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北京晚报刊登陈力丹教授讲座“明十三陵”文字稿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2.12.29

12月3日,《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用两个整版篇幅,刊登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11月2日在昌平区兴寿镇所做公益讲座“明十三陵”的文字稿约七千字:

多数去过的人明十三陵的人其实只是去看了长陵、定陵,最近几年去过的,可能还看了经过重修、新开放的昭陵,而真正看全13个陵的人不多。10个没有开放的陵中,有4个解放后经过修缮(献陵、景陵、永陵、思陵)。其他6个陵从2005年起开始陆续修缮,到现在已经完成5个陵,裕陵正在修复中。修复前,这些陵破烂不堪,不仅陵门和享殿解放前就被毁,而且仅存的明楼也坍塌得快成了一个个土堆了,唯有陵中的松柏郁郁葱葱。

十三陵之最

长陵:最大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葬于南京东郊的钟山。1402年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率军攻入南京,自己当了皇帝,年号“永乐”。1407年,永乐皇帝的皇后徐氏病故,他没有将皇后葬于南京,而是将现在十三陵一带的黄土山改名天寿山,动工修建地宫,埋葬了徐氏,随后建筑地面建筑,是为长陵。1421年朱棣将首都迁到了北京。1424年朱棣病逝于漠北征途中,当年葬于长陵。长陵是永乐皇帝在世时经营了十几年的庞大工程,又有将陵区建为“御外”和“制内”两用的城堡式防御体系的规划,因而它本身的雄伟在明朝帝陵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朱棣一开始就把十三陵一带视为朱氏王朝皇帝陵地,所以长陵的神道、石像生、牌坊、大红门不仅是长陵的,也是各陵“公共”的,而此前历代帝陵和清代的帝陵,神道和石像生都是各自另设的。长陵的祾恩殿是十三陵中唯一保留下来的明代当时的祾恩殿,面阔66.5米,进深29.1米。这是我国罕见的大型殿宇之一,林立在殿内的32根楠木大柱,高达12.6米,直径1.12米,两个人合抱不拢。长陵得到后来明朝各代和清朝的修缮,因而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但是,清朝修缮时费用有限,使用了拆其他陵的材料修补长陵的办法。所以,只有长陵的陵门、享殿是原制式的,其他各陵都被缩小了陵门和享殿的门面。

献陵:最俭

长陵以北第一个陵是献陵,建于1425年。献陵是诸陵中最朴素的陵,埋葬着仁宗皇帝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献陵也是诸陵中唯一祾恩门和祾恩殿与方城、明楼不在一体的(因风水),中间被一个土坡隔断。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是献陵门面是修缮过的方城的“三座门”和门前的桥,从门缝中可看到里面祾恩殿的基石和修缮过的明楼,整个陵墓就这点地面建筑,确实简朴,而桥南不远处陵墓的正门和祾恩殿几乎完全被毁。这是我惟一没有看到无字碑的陵。仁宗是永乐皇帝的长子,在位仅十个月,但由于很早就在太子位上协助父亲理政,又处于开国初期,他关注百姓疾苦,善于重用贤才,并建立对己的纠错制度。史书记载,大理卿戈谦上疏时言词激烈,仁宗恼火,虽没治罪,但以后每当言事时,对他怒目而视。大学士杨士奇对仁宗说,他是根据您的号召陈言的,如果这样对待他,今后谁还敢说话?于是仁宗下诏自责,并任用戈谦为副都御史到四川查办案情。史籍对他的评价是:“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他临死前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其子宣宗皇帝遵从了父亲的指示,一切从俭,一个月就建成地宫,三个月完成地面建筑。

景陵:最小

宣宗皇帝朱瞻基和皇后孙氏的景陵,建于1435年,位于长陵以南。这是诸陵中除了思陵(亡国皇帝崇祯的墓,本来是其贵妃的墓)外最小的陵,解放后修缮过,明楼完好。现在看到的祾恩殿的基石是嘉靖皇帝指示扩建的,但陵墓的整体规模仍然是原来的。它的宝顶呈长方形,而不是圆形,这是由于依山势而建自然形成。宣宗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孙子,尚处于明朝“创业”年代的后期,他在位十年,注意节俭,反对奢糜,善于用人,本人能书善画,精于骑射。1428年在喜峰口迎战骚扰的蒙古部落时,一人接连射杀敌人三个前锋,以致敌人见了黄龙旗就跪地请降。后来的明朝皇帝只是凭血缘关系在位,再也没有这样的功夫了。宣宗皇帝开了皇帝微服私访的先河,扮作王公家使、校尉,不过他不是为了了解民情,而是出去斗鸡走马,图个自由玩乐。几年前我看到的景陵,大门前还是一片空场,从无字碑走到大门无障碍,现在陵门前西侧变成了停车场,无字碑被停放的卡车包围,陵门前被铁栅栏围住,里面种上了菜,为了输水灌溉,陵东侧高悬一根水管,整体风景被破坏。

