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建华作“建党百年翻译传播与中国强国之路”专题讲座
来源:外国语学院
时间:2021.04.26
4月22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党委在明德国际楼310大讲堂举办第五场党史学习专题讲座。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外国语学院党委引领全体党员和师生学党史、增党性、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学百年党史,汲奋进力量,以优异成绩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场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建华主讲,主题为“建党百年翻译传播与中国强国之路”,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阎芳主持讲座,共计60余名师生代表和党员同志参加了本次学习。 本次讲座依托了王建华团队始于2020年9月的中国翻译传播研究项目。该项目在体现翻译学科专业特色、研究文本翻译质量与效果影响的基础上,将翻译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历史节点和中国强国之路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了翻译学科乃至整个外语学科能够为党和国家所做的贡献。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对该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表示王建华团队为翻译界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大事。 在讲座中,王建华引用了季羡林先生关于中华文化与翻译之于长河与鲜活水源的比喻和翻译使得“中华文化能够永葆青春”的论述,表示在仁人志士与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中,翻译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落地生根提供了可能,由此一步步见证、参与和推动了中国的强国之路。 王建华在讲座中表示,具体而言,翻译传播与中国强国之路的联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和辉煌历程。20世纪初期,《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翻译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进一步推动了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相关理论著作的翻译传播,同时大力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传播,特别成立了中国编译局和外文局,向世界传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让世界认可中国,认识到能够秉持正义的中国、能够为第三世界主持公道的中国正是世界所需要的中国。因此,外译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提升国际地位和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翻译传播事业进一步发展,在接续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译入工作的同时,积极对外译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提升中国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建华在讲授中回顾了中国翻译传播史上的重大事记和重要人物,他表示不论是在国家危难还是强大时,翻译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从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翻译传播讲究经世致用,引入西方科学技术,到1895年甲午海战后,严复译介《天演论》和《原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首次亮相中国;从陈望道先生首译《共产党宣言》传递真理之甘,到成仿吾老校长五十载五译《共产党宣言》守望真理之光;从蔡和森 “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到建党初期毛泽东思想的外译传播乃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外译传播,中国翻译传播事业与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在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也涌现了一批批革命家、理论家和优秀译者,为中国探索强国之路发挥了显著作用。 王建华梳理了翻译传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建设与发展的百年辉煌历程中做出的贡献,并总结研究翻译传播对中国强国之路做出的贡献能够为回答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找到一种答案,这同时也是翻译学科乃至所有外语学科研究者和从业者们能够为国家富强做出的贡献。 王建华表示,中国翻译传播要肩负起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使命,一方面,要把我们的优秀思想传出去,这些思想关乎人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做好译入工作,通过反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中国实际,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阎芳在总结发言中表示,王建华对中国翻译传播做了系统的梳理,带领大家回顾了百年党史中翻译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贡献,生动呈现了鲜活的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引导大家与党和国家命运发展进程同向而行。外国语学院将进一步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培养契合党和国家发展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和厚重人才,引领新时代外语人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在深刻学习党史中更好走向光辉未来。 (责任编辑:胡馨)
编辑:赖 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