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学校党委号召全校党员学习第十二届党委工作报告
时间:2014.03.24

11月24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举行开幕式,程天权同志代表学校第十二届党委在开幕式上作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为创建 “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奋斗》工作报告。近日学校党委下发通知印发程天权同志所作的党委工作报告,号召全校党员认真学习。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为创建 “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6年11月24日) 

受中国共产党员中国人民大学第十二届委员会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  

在全国上下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刻,在我校“十五”规划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国人民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共中国人民大学第十二届委员会向亲临大会给予亲切关怀和指导的中组部、教育部、北京市委的各位领导和兄弟院校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衷心感谢中组部对本次大会发来的祝贺信,感谢袁贵仁副部长代表教育部和朱善璐书记代表北京市委所作的重要讲话。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加快学校事业发展,为把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奋斗。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成绩和基本经验,选举产生新一届党委和纪委,明确新世纪头二十年和“十一五”期间学校事业发展目标,部署“十一五”期间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和动员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学校事业发展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四年来的工作回顾和总结  

我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是2002年9月召开的。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北京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党委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在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外在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呈现出同心同德、奋发向上的繁荣局面,为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学校党委坚持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办教育的要求,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增强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意识、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领导班子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抓方向、抓大事、抓全局。  

1、把握方向,明确导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研究的重要基地。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理论建设,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和理论导向,尤为重要。近年来,学校党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届各次全会精神,学习教育部、北京市委重要文件精神,着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理论素质,带领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坚持和不断发扬与党同心同德、同呼吸共命运和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在各种思潮涌动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发挥了宣传党的理论和引导社会的积极作用,在新时期新发展中凸显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社会科学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2005年下半年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学校领导班子以“站在前台抓教育,身体力行受教育”的态度,带头学习,带头查摆问题,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搞好整改,发挥了好表率作用,调动了全校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2、凝聚力量,聚焦发展,以宏大的事业目标激励师生员工协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学校发展总体目标是“经过20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后,学校党委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开展了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主题的大讨论,各院系和相关部门都写出了与国际国内同学科发展态势相比较的研究报告,从世界、全国的范围来认识和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那场大讨论总结了我校的优良传统和差距,动员了广大师生员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具体行动中去,赢得了广大师生员工的高度认可、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为学校事业发展积聚了强大合力。  

3、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服务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落实中央16号文件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以党的组织为核心,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德育格局。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一步做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三进”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召开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中国人民大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统一思想认识,充实工作队伍,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做法。重点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青年战略发展计划,创造性地开展辅导员工作,丰富奖励与资助工作内涵,多样化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了以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龙头,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帮扶引导为支撑,以学术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为两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体系。  

4、民主办学,依法治校,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学校党委注重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民主党派、校友会、学生会、研究生会和离退休教职工在治教、治校工作中的作用,主动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使教代会能够积极履行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职责,工会能够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共青团能够充分利用“学生之家”的优势,民主党派能够积极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学校党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并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学校党委还特别重视倾听广大师生员工的呼声,在住房制度改革、“十五”和“十一五”规划制定、院系调整、干部任命、重大基建项目立项及招标等重大决策问题上反复征求意见,慎重决策,公开告示。学校领导每年通过新年报告会向全校师生员工报告学校过去一年的事业发展情况,还不定期地向离退休教职工通报学校的重大工作,认真听取意见,发挥离退休教职工的作用。  

(二)高举“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旗帜,大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和谐发展  

上届党代会召开之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人民大学长期面临的办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学科研用房、学生宿舍严重不足,教职工住宅严重短缺,校园环境零乱陈旧,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但全校师生员工人心思进、思发展、思再创辉煌。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党委高举“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旗帜,把发展作为治校理教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1231”的整体工作思路,对内狠抓学科建设、校园建设,注重内涵提高;对外旗帜鲜明地为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鼓与呼,重塑学校形象,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把精力放在谋实事、干实事上,一件事一件事地抓,一件事一件事地落实,大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学校事业持续稳健发展,学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1、始终把学生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人才培养更上层楼。学校党委始终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首位,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明德博学、求是笃行”的学术品格,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重视教学工作,抓实抓好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环境等各个环节,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有利条件。从2001年到2006年,在校本科生由7270人增加到9830人;在校研究生由6888人增加到9027人,其中博士生由1399人增加到2546人,硕士生由5489人增加到6481人;外国留学生由510人增加到1410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本科就业率平均超过95%,研究生就业率平均超过97%。在连续八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选20篇,在人文社科领域居全国高校第一。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混声合唱组决赛等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我校同学屡获佳绩,频传捷报,展示了人大青年学子的亮丽风采。  

