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社会实践:促人成长的第二课堂
时间:2012.07.29

近日,由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共同主编的《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集(2004)》一书已印制完成,并产生了很好的反响。该书收录了2004年我校暑期实践优秀团队的近30篇调研报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外界评价该书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人大学子的责任感、大局观和主人翁意识。而此书的出版也成为我校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一个里程碑。

据悉,此后每年我校都会把该年学生社会实践优秀作品结集成册,形成系列,激发广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锻炼能力、增长才干,记录人大学子在实践中的成长历程。

“人大模式”指导实践

我校一直把社会实践看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在人大,学生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着光荣的历史,通过社会实践锤炼学生,使之成长为社会栋梁,在我校已是一项机制化的工作。20多年来我校坚持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学生,并且不断创新、改进工作方法,连续8年获得社会实践“全国先进组织单位”称号,成功探索出了“人大模式”来指导社会实践工作,效果显著。

据团委副书记迟强介绍,2004年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最能体现“人大模式”的特点。

首先,注重前期培训,提供理论辅导。2004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实践‘三个代表’,担纲民族复兴,坚持科学发展”。只要有明确的调研选题,凡是人大同学都可以“自由组队”,团校、社团等组织主体还可以集体报名,并允许获得继续在我校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毕业生参与。同学们报名非常踊跃,最后有72队通过了审核。考虑到大多数同学都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团委专门组织了6期培训,请专家为同学们做了“选择研究问题与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团队熔炼与危机应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影像资料拍摄与记录保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的撰写”等专题讲座,给同学们的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指导。

其次,加强中期的跟踪,关注进度和问题。校团委结合每一个团队特色建立专门数据库,跟踪服务,及时解决问题,提供专门指导。完善网络申报和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在前期辅导及成果分享会后对广大同学下发问卷,及时了解学生要求,增强工作回应性。

再次,强调后期交流,分享经验。实践活动结束后,校团委将各实践团队成员召集在一起,组织开展“成果分享会”。团队被要求在会上向大家展示本队的调研报告,同时,参会的每个团队要对其他团队的报告进行评估和记名投票。在评比中,列于本次评比前列的队伍团队成员将获得不同数量的奖学金,列于本次评比最后20%的团队将不予支持任何经费,并将预借的经费召回,这种“召回”制度是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从未有过的,形成了一定的良性刺激。会后,经评比挑选出来的优秀论文还会结集印刷、出版,并送到每一位活动者的手中,作为对学生辛苦下乡实践的最好回馈。

团委副书记迟强接受采访时说:“社会实践很好地激发了我校学生奉献社会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事实证明,人民大学用‘人大模式’来指导社会实践,是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重要手段。我们今后还要进一步完善暑期实践活动,力求让实践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进行。”

实践成就“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引导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认知赋予实践,切实做到凸显学科特点、发挥专业优势,切实做到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勇于担纲,是我校大力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

在采访中,曾经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纷纷表示:“通过调研,我们真正体会到实事求是的分量,真实地感受到一名社会工作者需要的细心、爱心和耐心,还有肩上沉重的担子。”问卷调查显示,参加实践的学生们普遍认为社会实践活动相当必要,再次参加的愿望也很强烈,98.5%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在他们的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果:体验“使命感”

刘果是财金学院02级的学生,她与同班的一名女孩到福建做“仙游县农村金融活动调研”。这是一个有关民间借贷、地方彩票的选题。“通过这次调查,我不仅仅在专业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社会中很多现实。”实践让她真正看到了什么是贫富差距,还让她感受到了大学生的使命。她说农民对大学看得非常神圣,甚至有的人会把大学生调研实践理解成“钦差出访”,他们会向刘果倾诉自己的命运,看着他们眼中期待的眼神,刘果真真切切地感到了大任在肩的沉重。

“当你带着一份使命感出行的时候,对这个社会的感情一下子就变得细腻了。而被平日注意不到的细节打动的结果就是对学习、对生活、对责任、对协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实践回来,刘果对学习的态度改变了。她说现在更懂得为什么去学,如何去学,学习的主动性变强了。她还告诉记者,社会实践升华了她身为人大人的骄傲感!“学校从组织到实施都在关心我们,这让我感到人大是一个有担纲、有勇气、有行动力的学校”

