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向着“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
时间:2014.03.24

编者按:11月24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将隆重召开。为迎接大会的召开,特刊发《向着“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一文,以展现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后勤社会化改革、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

  
2002年4月28日,一个百花竞妍的明媚春日,一个在中国人民大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亲临我校考察,对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以来所做贡献进行高度评价:“六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广大师生发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使学校成为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更“衷心祝愿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世纪创造新的成就,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  

2002年9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第十二党代会胜利召开,进一步明确和规划了创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标志着学校建设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带着历史的重托,带着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一面旗帜”的中国人民大学,领时代之先机,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使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揭开了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篇章。

创新思路促发展

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一整套推进人民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确了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大师、大楼、大气”的办学思路,“真情、真想、真干”的行动纲领,“1231”的总体工作方针。“1”,即高举“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旗帜;“2”,即搞好学科规划与建设,搞好校园规划与建设;“3”,即抓改革,抓调整,抓管理,在改革中发展,在调整中前进,在管理中提高;最后一个“1”,即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各项工作取得跨越式的发展。

“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布局形成,学科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以学科调整、重组为重点,对院系组织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初步形成“校-院-系”三级组织架构。以2005年国学院、理学院的组建为标志,学校已基本构建起一个以“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为特色,涵盖文史哲理工经管法教等9大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按照“择重、择优”的原则,推动了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巩固和强化了我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优势。新增3个一级学科授权学科,使我校的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增加到14个,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走在全国前列。高度重视学科的交叉融合,专项支持信息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等学科的跨学科建设,形成文理兼容、交叉渗透、有机结合的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现有全国重点学科25个,总量居全国第五,在社会科学领域居全国第一;有5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3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均居全国高校第一位。在2004年7月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和新闻传播学等5个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一,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总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三位。2005年,获得批准立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实验室”。

“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师资队伍建设结硕果。“走出去”,选送优秀中青年教师、干部赴国外学习进修;“请进来”,面向国内外,引进优秀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邀请学术大师、英雄模范、政府领导等来校作讲座报告;“沉下去”,组织教授考察团赴基层学习考察,选派教师到基层挂职。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名师汇聚。学校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以上学位的占60.4%。现有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2人,10人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居全国高校第五位;28人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55人入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百人工程”,所占各项比例均名列前茅。有13名教授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拆、建、改”,校园面貌发生根本变化。“拆”,拆除校内的危旧楼房、平房;“建”,建设新楼;“改”既指基础设施改造,又指住房制度改革,通过校园置换解决教职工住房。50多年来首次全方位地启动校园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电力设施改造增容工程,通过西北区改造与建设等一系列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陆续建成了一批设施先进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设施,总竣工面积达37万平方米,5年的建设超过以前的50年。同时,学校创造性地采取校园置换方式拓展办学空间,改善职工居住条件,使教师居住条件达到全国高校一流水平。

以生为本育栋梁

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输送了近20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进入新世纪,学校提出了“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积极稳定研究生规模,努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开拓网络教育领域,逐步形成规模、结构与质量相统一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理论型、应用型、管理型人才。

坚持学校教育,学生为本。学校现有本科生9436人,研究生9618人,留学生1165人,在连续七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获选论文总数18篇,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名列全国第一,在“挑战杯”等全国大学生重大学术比赛中,学校也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唯一全部以哲学社会科学作品参赛、捧杯并进入“挑战杯”前十名的高校;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首届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和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等大赛中,人大代表队均喜获佳绩。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明确了培养学生“明德、博学、求是、笃行”的学术品格,锻炼学生“忠诚、勤勉、朴实、友爱”的人格品质,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学校印发《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指南》,研发了全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系统”,开始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2005年学校召开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全面总结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提出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工作要求,健全了学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长效机制。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十五”期间,12门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称号,20门课程获得了北京市精品课程称号。在第五届国家级优秀教育成果奖评比中,我校获得2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另有一项我校教师参与的项目获得二等奖)。在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奖评比中,我校更是屡获佳绩。

高扬旗帜展风采

学校高扬人文社会科学旗帜,为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勇于担纲,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引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潮流。倡导新世纪要更加重视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组织一年一度的开创风气之先的高水平“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而良好的反响;向国务院办公厅提交纂修清史工作方案的建议报告,率先倡议纂修《清史》;成立孔子研究院,组织发起编纂《儒藏》,推动《儒藏》编纂这一宏大文化工程的正式启动;首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发展报告》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报告》三大报告,影响广泛而深远。

发挥理论重镇作用。动员全校师生员工,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工作。成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编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2讲》等重要成果;有25位教授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成为全国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成效显著,广受好评;组织教师开展对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共产党先进性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发表数量众多的理论文章,许多理论成果得到很高的社会评价。

创办新中国第一所国学院和国学研究院。2005年5月28日召开“振兴国学教育座谈会”,成立国学研究院、国学院,既是我校加快实施“985”工程、加强学科建设的重大措施,更是学校顺应历史潮流、回应时代呼声,为重振国学、弘扬传统文化进行的积极探索。

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十五”期间,我校科研项目数量显著增加,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2,574项,立项数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高校第一位。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纵向科研经费增长迅速,横向项目经费是“九五”时期的6倍。承担重大课题的能力显著提升,在“985”、“211工程”的支持和推动下,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清史工程、“北京2008年奥运会总体影响(OGGI)”等特大、重大项目,取得了较大社会影响。产生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共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16项,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发表论文总量大幅度增加,在全国的位次逐年提升,引文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公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我校发表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总量已上升到全国高校第一。发表在SCI、EI、ISTP、SSCI、CSSCI上的论文总数比“九五”时期快速增长。

多年来,我校立足北京、服务全国,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十五”以来,我校有多位专家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专题讲座,多人参加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召开的专家座谈会和其他高层次专家咨询会议,很好地发挥了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人民大学,通过加速推动事业发展,凝聚了人心,提高了水平,提升了形象,扩大了影响。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全国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首都劳动奖状(企事业)”、“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北京市教育创新先进单位”和“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将以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召开为契机,推进实施“十一五”规划,进一步发挥优势,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更好的成绩,在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进程中再创新的辉煌。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