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有信心有梦想就不会孤独
来源:学生记者 蒲俊、张方园
时间:2013.05.03
于浩 于浩,法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2012年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得者。曾获重庆市十佳读书人、香港蒋震奖学金、法学院优秀共青团干部、法学院优秀编辑。曾任校杂志社主编,校文献小组助理、执行主编。在国内刊物发表论文9篇。

不断绽放的精彩

于浩本科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其间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西南政法大学“锦上添花”奖学金、学校优秀奖学金等奖励,还先后获得“重庆市优秀学生干部”、“重庆优秀毕业生”、第四届“重庆十佳读书人”等荣誉称号。2011年他被保送到人大法学院攻读法理学硕士。初到人大这个强手如云的环境,他的心里有些没底。但是来人大不久后,他就成功申请到了香港蒋震奖学金,这极大地鼓励了他。“法学院获得蒋震奖学金的有九个人,八个女生,就我一个男生,而且另外八个都是人大本校保研的,于是我就有了信心。后来我又看到了宝钢奖学金的申报消息,就报名了,感觉希望还是很大的。”一路走来,拿奖无数的他得到宝钢奖时表现得很淡定,“我是12月份才拿到奖金的,当时比较平静,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父母都很高兴。” 现在好多同学会为了拿奖学金而努力地学习,但是,在于浩看来,“它是一个人付出的收获,不是为了奖学金而努力,而是我努力了所以我该拿”。于浩先后在《法论》(邓瑞平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经典中的法理》(付子堂主编,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数篇,而这些也无疑是他几年以来不懈努力的结果。谈及奖学金的意义时,他说:“我觉得它是对一个人的鼓励和认可,第一,学生在大学主要还是学习,虽然成绩在大学不是最重要的,至少说明你有没有认真去学习,这也是一种能力,它就督促你好好学习;第二,对我一个研究生来说,比本科要求更高,作为一个研究者要出一些成果,它就鼓励你多去读书、练笔写作;第三,社会志愿服务方面,激发你的责任心,增加为社会、为学校和组织服务的动力。它在这三个方面起到推动作用,至少是一个方向,引导大家朝这些方面去努力。而且它还是对一个人价值的肯定,增加自我认同。拿的奖学金越多,对自己就越有信心,从而督促自己更加努力学习。” 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拿几千块钱的奖学金,奖学金只是潜心学习的一个副产品。等到有一天自己足够厚重之时,这一份殊荣自然就摆在眼前了。  宝钢奖学金要求获奖者在学习成绩、学术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表现突出,奖给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除了学业以外,于浩在其他几方面也都表现得十分突出。本科期间,他担任过班长、辅导员、院刊《足迹》主编、西政文史哲读书会会长。现为人大法律评论的责任编辑、人大法学院院刊主编、兼任西南政法大学的人权研究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中国法律网的编辑、中国法律思想年会等活动的志愿者。他还多次到乡村小学支教,每年回到高中母校做励志演讲……从各方面来说,他都能够而且应该获得这份珍贵的奖励,因为他足够托起这个分量。

“在大学不读书,这大学就白上了”

“多读书是自古以来的真理,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于浩在学习方面的制胜法宝就是读书,而且还要做到持之以恒,“在大学不读书,这大学就白上了。”他说,读书一定要做好合理的规划,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键是养成读书的习惯。他至今坚持每天看两个小时的书,看的都是自己喜欢的杂书,当然也包括经典。“一天不读书就会感到不自在”。“读书是精神食粮,带给你的不只是成绩和奖金,更是自信、口才、气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每个刚到大学的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惑和迷茫,而于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适应了新的生活。“大一第一学期是最困惑的时候,我当时也是这样。第一,大学没有人领你,不像高中有人带着你,朝着同一个目标去冲,而且大学方向很多、很分散,读研、出国深造或是直接工作,什么都要自己去摸索,你很孤独迷茫。第二,你很害怕,不知道其他同学的水平,不知道别人比你高多少或者差多少,不知道从何入手,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恐惧。第三,大学很多事情要自己规划,别人不能再帮助你,很多事情父母也不能再指导你。” 面对困惑,他选择的不是沉溺于网络游戏放纵自己,也不是无所事事虚度人生,而是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路。“我当时经常去找师兄师姐聊天交流,问一下他们是怎么过来的,多跟比自己经验丰富和优秀的老师同学交流,这样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我还选修了一些自己喜欢的课,老师在课上旁征博引,推荐了很多好书。我按照老师的要求读了这些书,慢慢地就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和发展方向。”临近期末,和其他同学相比,于浩往往很有信心,因为考试之前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第二学期回来查分,发现自己得到第一名,那就更有自信心了,有信心就不会再孤独,因为我找到了自己追求的东西了。”

“大环境成就了我”

当谈及到他在西南政法大学的学习生活时,于浩流露出对西政的热爱和怀恋。“西南政法大学在偏远的重庆,资源有限,那儿的学生都很珍惜学习机会,读书的氛围很浓,像我们在本科期间阅读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些经典书目打开了我们的思路,给了我们另类的思考方式,是这个大环境成就了我。” 当谈到自己在大学中最成功的事时,于浩娓娓道来,“第一个就是很快融入到法学的学习,对自己的专业很坚定执著。第一堂课就是法学理论课,老师的出色谈吐和渊博的学识一下就征服了我,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以后要成为和老师一样的人,从而爱上了这门课和这个专业;第二个就是读书很快乐,是精神的愉悦,六年来我一直坚持读书,形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还写了一些比较满意的文章,也是对自己不断的总结;第三个是结交了很多关系很好的师友,他们给了我很多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和指导。” 一个有理想和追求的人永远不会停止他前进的脚步。面对如此高的荣誉,于浩很坦然,并表示自己会朝着目标一直努力地走下去,因为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要继续,而我们一直在路上,在追梦的路上。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