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巡礼
时间:2012.07.29

进入新世纪,人民大学围绕创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一流大学”奋斗目标,牢固树立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完善学科专业布局、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推动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构建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奖励优秀教师、推动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基本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不断完善学科布局,逐步优化专业结构

近年来,学校本着“巩固基础学科、优势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交叉学科”的原则,兼顾“国际通行、中国特色、人大特有”学术发展方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本科专业从“九五”末期的48个增加到61个,专业面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八个学科门类;重点学科、特色学科进一步发展,传统优势学科专业更加齐全,基本形成了以“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为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本科专业布局进一步趋向综合性。同时,在提升传统优势专业办学质量的同时,注意把握新专业建设的节奏,依据“有基础”、“相关联”的原则,在61个本科专业中,毕业生不满三年的新专业只有7个。

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全方位提高课程质量

为落实教育部教学改革工程,学校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设立专向基金,加大支持力度。到目前为止,已有84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列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其中,59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在2003年到2006年精品课程评选中,学校有25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有1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对学校的本科课程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了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

认真落实教材规划,教材建设成绩突出

1、“十五”期间,学校采取多种措施,根据专业布局和课程体系调整的需要,以全校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及专业主干课的教材体系为建设重点,以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和学校21世纪系列教材为内容形成全校的教材建设规划,大力推进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为推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建设,2004年6月,学校实施了校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简称马列工程)。学校采取首席专家制,成立校内的教材编写课题组,准备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分期分批地编写五十部左右供本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的、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教材和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文学等学科教材,形成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教材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的编写队伍。2004年9月,学校公布第一批马列体系教材建设名录,共29本。截止到2006年10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业)》、《当代国外社会思潮》《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研究》《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概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概论》共7本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3、在刚刚公布的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立项中,人民大学又有237部教材列入其中,比十五期间增加了一倍多(见表2,图3),立项数居高校人文社科类第一。

积极推动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坚持以启发式和研讨式为主的研究性教学传统,辅之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课程特点,不断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目前,学校多媒体教室已占全部教室的90%以上,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课程已占全部课程53%,校级精品课程都有成熟的网络课件。学校积极,稳妥地推进双语教学改革,财金学院、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部分院系教学实验班的双语教学课程已经达到或超过教育部的指标要求。

加强质量管理,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1、“十五”期间,学校修订了《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副修制实施办法》、《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赴境外大学学习及课程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教学管理制度得到了完善,教学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规范。
2、2000年,学校开始进行以建立“教学质量体系”为核心的校内质量保证体系的探索。2003年,在全校推行。经过三年多的理论研究、制度准备和实际推行,学校目前的“教学质量体系”已经初步确立,进一步完善了校、院两级的教学管理工作,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已经开始渗透到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理论基础的校内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初步建立。
3、1994年,学校开始进行教师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十余年来,已经组织完成对7,000多个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估,涉及所有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所有本科必修课。为保证评估结果的有效性,近年来,学校对评估指标进行了调整。同时引入了同行和各级领导评价,提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建立并完善了评估结果申诉与复议制度,使课堂评估朝着更加科学、规范、有效和合理的方向发展。
4、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提倡和要求教研室主任听课。2000年以后,学校将教研室听课制度发展为校长、院长和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普遍参与的三级听课制度。通过三级听课制度,学校各级领导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反映,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级领导听课制度已经成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内容。
5、1996年,人民大学创建教学督导制,1998年建立独立的教学督导室管理机构,并以此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制度。2000年以来,教学督导工作配合学校“教学质量体系”的推行,调整了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经过6年的督导制度建设和工作实践,基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合我校教学特点的教学督导管理体系,在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了过程监控的独特功能。

持续设立教改项目,鼓励开展教学改革

学校大力提倡和鼓励学校有关部门和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本科教学改革,有组织地进行了各级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并制定了相应的配套奖励措施。自1996年至今,全校教师共承担了教育部教改立项项目45项,北京市教委的教改立项项目26项。对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和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励的教师,参照学校科研奖励的标准,予以配套奖励。同时,学校设立了“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教改立项的重点是: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进行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革新;以精品课程、新建专业系列课程和精品教材、系列教材为核心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为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2000年首次立项共98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144万元;2003年第二次立项52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256万元;2006年第三次立项51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134万元。三次本科教学改革立项累计资助201项,资助金额534万元。
2005年,在第五届全国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奖励工作中,中国人民大学在获奖数量、奖励等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共有16项成果获得北京市级一等奖,16项成果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纪宝成教授主持的《市场营销专业系列教材建设》、曾宪义教授主持的《中国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工程》等2项成果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林岗教授、陈雨露教授、成崇德教授分别参与的3个项目也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搭建现代金融人才创新平台:本硕连读金融实验班》等9项成果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国家级获奖项目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居全国首位。王利明、龙翼飞、姚辉的《21世纪民法学课程建设》等16项成果获得北京市级一等奖,曾宪义、韩大元、叶秋华、朱景文的《21世纪法学核心课程教材建设》等16项成果获得北京市级二等奖。

推进师德建设,奖励优秀教师

学校注重师德建设,鼓励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设立教学奖励项目,奖励优秀教师。学校连续评选“十大教学标兵”,到目前为止,“十大教学标兵”获得者60人,“十大教学标兵”“优秀奖”获得者62人;55位教师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其中三位教师获优秀教师特等奖;经济学院方福前教授、法学院韩大元教授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方福前、张志伟、姚辉、钱晟、韩大元、郭庆旺、涂光晋、朱小平、杨慧林、黄卫平等10位教授被评为北京市级教学名师。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