十三陵之特

裕陵:“俘虏皇帝”

裕陵建于1464年,由于常年失修,只剩下一个坍塌得像一个高土堆似的明楼,围墙也不完整。该陵巨大的无字碑距离陵门最远,有约400米,现在连基座也不存。这里埋葬着明朝第六个皇帝英宗朱祁镇和他的两个皇后。英宗是宣宗长子,10岁继位。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英宗轻率领兵50万出征,结果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被蒙古瓦喇部俘虏,数十万军队被歼,五十多位文武大臣战死;愤怒的护卫将军樊忠,举起铁爪将王振打死。此时,太子朱见深两岁,国无长君,其弟郕王朱祁钰(代宗)继承了皇位。代宗任用于谦,动员全城军民抗击城下之敌。一年后英宗被放回,被幽禁于南宫。1457年,趁代宗重病,一些大臣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英宗再次登上皇位。英宗杀于谦等六人,恢复王振名誉,将代宗降为郕王(20天后代宗逝世)。英宗在位没有什么建树,但是临死前他废除了人殉制,算是积了点德。

茂陵:“特务皇帝”

裕陵的西北方为茂陵,建于1487年,是明朝第8个皇帝宪宗朱见深和他的三位皇后的墓地。其建筑格局与裕陵差不多,但是在宝城左右各设了一道踏垛,可以登上宝顶。这是其他陵没有的。茂陵的建筑在清初还算完好,清末时陵门倒塌,民国初年祾恩殿也被拆毁。宪宗是英宗长子,他恢复了叔叔朱祁钰的帝号,为于谦平反,算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但是他首开“皇庄”制度,即将民间土地直接收归皇帝所有,后来许多皇亲国戚指民田为闲地,请求赐予,造成土地所有权高度集中。他钟情于大他17岁的万贵妃,造成宫中内乱,万氏死后宪宗专为她在十三陵西侧修了“万娘坟”。他重用太监汪直,设立“西厂”(特务机构),迫害了不少人。他十分迷信,把众多僧人、道士纳入官阶,朝政搞得乱七八糟。

泰陵:“一代明君”

泰陵建于1505年,在茂陵西北,紧挨着公路西侧,是宪宗皇帝的三子——孝宗朱祐樘和皇后张氏的墓地。目前泰陵修缮后仍没有祾恩门,祾恩殿也早毁,围墙尚存。孝宗皇帝是在宫内争斗中活下来的宪宗惟一的儿子,儿时受了不少苦,因此较为律己,算是一代明君,在位18年,年号“弘治”。他继位后清除和遣散了父亲任用的约2000名非科举而当官的人以及约1000名佛、道人员,选任贤臣,勤于理政,为及时处理紧急事项,除了每天的早晚朝,还设置了“平台召见”朝参方式。考虑到夜间晚归官员路途昏黑,下令凡遇在京官员夜还,一律铺军执灯传送。生活上也注意节俭,曾下令停止为皇宫织造细绒布。在生活上,不近声色。因而,明史上有“弘治中兴”之说。

康陵:“拈花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康陵,建于1521年,在泰陵以西的莲花山下,坐西朝东,距离公路远些。陵园内松柏茂盛,地面建筑,包括明楼、祾恩门和祾恩殿明末被李自成起义军路过时烧毁,后来清朝乾隆年间缩小比例重修。陵门是修缮时重建的,享殿已不存。陵前左侧尚保留着神马房的院落,这是各陵中惟有的,现在成了菜地。莲花山距离很近,成为康陵的屏障。由于武宗生前好色,人称莲花山为拈花山。

