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沈尧伊:创作《地球的红飘带》 为长征留图像
来源:京华时报
时间:2017.09.21
【编者按】沈尧伊,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退休教授,擅油画、版画、连环画以及插图,作品颇丰。他是自“文革”始一直活跃于画坛的颇有影响的实力派画家;一个忠诚、坚定、痴迷的“红色”革命主旋律画家。 p52_b

(《彝海结盟》)

p5_b

(《飞夺泸定桥2》)

(沈尧伊出席《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原作研究展)

9月2日,由沈尧伊创作的《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原作研究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出了其926张北京画院收藏原稿中的大部分。同时,策展团队还通过图片、实物、速写、手稿等文献资料,揭秘了沈尧伊当年创作该历史巨作的全过程。《地球的红飘带》编创时间历经6年,回忆当年画画时的情景,沈尧伊很激动,“连环画是手绘的‘马拉松’,吃力不讨好,但我喜欢”。他说很喜欢法国理论家普鲁德斯的一句话——“唯有艺术才能留住时光”。

想为长征留下可查阅视觉材料

很早开始,沈尧伊就关注了长征题材。“不过,在学校里老师不让画自己没见过的东西”,所以在中央美院上学的时候,沈尧伊并没有画过这类题材,但他从未忘记自己内心深处的“小心思”。 1979年,沈尧伊随着中央美院66、67、68三届毕业生一百余人,进驻到河北宣化的1611部队,被交予为部队编画团史的任务。在清点废弃的前团史资料时,他发现了一张1962年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那深浅不同的红色箭头,像火把一样把我点燃了”,沈尧伊说,这幅地图40多年来从未离开过他的卧室,“这次因为展览才拿出来”。 说及对长征岁月念念不忘的原因,沈尧伊坦言,“就是因为长征基本上没有图像资料留存,就更不用说纪录片了。幸存的图片资料中,只有红二方面军有8张、25军有7张”。他希望为历史留图像,“我是以‘编年史’的心态来做这件事的,希望后人在谈论这一段历史时,有可供查阅的视觉资料”。

926幅画作6年“较真”完成

1988年,曾经风行一时的连环画已走向低潮,“很多人都不画连环画了,开始转向其他领域,在其它画种一尺就可以卖上许多钱的情况下,人们干吗要画连环画呢?”而沈尧伊因多年来内心的念想,在这个时候接受了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的邀约,着手创作《地球的红飘带》,“我从来不按别人的计划办事,但《红飘带》凑巧了,接受邀请是双方的愿望碰在一起了”。 一开始,出版社问沈尧伊是否需要组建创作团队,因为“在画画这件事上,我个人不喜欢跟人合作,我就跟他们说自己做就行了”。本来计划10年完成,在与出版社的“讨价还价”中,“我们都各退一步,答应6年交稿”。 沈尧伊以魏巍的同名小说《地球的红飘带》为脚本,实地考察长征经过的每一处地方,“在影像资料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幸亏有这本书为参考”。凡是书上出现的地点,沈尧伊都走了个遍。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大量的采访,查阅了无数资料。“我当时有这么一个意图,就是要实打实地沉下心来,采取科学态度,用完全接地气的方式来做”,沈尧伊指着现场展示图上的一把枪说,“这个枪口就不对,当时红军用的枪就不是这样的”。 画完这部作品,沈尧伊俨然就是一位研究长征的专家了,“对当时红军所穿的服装、使用的武器非常熟悉,甚至所到之处的风俗、气候、农具等,我都了如指掌”。 对细节的“较真”,是沈尧伊作品留给观众最深的印象,也是令人感动的地方,“像电影一样,每幅画面似乎都有沈先生的意图,拿‘飞夺泸定桥’来说,仅这一场就画了很多张,有大场景、有群像、有特写,926张画下来,且每一个人都不重复,太难得了”,现场一位观众对记者说。

每幅作品都是货真价实

对于这部曾经耗尽心血的巨作,沈尧伊自评,三分之一满意,最让其满意的当属《彝海结盟》。“那张画我认为是最到位的,当时彝族的资料我收集很多,又实地跑了好几趟”。 其他的作品,沈尧伊说:“我把想要的感觉画出来了,最重要的是这些地方我都去了,好坏另说,但至少货真价实”。他认为,如果没有起码的敬畏,“就别去碰了”。 在沈尧伊看来,“连环画是手绘的‘马拉松’,吃力不讨好,但我喜欢,因为它有‘意’有‘境’,表现力很强,只是练出一个手绘的连环画家太难,需要一辈子的磨练。”他赞赏法国理论家普鲁德斯讲的一句话——“唯有艺术才能留住时光”,“这个艺术指的是真的下功夫的艺术,它确实能够留住时光”。 原文链接: [京华时报]创作《地球的红飘带》 沈尧伊为长征留图像
编辑:文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