2、坚持不懈地抓学科规划与建设,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学校党委认为,学科建设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抓学校事业发展,就是要抓学科建设,巩固和提升学科优势。截至2005年,我校有10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1个科技创新平台纳入“985工程”二期建设中。现有2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总数居全国第五,其中社会科学类国家级重点学科数居全国第一。有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居北京市高校前列。本科专业由“九五”期间的48个增加到60个,硕士学位点由89个增加到140个,博士学位点由53个增加到92个;有14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3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均居全国高校第一位。在教育部最近一次组织的学科评估中,我校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新闻学、社会学五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实验室”获准建设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显著增长,科研水平和社会影响不断提高。学校党委强调科研要面向现代化建设主战场,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学校建设和教学工作服务。“十五”期间,我校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2608项,批准经费2.4亿元,是“九五”时期项目总数的4倍。先后承担或参与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北京2008年奥运会总体影响”、人文奥运研究、北京市政府经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等特大、重大项目,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0多项,十多位教师受邀到中南海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做辅导报告或为中央领导提供决策咨询,极大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4、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入,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至2005年末,与我校签订校际交流协议的国际以及港澳台院校达127所,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赴国外以及港澳台地区访问交流、出席会议、合作研究或任教的教师、学者、学生达到4000人次;聘请长期外籍专家(教师)81人次,短期外籍专家(教师)700多人次;聘请外籍客座教授26位、名誉教授20位。主办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200多次,约每周主办1次。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英文版)》,拓宽了国际学术交流渠道,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5、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持续提高,校令畅通、反应灵敏、运转规范、运作高效、服务优良的管理体系日渐形成。一是完善组织、人事、财务、会计、审计、资产管理和后勤服务制度,力求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公开发布、严格遵守、切实执行、适时修订。二是倡导良好的工作作风,强化使命意识、形象意识、服务意识、规范意识和学习意识,积极服务于全校师生员工,服务于学校全局;三是注重创新管理,开拓新的工作局面,弥补了一些工作空白,如建立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年鉴》,编写《中国人民大学校志》和《中国人民大学校史》,更新学校英文网页,推出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校务系统、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等等。四是提高办文、办事、办会效率,加强督办工作,确保行政运行的畅通,使上级机关和学校各项决策落到实处,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协调开展。  

6、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难点工作变成了亮点工程。“十五”期间学校总收入46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5倍。结合收回北京市造纸六厂占用土地,实施了危旧房拆除和校园置换等工作,共腾退房屋11万多平方米,扩大办学空间约240亩土地。在极大提高教师生活住房条件的同时,完成了校园总体规划战略调整,“十五”以来,我校竣工工程面积40万平方米,在建面积2.4万平方米。学校还对校内主要道路、水、电、暖等管网设施进行了改造与扩建。校园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数字人大”网络系统基本建成。这几年是人大历史上基本建设规模最为密集、进展最快的时期,全校教学、科研、行政办公条件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善,一个“美化、绿化、人文化、数字化”的校园正在形成,难点工作变成了亮点工程。  

(三)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人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学校党委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列入学校的中心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  

1、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积极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干部,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全面推行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和谈话制度,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制度,选好干部,用好干部。全校现有中层干部284人,其中45岁以下149人,占52%。强化干部的培养,注重提高干部的能力培养,共选派40多名党内外干部赴北京、广东、广西、湖北、安徽、重庆、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地挂职。组织干部赴延安、井冈山、西柏坡考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组织中层干部赴美国、欧洲等地学习国外高校管理经验。注重抓住重大活动的契机,积极开展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三项学习教育”等重大活动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  

