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沈因洛:丰碑无语,灯塔有光
来源:校友办
时间:2021.03.13
【编者按】2016年2月20日,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因病在武汉去世,享年96岁。从踏上抗日救亡战场,到带领武钢创造辉煌,再到走上湖北省领导工作岗位,一辈子不愿意宣传自己的沈因洛,去世后却在荆楚大地引发强烈反响。近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分别报道,重磅聚焦中国人民大学校友、陕北公学老学长、原湖北省政协主席沈因洛的感人事迹。 青松挺立,百合无语。苍松翠柏掩映的武汉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镌刻了第1304个名字:沈因洛。 没照片、没生平、没墓地,只有邮票见方的三个小字,是一位老党员、老八路、正省级老领导留下的最后“痕迹”。这位老人,就是陕北公学二期校友——沈因洛。今年2月20日,这位老人因病离世,享年96岁。 他一生淡泊名利,不写回忆录,不接受个人专访。然而,从他去世至今的9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华大地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学习沈因洛先进事迹的热潮。人们念及他的事迹,追忆他的品行,被他的精神的感召、激励。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共同赞叹,这才是共产党员,这才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好干部,这才是“两学一做”活动中,全国党员干部都应该学习的一面旗帜。 沈因洛校友17岁弃医从戎,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百团大战”和中原突围,曾任武汉钢铁公司经理、湖北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这位逝去的老者用他的一生诉说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壮阔的情怀和无尽的奉献。

心怀信仰,用毕生担当诠释什么是忠诚

看他的简历,从部队,到企业,再到湖北省委、省政协,他的工作跨度很大。但熟悉他的人说,他从来没有任何抱怨牢骚,也从来没有说过不。因为在他的字典里,没有“不服从”,只有“服从组织的安排”,只有“讲规矩、守纪律”。 “共产党人要学习大政方针,多关心国事省情,否则就跟不上中央和时代的步伐。”“我要活到老,学到老,一直要学到马克思召唤的那一天!”这是沈因洛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家中书柜里,放满了他的学习辅导资料。翻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等系列文本,红色水墨笔勾划的波浪形、三角形、椭圆形等标记符号随处可见。90多岁,他还可以大段大段地背诵党章,流利地复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陈明还记得,病重时,他呼吸都很困难,但仍然趴在医院病床上,手握放大镜,吃力地看着《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颤颤抖抖地记着学习笔记。“必须向党中央看齐,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总是说。

心系群众,在奉献中点亮生命霞光

奉献,是沈因洛一辈子在做的事。不论是在武钢,在湖北省委、省政协,还是离休后,沈因洛始终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群众之中。 在武钢,至今仍流传着关于沈因洛的“经典故事”。武钢有一条路叫“沈因洛路”,因为有职工反映从白玉山农场到工厂上班,路程远,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容易发生事故。沈因洛听到反映后,经过实地调研,提议修建白玉山到厂前的水泥路,并开设通勤车。 湖北省委政法委副巡视员、宣传处处长郭睿始终记得,1982年,他还在湖北麻城农村,高考落榜后,试着给当时分管教育的沈因洛写信,10多天后竟然收到沈因洛的亲笔信,写满了鼓励的话语。他牢记教诲,发奋用功,终于考上武汉大学,毕业后到共青团湖北省委工作。“这对一个山里的穷娃子来说,是多么大的激励,让我牢记终生!” 离休后,他订下规矩,每年拿出一个月离休费,分别捐给湖北省慈善总会、残联、老促会、“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他总是第一时间为受灾群众捐钱捐物。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家人发现了106张捐款收据。他在日记里写道:“我老了,为国家做不了什么贡献,只能尽这点微薄之力了!” 2015年12月底,他病重住院。病床前,一边宽慰老伴,一边郑重其事地重申心愿:捐献遗体,丧事从简。今年1月,他呼吸困难,自感时日不多,再三交代陈明:“我17岁离开家乡跟党走,没有党、没有人民,就没有沈因洛;当年,我在遗体捐献倡议书上签了名。我走后,孩子们如果违背我的意愿,你不能‘和稀泥’,更不能做‘老好人’。到时候我不能说话做主了,你一定要站在我这边,替我说话。”2月20日,沈因洛告别人世。去世3小时后,他的遗体被移交红十字会。 没有花圈,没有哀乐,没开追悼会。 至此,这位有着78年党龄的老共产党人,兑现了他33年一直念念不忘的最后承诺。