十三陵之奇

永陵:差点被勒死的嘉靖皇帝

埋葬嘉靖皇帝和他的三个皇后的陵墓是永陵,这是解放后修缮过而没有开放的明陵之一。永陵是十三陵中的第八座陵,建于1543年,启用是在1566年。永陵的门面仅次于长陵。嘉靖皇帝在位45年,陵墓是他活着的时候修建的,因而投入很大。文献记载:“永陵既成,壮丽已极,为七陵所未有。”可惜,未开放的永陵只能通过大门缝往里面看看。尽管祾恩殿已不存,但通过殿基就可以看到,其门面比其他陵大许多,金柱基石的直径达1.1米,只比长陵的少2厘米。陵中巨大的御路石雕龙凤戏珠的图案,也是首次出现于皇陵中(后来的定陵亦是如此)。嘉靖皇帝重用奸臣严嵩,打击清官海瑞,政务上没多大的建树,而且非常信道教,最终因服用过多的仙丹而死。他在宫中相当暴虐,喜怒无常,因此在位时发生“宫婢之变”,几个宫女差点将他勒死,结果不仅参与此事的16名宫女被凌迟处死,而且连及二位妃子和其他200多人殒命。十三陵的无字碑底座四角的图形很有意思。无字碑是从嘉靖皇帝开始有的,此前的陵,除长陵原有外,均没有无字碑。嘉靖时期一一补加,但碑座底部四角均是水纹。嘉靖以后的皇帝陵前无字碑,则四角是鱼虾龟蟹四种水生物。

昭陵:少时不受宠的穆宗皇帝

昭陵在定陵以南,埋葬着嘉靖皇帝的第三子——穆宗皇帝朱载垕和他的三个皇后。由于十三陵中除了长陵,其他各陵的陵门、享殿清朝修缮时门面均被缩小,后来地面建筑基本被毁,各陵在嘉靖年间建立的功德碑亭,也均不存,只剩下露天下的无字碑体。因而想看看十三陵中等规模陵的模样,那么就看昭陵,这个陵近年按照明代制式恢复了原来的祾恩门、祾恩殿和碑亭,以及被李自成起义军烧毁的明楼。穆宗生前没有预建寿宫,昭陵原来是为世宗母亲准备的,结果后来世宗母亲葬钟祥显陵,于是穆宗皇帝死后,他的儿子朱翊钧决定原来为奶奶准备的地宫给父亲用。昭陵的最大特点,是率先形成了完备的“哑巴院”制式。明朝的帝陵从献陵到康陵前后六陵。宝顶封土呈自然隆起之态。昭陵则不同,宝城内的封土填得特别满,几乎与宝城墙等高,封土前部有弧形砖墙拦挡封土,并与方城两侧的宝城墙内壁相接,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月牙形院落,人们俗称为“哑巴院”,并称院外月牙形的墙体为“月牙城”。穆宗的两位哥哥在他之前死去,因而世宗逝世时他作为长子继位。他少年时因其母缘故不得父皇宠爱,登基后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也比较节俭,倚靠几位较好大臣的鼎力相助,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在位头一年做了一些好事,例如释放并重用海瑞,任用戚继光镇守蓟州;严惩方士,为遭到奸臣严嵩迫害的官员平反;采纳大学士高拱、张居正的建议,与蒙古部落议和,在边界开设马市等等。但一年后,他也像其父一样,沉迷媚药,也服这些媚药助兴,导致不理朝政。好在他还能采纳几位负责任的大臣的意见,因而缓解了世宗遗留的一系列政治危机。

定陵:好书法不理政的神宗皇帝

定陵是我们最熟悉的,因为这是十三陵中唯一打开了地宫的陵,它位于昭陵以北。埋葬着明朝在位时间最长(48年)的皇帝神宗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这是第三位在世时就修建陵墓的皇帝,因而其规模几乎与永陵一般大,在十三陵中构成了长陵居中、东侧永陵、西侧定陵三大陵的局面。其他的陵,规模均明显小于这三个陵。定陵和昭陵的命运一样,明末时地面建筑被李自成起义军一把火全部烧毁。现在看到的明楼是在清代重建的基础上修缮的。朱翊钧是穆宗的第三子,10岁登基,年号“万历”。初期由张居正辅政,推行“一条鞭”法,朝政在各方面都有所振兴。张居正逝世,神宗20岁起开始亲政。万历在中期以后,到了“不视朝,不御讲筵,不亲郊庙,不批答奏章”的程度,甚至中央和地方的缺官也不补充,国家机器几陷瘫痪状态。故《明史》曰:“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不过,作为书法家,万历皇帝还有点才气。现在我们看到的定陵展品,几乎都是复制品,地宫里空空如也。我有幸在1959年随父母到定陵参观过,那时仅8岁,但记忆犹新。地宫里的棺材有一部分是真的,旁边摆放着原来就有的几十块很大的玉石,如今的棺材完全是复制的,玉石一块也没有了。当时的展品全部是真的,皇冠金灿灿的,留下极深的印象。那时定陵的门票是北京最高的——三角钱(城里故宫一角钱,北海公园五分钱)。在定陵门口买了一些山里红,个很大,有点面,有的山里红一咬,里面有虫子,一角钱一斤,已经是很贵了。

