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大公报]这里,中法在寻求施教契合点:记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
来源:大公报
时间:2012.12.25

从苏州工业园区一路驱车,人们很难错过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不仅因为校区地处独墅湖高等教育区的核心地段,更因为其建筑风格与本部「中国红」十分接近,具有极高的辨识度。除了外在的建筑风格,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的教学理念、培养方案也与本部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今年揭牌的中法学院,旨在培养能够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自由往来的社会精英,而办学则致力探索出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

文:孙志 隋晓姣

与常见的高校分支机构独立办学形成对比,中法学院作为国内第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隶属于中国人民大学的非独立法人办学单位。中法学院由中国人民大学与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法国保罗─瓦莱里大学、法国马赛商学院共同合作创办。

探索国际化教育「第三种模式」

今年6月,中法学院正式成立,首次招生录取与人民大学本部招生同档同批次,按照「不降分、高标准」的原则,从全国统一高考中择优入学。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中英法三语教学,2/3课程采用国际师资授课,给予学生国外学习的珍贵经历,并通过吸引接收法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创造中法两国学生直接交流、相互学习的校园环境。学生毕业后将获得中法两国名校的各自学位,并可进入法方合作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今年11月底,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在视察苏州校区时说,要高度重视中法学院的品牌建设问题,将其打造成为中国进行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第三种模式」。他指出,要通过实践来证明,中法学院所采取的模式最适合中国国情。这一目标需要在两个方面通过检验:学生、家长、社会对中法学院的认同度最高;最有利于国家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实现。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将给予各方面的政策支持,以实现校区的持续发展。

中法学院所采取的中外合作办学的「第三种模式」,有别于传统的「2+2」,「3+1」式培养,即学生在国内进行两到三年本科学习,再到国外定点高校完成接下来的学业。相对比,中法学院的国际化渗透在教学的方方面面,不仅大量来自法国的国际师资从新生入学开始即参与教学,带来国际化的理念和方式,2年后中法学院的学生转至法国继续深造,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也会跟进在法国进行授课,保障教学培养的连贯性。

中法教学例会独具特色

苏州校区分管教学的副院长陈满华告诉笔者,苏州校区努力保持原汁原味的课堂教学,培养方案等与本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中法学院涉及到外方,情况又不完全一样。「每周周五,中法学院都会有一个教学例会,法方的魏让方(中译名)院长几乎每次都参加,讨论一周内中方学院的教学情况。」陈满华说,中方和法方教师的观点、思维经常产生碰撞,比如最简单的法语课比例,就曾引起一番争论,因为中方教师对中国学生的了解程度超过法方,而法方对法语教学的规律了解超过中方,在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上,中方和法方都在寻找彼此的契合点,争论往往很激烈。「这很新鲜,也充满挑战。在这里国际交流已经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而这应该是最地道、最严格意义上的国际交流合作。」

苏州校区的另一个鲜明的办学特色是金融带头。从苏州到上海,金融业在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地位举足轻重,区内对金融学科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当迫切。而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金融专业属于领头羊,苏州校区依托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方面的专长,努力在金融应用学科上做大做强,为本地输送高水平金融人才。

金融专业优势辐射长三角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专业是国内金融学科第一批硕士和博士点,在金融理论与政策、证券、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等研究领域均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苏州校区金融学科的师资组成主要分三部分,一是依托本部强大的教学资源,聘请来自本部的金融专业教授;二是聘请国外的金融专才,不仅通过授课的方式,还通过讲座、论坛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前沿讯息;此外,就地取材,聘请苏州当地具有活跃实务经验的银行行长担任兼职教授,不仅为学生带来了一线的金融理念和实践案例,还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

12月8日,第三届独墅湖人大金融论坛暨浦江金融论坛在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召开,来自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对十八大后的中国经济走向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像「独墅湖人大金融论坛」这样,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在金融学科领域优势的高端学术论坛苏州校区还主办了很多,如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五届论坛、苏州新兴产业发展高层论坛等。通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和资本市场发展,紧密联系区域发展实际,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苏州校区在国内金融教育版图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原文链接:[大公报]这里,中法在寻求施教契合点:记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

编辑:浩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