2、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计划,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坚持倡导好的风气,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善待人才,帮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校进行了以岗位业绩酬金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启动了“百人工程”、“百人引进工程”,培养在职教师,引进优秀人才,提高教师中博士学位获得者的比例。重视师德建设,要求教师遵循学术规范,认真教书育人。“十五”期间,我校专任教师人数由1187人增长到1580人,增幅达33%;具有博士学位和具有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均比2000年增加了一倍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由25%提升到51%,其中具有海外博士学位教师比例由不足2%提高到6%;正高级职称教师人数,由253人增加到476人,增幅近一倍;50岁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由“九五”末期的17%降至6%;36-50岁中青年教师比例增长明显,由53%上升到67%。师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层次更趋合理。  

3、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服务师生员工,关心和解决师生员工的实际问题,解决师生员工的后顾之忧。学校党委始终高度重视和关心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着力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思想上有困惑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师生员工,学校各基层党组织满怀感情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有的放矢地进行帮扶,努力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通过采取校园置换、校园集并等办法改善教职员工的住房条件和办公环境,3000多户教职工喜迁了新居,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通过启动系列出国培训计划等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加强能力建设;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把自己的工作、生活自觉地与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  

4、坚持讲正气,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软环境”。这些年来,在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学校党委和各级党组织通过整合系统力量,深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树立正气,反对歪风,形成团结、民主、和谐的校风。特别是下大力气抓好育人“软环境”建设,一是坚持讲正气,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二是注重加强师德建设,倡导“传道授业、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示范作用;三是注重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生“明德博学、求是笃行”的学术品格,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四是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校史、校情、校风教育,积极培育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彰显一流大学的风采。  

(四)坚持“党要管党”的方针,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全部战斗力的基础。学校党委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师生员工头脑。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创新活动内容,丰富活动载体,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先后组织全校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历次全会精神、学习《江泽民文选》、学习胡锦涛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如何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校工作上下功夫,收到了良好效果。  

2、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构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学校按照中央和北京市的要求,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回头看”活动。学校党委提出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联系学校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认真解决学校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各级党组织在活动中积极部署、认真落实,遵循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的要求开展工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圆满完成了各个阶段的任务,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群众测评满意度高达98.4%,得到了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教育部党组和北京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督导组、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  

3、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长远需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组织发展工作,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学校党委重视发展党员,特别是在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生骨干中发展党员。加强党校培训工作,实行“班级党小组—学院党校—学校党校”三级培训模式,建立与完善党员发展工作的培训、公示、责任追究制度,严把党员入口关。四年来,学校共发展新党员3941人,其中学生党员3831人,教工党员110人,一批年轻知识分子加入了党组织,为党的事业增添了新的血液。由于学校党委重视、工作到位,学校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的发挥更加充分。在人事改革、院系调整、校园置换、校园集并、抗击“非典”等重大工作中,我校广大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证了学校中心工作的顺利推进。  

总之,四年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各级党组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广大党员包括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党性锻炼得到进一步加强,党性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党群、干群关系更为融洽,广大师生员工爱校、荣校的热情更为高涨,创造性、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激发,呈现出众志成城、共促发展的喜人景象,为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政治、思想、组织基础。  

学校近年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北京市委的充分肯定,教育部和北京市先后授予我校“全国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首都劳动奖状”、“北京市教育创新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四年来,我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主要是:  

第一,高校党委最重要的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好学校发展的方向,关键是抓好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能力,推动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牢牢把握发展主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学校党委这些年来的工作主线。只有发展和创新,才能解决发展历史上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只有发展和创新,才能凝聚队伍、凝聚人心。  

第三,宏伟的发展目标和正确的办学思路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宏伟的发展目标是激励、凝聚和引领师生员工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正确的办学思路是按部就班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有力保证。只有目标明确,思路正确,学校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第四,育人是高校的核心工作,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命脉。高校党的工作要紧密联系重大现实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推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落实,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创建良好的环境。  