作为一名参与者,刘果对校方的组织工作给了很高的评价。她特别提到了实践前的培训会,对于她这样一名初次参与者来说,培训给了她对社会实践的大致了解,还教了一些与人沟通、与基层组织联系的方法和技巧。成果分享会在她看来也是很好的想法。她笑着说,分享会之前,她本以为自己做得很棒,会上才发现原来还有很多问题可以有不同视角。

陈舒:有一种越战越勇的感觉

做“非典治愈者后续状况社会调查”,在别人眼中,是一个“很危险”的任务,可是,环境学院03级的陈舒与她的三个团友,坚持完成了。

调查的过程很不容易,他们找寻采访对象——非典治愈者的过程非常艰难。他们四处打听有关非典治愈者的消息,可是多个渠道都拒绝向他们提供该方面的有关消息,甚至是可能帮得上忙的同学,其家长却让孩子不要再跟他们来往了。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打击,尽管如此,“我们却有一种越战越勇的感觉。”陈舒告诉记者,“越是这样,我们越不想放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些北京同学的父母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第一位非典治愈者,然后在第一个采访对象的帮助下找到了第二位非典治愈者、第三位……非典治愈者向他们讲述了很多很多的故事,甚至,有的还把他们当成是“救命的稻草”。陈舒说,整理采访录音资料的时候,他们心里确实很难受。病人的信任让他们觉得身上突然有了很大的压力。“他们那么信任我们,可是我们真的做不了什么。看着他们,我们真的很无奈,有心无力。我们只希望社会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陈舒说这一次的实践让他想要继续做下去,“继续做并不是为了想参加什么比赛获什么奖,只是想为有需要的人多做点什么。”

朱晓东:我们做了有意义的事

尽管公管学院02级朱晓东所在的团队在实践报告中只取得了E类的成绩,可是他们都很坦然,表示第一次参加,不会太重视报告的成绩,重要的是大家在实践锻炼了自己,学会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朱晓东他们的实践内容包括给一名白血病患者募捐、参观企业等几部分。他们充分调动社会多方力量,联合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同学一起行动,壮大了参与募捐的人群。最后他们把钱捐给了一名患有白血病的大学生。

朱晓东说,“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做了有意义的事情。”他表示,如果明年有好的选题、好的活动,他会继续参加。

李锰:我想帮助家乡致富

这次暑期实践活动的第一名是来自环境学院02级的李锰,一名只有19岁的青海男孩。选择“江河乡牧民增收办法调研”作为实践内容,李锰说:“我的出发点就是想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使青海的牧民增收。”李锰是一名在牧民区长大的孩子,亲眼目睹了牧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是如何的落后,所以他想通过这次实践找出一些办法,或者把自己采集到的资料给相关专家看,让他们提出更多建议,从而为家乡做点事。

李锰在报告中,很认真地做调查数据的分析工作,从表层到深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他都列了出来。同时,他还采用了“把现象转化成数据”的表示手法。在分享会上,他还花了很多心思把PPT的视觉效果做好,在现场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如今,李锰已经把自己的报告和建议交给了江河乡的书记,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给乡民带来真正的实惠。他还想把自己的材料给农业经济方面的教授看看,希望他们提出更多建议,更好地帮助家乡。

李晓敏:即使没有经费,我也要参加

“没有经费,我也要参加!我真的想参加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说这话的是李晓敏,一名来自财金学院03级、籍贯重庆的女孩。因为报名太迟,李晓敏不能申请到实践的经费。不过在父母的支持下,她坚定地告诉团委老师,她要参加,即便没有经费,她也要参加。她要多给自己一个学习的机会,给自己多一点动力和压力。

“我几乎整个暑假都在做调查。虽然晒黑了,也不能提高学分积,但我尽力了,我觉得非常值得。”李晓敏显得非常愉快,“我真的学到了很多,我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

她告诉记者,一万五千字的报告,是她有生以来写过的最长的文章。对于取得的成绩,不能说满意不满意,“只能说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做得更好。”

从实践中体会,从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为社会尽责……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在我校的社会实践中成长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措施,将在人民大学继续深入开展下去,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校报记者 高燕燕 学生记者 高晓远 )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