,经过八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他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寄予厚望,“相信人大在下一个八十年一定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树立起中国教育永远不倒的标杆。”何谓排头兵?何谓标杆?这是对《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的生动诠释,“一流大学”的建设必然要以“一流学科”的建设谓基础,“一流大学”的建设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一流大学”的建设必须解决好习总书记提出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一流大学”的建设必须仅仅围绕“四个服务”;“一流大学”的建设必要重视党的领导、思政课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等的传统。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正在面临着从粗放发展到精细化管理,从量化考核到质量提升,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战略性、历史性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突出特色,坚持学术导向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而不能盲目扩张,千校一面,没有特色,同质化竞争,浪费资源。不可能所有的大学都办成清华、北大,而清华、北大也不可能办好所有的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发展精干的理工科,重视基础学科和国际交流等短板,重视智库建设,重视学科协同试验,形成珠峰—高峰—高原等的学科建设思路和成就,恰恰为我们建设“双一流”高校和“双一流”学科找到了一条新路。从抗战烽火中走出来,又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中国人民大学必将以“双一流”建设为新的契机,以“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为新的身份标识,谱写新的壮丽篇章,开启具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高校和“双一流”学科建设道路。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原文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邓啸林:珠峰、高峰、高原——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发展与“双一流”建设

编辑:赵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