第五,师生员工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只有认真推进民主办学、依法治校,充分发挥学校党、政、工、团、民主党派等各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把学校办好。  

第六,党的领导是中国高校的根本特征和优势,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分党委、党总支和直属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为学校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工作的不足之处和需要加强的一面,还要正视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这些年来我校事业有了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兄弟高校同样有了快速发展。对我们取得的成绩不能估计过高,要看到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看到我们今后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们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一方面,这些年来我校的基本建设、经费投入、人才队伍、条件保障有了很大改善;另一方面,与我们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相比,我校校园面积狭小、办学空间亟待拓展,经费来源单一、经费增长跟不上发展需求,高层次人才依旧不足等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仍未消除。  

一方面,这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我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成果突出;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社会上浮躁风气的影响和学校有关制度不够完善等因素,我校学术研究中存在一些低水平重复现象,对重大社会问题开展研究的能力和提出对策的能力还不够强,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作用的思想理论成果还不够多,与学校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方面,这些年来,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我校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爱校、荣校精神进一步弘扬,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豪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极少数教职工注意力、精力集中于学校发展上不够,对教学科研的投入不够,对学生的关心关注不够。  

一方面,这些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民主办校、依法办学,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另一方面,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还不完善,民主办校、依法办学还有提高的必要和空间。不仅要加强校级工作,而且要更加重视院级管理队伍建设,充实力量,配好资源。  

一方面,这些年来我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和改进,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党的工作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和工作不深入、不落实等问题,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待进一步抓实,抓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四年是是人大人不甘平庸、奋发有为的四年,是人民大学各项工作快速推进并卓有成效的四年,是人民大学办学能力、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影响力迅速攀升的四年。本届党委四年来的工作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支持,得到了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和离退休教职工的支持,得到了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关心人民大学发展的朋友的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共中国人民大学第十二届委员会,向上级党组织,向学校老领导,向全校共产党员,向工会、共青团的同志们,向全校师生员工、民主党派人士和离退休教职工,向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新世纪头二十年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重点工作  

各位代表、同志们,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拓未来。经过四年多的快速发展,人民大学在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积聚了雄厚力量。但也应该认识到,我们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说,未来的几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当然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时期。形势喜人,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缓进亦退。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机遇,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进一步明确今后一段时期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加强党的领导,着力解决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加快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一)新世纪头二十年学校总体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新世纪头二十年是我校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学校总体发展目标是:经过二十年或更长一段时期的努力,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实现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这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前十年是夯实基础阶段,后十年是发展腾飞时期,力争学校事业发展每五年上一个新台阶,实现“冲击一流、跻身一流”的战略发展目标。第一个五年,即“十五”期间,主要是重新定位、整合资源、改善条件、重塑形象,做好固本强基工作;第二个五年,即“十一五”期间,要在“全面提升、重点突破、强化优势”方面上台阶,工作重点是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注重效益,以内涵提高的发展思路继续实现稳步、协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第三个五年,即“十二五”期间,我校应当有几个学科成为世界知名学科,冲击和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到2020年或2025年,争取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实现这个总体发展目标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契机,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革为根本动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学校各项事业的内涵提升和跨越发展。  

实现这个总体发展目标的工作思路是贯彻“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按照“大师、大楼、大气”的办学思路,秉承“真情、真想、真干”的行动纲领,坚持“1231”的整体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是指学校作为“人民的大学”,要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高度体现人民性的价值。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为了师生员工,一切为了社会进步,一切为了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人文社科为主的特色,在积极回应时代发展呼唤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的同时,发展精干的理工学科,营造一个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高度融通的有利于人才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大师、大楼、大气”的办学思路,是指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大师,特别要有拔尖的创新人才,要让他们在受尊重、受爱护、受培养的环境氛围中充分涌现;一流的大学要有优良的教学科研设施,要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规划好、配置好基础性资源,改善办学基本条件;要有博大、宽容的学术胸怀,宽松、开放的学术环境,自由、民主的学术气氛,海纳百川、胸怀九州的宏伟气魄创造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境界,为国家、为人民、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真情、真想、真干”的行动纲领,是指学校事业发展要始终牢记“为了谁”、“依靠谁”、“谁享有”,全校师生员工要聚焦事业发展,谋划事业发展。真情,即要以对国家、民族、人民和党的教育事业无比忠诚的赤子情怀来办学,学校的事业发展要依靠师生员工,要为了师生员工,要让师生员工享有;真想,即要认真研究高等教育规律,紧扣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基于校情,解放思想,创造条件,思发展,谋发展。真干,即脚踏实地干实事,扎扎实实做贡献,艰苦奋斗创伟业。  

