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花木成畦手自栽:国际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来源:校报 降瑞峰 赵佳音
时间:2012.07.29

四月的苏州,东风拂面,细雨温柔。滋润着草色青青,杨柳依依。逢此时节,独墅湖畔的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不仅花木成畦,而且群贤毕至,园丁群 集。经过三年的耕耘,国际学院如今初步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提高学院教学科研质量,实现长期在苏州 办学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贵得师: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古人说“学贵得师。”只有建立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优异的教学质量。为保证在苏学生享受人大“原汁原味”的师资力量,三年来,在苏办学的法学院、 财金学院、商学院、文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以及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全力响应学校的要求,坚持从本部派老师赴苏讲授专业课程,同时国际学院在学校统一安排 下也开展自行选聘优秀师资的工作,逐步形成了国际学院自聘教师、各学院常驻教师与临时来苏教师三类教师共同在苏承担教学任务的局面。

“苏州这边在师资力量与学术资源上,虽然常驻教授不多,但集中授课保证了师资,都是从本部来的老师,感觉与本科时期差别不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2010 级的王婉秋本科在人民大学哲学院就读,来到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后,她感觉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的师资并不比本部逊色。

图为徐孟洲教授主讲独墅湖畔人大法学论坛

但是这样的师资构成,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由于教师构成复杂,流动性强。国际学院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按周次排课与集中授课的情况并存、常驻教师授课与短期 (1-2个月)及临时(1周以内)来苏教师授课并存的情况,一方面排课难度大,另一方面往返京苏两地授课教师较多,客观上存在着因交通等原因误课的教学事 故隐患。

针对上述实际问题,国际学院教务部首先在课程安排方面与各专业教研室(组)、各办学学院教务管理人员密切联系,预先协调外语课、政治理论课、学科基础课、体育课以及各专业课的排课时间,反复确认各学院的课表安排,确保课程安排方面具备一定的稳定性。

其次,指定专人分学院“包干”联络。按照教师赴苏授课时间,无论是学期期中还是寒暑假期间,至少提前一周与相关专业的教务秘书以及教师本人联系,督促、确定教师京苏往返的时间、方式,确保教师提前到岗、熟悉校园环境、测试教学设备。

第三,针对“教师个人教学事故”、“教学设备突发故障”、“教师接送出现差错”、“课堂安排发生差错”等四种可能出现的影响教学秩序的问题,制定简要可行的应急方案,做到有备无患。

第四,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的课前巡视工作,及时了解每个课堂的教师到岗情况、学生到课情况、教学设备使用情况,特别在开学和放假后的第一天,国际学院领导和工作人员,提前到校巡视课堂、督促检查,对于维护教学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初步统计,2009年9月以来,教务部共协调安排各专业各类课堂450余个,协调接待来苏授课教师350余人次。在学校及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教务部全体工作人员在维持教学秩序稳定方面尽心尽力,截至目前没有出现一例教学事故。

他山之石:大力引进国际化人才

2012年的元旦刚一过去,国际学院常务副院长陈甬军教授与金融与商务管理系副主任、从英国留学七年回国任教的刘维熙博士就动身前往美国芝加哥参加2012年美国经济学年会,进行海外人才招聘,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美国经济学年会是代表全世界经济学研究的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之一,每年一月在美国举行。该年会同时也是经济、金融、管理学科的人才市场,供求双方利用会议 时见面,已经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学校招聘师资的惯例。国际学院在利用此平台吸引海外优秀学者方面走在了人民大学和国内其他院校的前列,自2009年起 已连续三届参加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次会议期间,陈甬军教授及刘维熙博士分别与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国家的20余位优秀申请者进行了 面试。其间冯惠玲副校长巡视了洽谈现场,高度赞扬了国际学院坚持在国际最高层次的人才市场选拔师资的做法。

自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海外人才的引进,聘用了一批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前来任教。