求真务实,基层调研工作一干到底

89岁的离休干部,时任武钢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王国连,听力和记忆力都大不如从前,但说起老领导沈因洛,他一字一句:“沈经理的作风就像秤砣一样扎实。” 从部队初到武钢,沈因洛不懂生产经营。为了尽快摸清厂情、掌握业务,白天,他不知疲倦地到一个个车间转,在生产现场向一线工人问计,了解情况。晚上,他到处拜师,请青年技术人员、财务人员、业务干部给他讲课,每晚都要学到10点以后,持续了大半年。 在省委工作时,他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调查研究。谢允坚回忆说:“作为副手,当我知道他是新任省委组织部部长时,他已经下乡调研了。”他还一一走访了省委组织部所有处长的家。许多处长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等等,沈因洛的笔记中都有详细记载。 即使到1995年离休后,沈因洛仍时刻关注国家的改革进步,关心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着到处调研的习惯。“除了去武钢外,他最喜欢往农村跑。基本上每两个月出去调研一次,短则两三天,长则一周。”司机吉胜说。 2013年,他93岁了,为了核实报纸上沼气利用的一个数据,还迈着颤颤巍巍的步伐,专程去湖北省农业厅调研。“2014年以后,他出不了门了,就经常委托我代为调研,了解基层情况,每当我告诉他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农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老人家脸上总是洋溢着欣慰的笑容。”陈明说。

丰碑无语,灯塔有光,点亮薪火,代代相传

沈因洛信仰坚定,对党一片赤忱,亲民爱民,永葆公仆本色,奋发有为,作风扎实顽强,律己严苛,至善至正。今年4月26日,湖北省委作出决定,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向沈因洛同志学习。11月20日,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批示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沈因洛先进事迹,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 沈因洛的先进事迹经湖北省内各大媒体报道后,受到中组部、中宣部和央媒高度关注。本月连日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记者齐聚武汉,深入采访挖掘沈因洛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连续两天播出沈因洛的报道。《焦点访谈》在片尾说,“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是笔沉重的托付,接过这笔财富的人,受到他的感召的人,都有义务让老人期盼的梦想早日实现。” 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一棵树、一株草、一杆秤——追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上)》和《活着不争利,死后不占地——追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下)》,省级党报纷纷转载,沈因洛先进事迹从湖北走向全国。 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丰碑”前的对话》《清风正气照人心》。配发评论《以党员本色托起党员分量》说,“不忘初心,保持本色,是沈因洛作为一名党员给人最大的启示。” 光明日报发长篇通讯《大爱铸就赤子丰碑——追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上、下)》。:沈因洛身上传承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元素,是一面镜子、一个标杆、一面旗帜。 经济日报发长篇通讯《追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坚守共产党员的本分》。这位逝去的老者用他的一生诉说着对党、对祖国深沉的爱和无尽的奉献。 丰碑无语,灯塔有光。沈因洛校友用青春、热血、生命,用他所有的一切,点亮薪火,代代相传。 相关链接: [CCTV 新闻频道]沈因洛:一身正气 恪守奉公 [CCTV 焦点访谈]沈因洛 生前身后的奉献 [新华网]一棵树、一株草、一杆秤——追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上) [新华网]活着不争利,死后不占地——追记沈因洛(下) [人民日报]丰碑”前的对话——追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上) [人民日报]清风正气照人心——追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下) [光明日报]追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大爱铸就赤子丰碑 [经济日报]追记湖北省政协原主席沈因洛:坚守共产党员的本分 [中国网]学习沈因洛,让红色基因永不褪色 [湖北日报]中央媒体重磅聚焦沈因洛事迹
编辑:赵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