“1231”的整体工作思路,即一个高举——高举“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旗帜,两个规划与建设——搞好学科规划与建设、校园规划与建设,三个抓实——抓实改革、抓实调整、抓实管理,在改革中发展,在调整中前进,在管理中提高,一个投入——多方筹措办学经费,加大建设投入。这一整体工作思路要贯穿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始终,不断引领学校事业向前迈进。  

(二)“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既要有远期目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近期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十一五”期间是实现新世纪头二十年总体发展目标的第二个关键时期,我们要举全校师生员工之力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障学校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论,有时候还表现得相当激烈,各种错误价值观念和错误思潮还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进一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依然面临许多挑战。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高校,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仅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实现我们办学目标的需要。我们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于我校发展所具有的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学校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抓好。“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是高校党委必须明确回答的首要课题,也是建设“人民满意”大学的基本要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求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意义;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紧紧围绕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远大理想、对祖国和人民有深厚感情、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进取,勇于担纲,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人格素质、精神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依托学校“十一五”规划、“211工程”三期和“985工程”二期建设,紧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不断推进学校的科研工作,努力取得更多高水平、高质量、原创性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是人民大学的光荣传统,也是人民大学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我们要进一步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坚持“沉下来”,力戒浮躁,刻苦钻研,不断取得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又要“走出去”,志存高远、心系人民,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以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社会现实,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将知识真正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们要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首要目标,要认识到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核心,同样也是一所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我们要紧紧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机遇,以建设10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1个科技创新平台为抓手,重视并大力加强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不断推进教学科研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探索建立有利于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的科学研究体制和服务社会体系,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  

4、坚持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坚持优良风气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的环境。学风建设是学校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优良的学风对于我们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杜绝学术腐败行为,提倡淡泊名利、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要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做好杰出人才和优秀人才的培育、引进和服务工作,也要关心全校师生员工的培养发展和离退休教职工的生活,努力营造互相关爱的和谐氛围。要创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和教学秩序,坚持依法治校,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要加强校部和院系工作作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协调有力、规范高效、反应敏捷的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的理念,加强校园规划与建设工作,努力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正高效、诚信友爱、校风优良、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创造一个优良的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  

5、加强学校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建设,继续营造团结协作、谋事干事的氛围,打造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是否合格。一个合格的领导班子应该是一个顾全大局讲团结、齐心协力谋发展的班子。学校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应该始终坚持讲团结,讲正气,讲大局,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合力;同时,还应该在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方面下功夫。按照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要努力实现“四个提高”:一要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学校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二要不断提高管理学校事务的水平和能力,三要不断提高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四要不断提高处理突发事件、应对复杂局面的水平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6、加强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形成风气良好、格调高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要紧扣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推动学校文化建设。通过强化办学理念、弘扬人大传统、纯净教风学风,加强精神文化建设;通过执行学术规范、营造学术氛围、促进国际交流、加强学生文化交流,加强学术文化建设;通过依法治校、民主办学、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加强制度文化建设;通过规范学校形象标识、展现学校发展风貌、建设“四化”校园,加强形象文化建设。  

当前,我们还必须突出地深入地抓好两项重点工作:  

一是要继续推进“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工作,高质量地完成我校承担的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各项任务。“211工程”、“985工程”是我校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平台,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在未来几年内,我们要继续做好“985工程”二期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积极筹备“985工程”三期申报工作,认真实施“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要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高度关注并努力争取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各类专项经费;要发挥我校学科优势,进一步争取与“211工程”、“985工程”相关的横向、纵向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中央高度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有25位专家参与其中,参与人数为全国高校之最。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完成所承担的该工程相关任务,充分展示我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的雄厚实力,进一步巩固我校作为理论重镇的地位。  