林承铎老师是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有在瑞典和美国的留学经历,本有机会在德国居留。但他义无反顾地选择留在人大国际学院:“对这个学校有信心,就该进这个 校门”。他充分肯定了国际学院“延伸办学”的模式,认为是“利在千秋的事业”,他说:“台湾也有这样的办学模式----异地办学,这样的话,各有特色的部 分可以互相互补。像校本部和国际学院就具有互补性”。林老师接着说,即便是回到人大本部,校园卡也可以随便进出图书馆、教学楼,非常有“归属感”。而且苏 州优美的环境和人文气息也成为林承铎选择苏州研究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持有大陆文凭而在大陆知名高校工作,林承铎现已成为两岸交流的标志性人物。

张素玲副教授亦是从海外归来的青年学者。她在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获得信息系统管理博士学位,并在美国肯恩大学执教3年,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对于来 到苏州任教,张素玲觉得“通过与陈院长还有一些同事接触感觉都很好,我很适应这边的工作还有生活环境,我也很喜欢苏州,我本身就是江苏人。”目前,除了教 学工作之外,张素玲副教授还利用其与美国院校的良好关系,推进了国际学院多个中美合作项目的合作,也为国际学院的国际性提升作出了努力。

全球化研究中心的秘书长田鑫是在2010年来到苏州研究院从事教学工作的,此前他在日本京都大学有过七年的求学、工作经历。他说:“我之所以选择苏州研究 院,首先是因为这里的教师、研究人员都比较年轻,学术氛围比较轻松,对我来说发展机会比较大,而且我也比较满意苏州以及国际学院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配套设 施。“此外,苏州工业园日企聚集这一条件,对于田鑫从事的跨国公司、低碳专业等研究提供了便利。他坦言:“北京的研究环境可能都没有苏州这边好,对我从事 的汽车产业供应链研究很有帮助。”

花木成畦:教师队伍建设初见规模

目前,在学校、园区高教办以及国际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年轻的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按照专任教师、校本部派出教师和聘任教师相结合的原则组建的教师队伍, 如今初见规模,逐步走向成熟。2010年以后,学院已引进和调入的12名教师,涵盖了学院现有的各个学科。“十一五“时期,学院常驻教师人数由15人增加 到31人,其中包括2名外籍教师,同时体现出国际化和本地化相结合的特点。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院不仅重视教学人才大力引进,而且对教师教学质量更是常抓不懈。在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不仅学生要参加期末考试,任课教师也要 经过”期末考试“的检验。每学期的最后一堂课上,每一名学生都会拿到一张评估表,为本学期的任课老师打分,提出评价和意见。这是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教 务部参照校本部的多年实践经验,对在苏开设的大部分课程进行验收的一项措施。自2010年9月起,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组织学生填涂专用的评估机读卡, 每学期大约5000张,了解各个课堂授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而这只是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保障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的系统举措之一。据了解,学院教务部目前遵照学校领导的要求和学院领导的具体指示,参照 学校本部教学督导管理规定和具体实施办法,草拟了符合国际学院实际情况的教学指导工作实施方案。还聘请在国际学院的资深教授组成教学指导小组,每学期进入 课堂,为授课教师特别是新入职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及时提供教学意见和建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大学欲育人,必先育其师。为了持续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未来的十年建设中,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还将出台一系列加强师资队伍 建设的政策和措施,从根本上保证教师队伍的高水平和教学科研的高质量。学院每年定期评选并表彰教学质量突出的教师,同时要求广大教职工树立符合“高水平、 有特色、国际性”的发展观,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同时拨出专门经费资助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等,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国际交 流能力。

伴随着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教学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年轻的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三年来不仅实现了平稳运行,而且在高校林立的华 东地区“站稳了脚跟、扩大了影响、树立了形象”。宋代大儒朱熹曾经有一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可以想见,在不远的将来,乘着人民大 学”十二五“建设和”十年腾飞“的东风,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必将远其源而深其根,迎来枝繁叶茂,桃李四海的春天。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