十三陵之惨

庆陵:两粒药丸要了命的光宗皇帝

庆陵位于献陵和裕陵之间,建于1620年,埋葬着在位29天的光宗皇帝朱常洛和他的三位皇后。他是明朝第十四个皇帝,也是朱由校和朱由检的父亲,万历皇帝的长子。他等到38岁才当上皇帝。他在万历后宫争斗的背景下,生病吃了两粒红药丸而致死,此事至今还是历史上的一个疑案。于是,继位后的熹宗皇帝朱由校要同时办理葬爷爷和葬父亲两件事。爷爷生前就修了定陵,而父亲的陵只好在先祖代宗朱祁钰原来的陵址“景泰洼”修建,规模相对小,由于地形,方城宝顶与祾恩殿之间相隔一条排水小河(上有桥)。现在有些书籍说光宗皇帝直接使用了代宗皇帝原来为自己建的地宫,这不是事实。代宗比光宗早近200年,英宗“夺门之变”后即毁了其弟的寿宫。庆陵只不过选择了代宗建陵的那块地方,完全是重建的。

德陵:好木匠活儿差点亡国的熹宗皇帝

离北京城最近的没开放的陵是德陵,它位于十三陵陵区的东南角,沿着去长陵的主路,一过十三陵七孔桥,向东一拐走不了多远就到了。德陵是崇祯皇帝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墓。这座陵是明王朝营建的最后一座皇陵,建于1627年,年代不算久远,周围空旷,朱红的围墙较为完整,是考察明皇陵模式的典型陵墓,可以沿着围墙走一圈,感受一下皇陵的气派。德陵陵门前的基石缝中长着两棵高大茂密的古松,十分显眼,看来至少200年以上了。陵内的松柏郁郁葱葱,明楼修缮完工。陵前的巨大无字碑基座较为完整,四角还有水生吉祥物的雕刻,比其他陵的无字碑基石要精致些。陵前的石桥被报道存在“怪坡”现象,大家可以开车到那里试试。明熹宗作为皇帝而不问政务,够昏庸的。但他也是有名的“木匠皇帝”,他喜好木匠活,文献记载,他“雕镂精绝,即巧工亦莫能及”。他的心思用到了这种奇技淫巧上,政务交给奸臣、太监魏忠贤,从而把国家推到崩溃的边缘。现在徳陵宝顶后面新建“徳陵园”,办起了商业丧葬,大煞风景。

思陵:没给自己修陵的崇祯皇帝

十三陵中没有开放的思陵,位于陵区的西南角,在昭陵以南。它已经过修缮,朱红的围墙相当完整,但陵门紧闭,听到有人接近,里面的狗不停地狂叫。一座碑立在正门外,是清初设置的,没有其他陵的无字碑厚重,但也够高大的了。思陵西围墙外的地势较高,有几株被雷击过的傲岸的古松。从这个角度可以较清晰地看到思陵里面有一块高大的墓碑,石五供,以及一个不大的坟包(比一般的坟头要大得多,但实在无法与其他明陵的宝顶相比)。在墙内看不到任何地面建筑。这是原来崇祯皇帝的田贵妃的墓,作为亡国皇帝,还是大明国民出资才将他和周皇后同田贵妃葬到同一个墓穴中。地宫多次被土匪盗挖。清代曾为其修建了五间地面建筑。后来,地面建筑被毁。崇祯皇帝犯了很多错误,包括错杀袁崇焕。就其本人来说,算是明君,相当勤勉。但是,他的爷爷万历皇帝和他的哥哥天启皇帝留给他的烂摊子已经无可收拾了,王朝的灭亡并非他一个人能够力挽。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