二是要继续抓好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和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论述,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要继续着力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和党团组织、社团活动、网络空间三个阵地,建设好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骨干四支队伍,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要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和表率作用。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法律道德教育和包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心理健康内容的全面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三、大力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创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向全校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党的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一定要紧紧围绕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这一根本目标,毫不动摇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为创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深入研究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正确对待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推动学校的中心工作  

新世纪、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客观环境,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和冷静思考高等教育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必须也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形成共识,迎难而上,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问题,主动适应新形势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坚持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第一位,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才能抓住机遇再上新台阶,迎接挑战再创新佳绩。  

(二)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体系,是指导我们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是我校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学习、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和师生员工的头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检查工作,改进工作,推进工作。我们要发挥学科优势,在学习、贯彻、落实和研究、阐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方面,走在全国高校前列,作出积极贡献。  

(三)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搞好党的组织建设  

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关规章制度,维护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的团结,提高领导班子的决策水平和领导能力。《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都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领导体制适合中国国情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需要。实行这一领导体制的关键是要健全集体领导,实行分工负责,既要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又要支持校长按照《高等教育法》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保证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完成。学校和学院都应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的党委和行政的职责范围、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办事,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形成高度的共识和合力,发扬我校党政一贯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优良传统,相互支持,团结奋斗。要进一步加强院系、部处领导班子建设,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党政干部的协力合作与必要的交流、轮岗,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要继续重视在教职工和学生特别是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工作,积极主动地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年轻同志吸收到党内来。  

(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形成讲大局、讲团结、讲责任、讲配合、讲效率的风气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是一项长期任务,我们要继续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精神,不断加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开拓创新、执政为民的意识,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服务群众的意识。继续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继续推进校务公开工作,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接受群众的监督,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全校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对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强化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大局意识,淡泊名利,乐于奉献,清正廉洁,敬业爱岗,讲大局,讲团结,讲配合,讲效率,养成优良的工作风气,不断为党的教育事业作贡献。  

(五)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抓好队伍建设  

胡锦涛同志强调:“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领导。”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高等学校是汇聚人才的高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落实“党管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理顺关系,坚持党内党外人才都尊重、都爱护、都关心、都培养的原则;要坚持科学的人才观,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流动机制,积极探索“党管人才”的新思路、新方法,促进党管人才原则在我校的切实全面落实,抓好学校的队伍建设。  

(六)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和谐高校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创建和谐校园是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事业和要求,需要每位师生员工不断付出心血和贡献智慧。创建和谐校园必须着眼于学校事业战略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四个尊重”的要求,努力营造正气高扬、人气旺盛、活力迸发的人文环境,形成“鼓励干事业、支持干成事业”和“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机制留人、正气留人”的干事业氛围,树立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校园新风,发挥共产党员的榜样作用,激发师生员工的创造活力,凝聚离退休教职工和民主党派人士的智慧力量,艰苦奋斗,携手并肩,创建具有示范意义的和谐校园。  

(七)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健全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学校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仅是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不断推进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的需要。要继续巩固和扩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我校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认真准备,积极落实,把中央和北京市的相关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新途径、新办法,涌现出了许多典型事例、创新性做法,进一步加强了我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当前,各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学校和本部门、本单位的中心工作继续开展活动,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估机制,把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的有效做法转化为常规工作或制度规范,从而使党员得以保持先进性、体现先进性的日常建设和管理措施制度化、长效化、经常化。要充分发挥我校在党建研究方面的学科优势,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问题的研究,努力探索出一套既有我校特色又有示范推广价值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健全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我校党建工作水平,提高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天我们欣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时代,我们身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第一线,我们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中国人民大学继往开来、蒸蒸日上的发展历程,我们为之感到幸福、感到自豪。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部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党员同志和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对祖国有更大贡献的、与时俱进的中国人民大学,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充满信心,意气豪迈,我们把握现在,拥有未来,我们将亲手树立起一座座丰碑!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