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大力推进教学评估工作 切实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时间:2012.07.29

大力推进教学评估工作,切实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在首期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研修班上的讲话

          教育部副部长 吴启迪

         (二OO五年五月二十五日)

各位专家,同志们:

  今天,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委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这个研修班,请大家一起来学习和研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相关理论、政策与方法问题,非常重要。各位专家在学校繁忙的工作中抽出身来参加研修,十分辛苦。在这里,我代表教育部向各位专家为评估事业所做的努力和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次研修班上,评估中心和行政学院邀请了很多资深评估专家,从教育评估理论、评估实践、评估操作方法、指标体系、国外评估经验等多个方面开展讲解和交流,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这么多专家从全国各地汇聚在一起来学习、探讨教学评估工作,机会十分难得,希望大家要珍惜这次机会,要多学习、多研讨、多交流,要有所收获。希望通过本次研修班,大家能够进一步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把握发展趋势,了解国家评估工作的政策、目的和重要意义,切实掌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方法,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为我国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服务。

  我想借这个机会,主要讲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绩与经验

  第一,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总体形势非常好。我想先以一些数字和事实来做一个说明。

  2004年,各级各类高等学校3423所(其中,普通本科高等学校684所,高职高专院校1047所,成人高校505所,民办高教机构1187所),各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420万,是1998年招生108万的4倍,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了2000万(全日制在校生1300多万人),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已经超过19%,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民群众得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招生就业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初步确立了适应国家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体现高等教育自身规律要求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也不断提升,通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课程教学、建设优质资源、推行教学工作评估,基本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等学校的育人水平和学术质量在不断提高,对社会的人才贡献、知识贡献和科技贡献日益突出,造就了千百万计合格的专门人才,涌现出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比如,近年来,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与我国签订了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互认协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以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师生比很低,平均为110,办学效益很低。所以,当时的国务院总理要求我们要提高办学的效益,他提出了一个比例,就是师生要达到114。根据2003年的统计,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120的比例。在这样的师生比下,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保证?当前优质师资力量非常紧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及时采取了措施。大家应该记得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4号文件,这个文件进一步强调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突出了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的主要思想。在扩招之初,就及时抓住了教学质量这个重要问题,使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基本得到了保障。

  当然,我们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不同的学校表现不一样。有些专家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观。怎么来看这个问题,1998年(扩招前)高等学校的在校生718万,而现在是2000万,是扩招前的3倍,我们今天2000万中的718万的质量与那个时期的718万比,质量只有提高而不是降低。就拿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比,一定是现在的大学生水平高。当然,在这2000万学生中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我们要非常理性地分析问题。我曾经提到过,杨振宁等国际知名教授对我们的本科教育评价还是很高的,甚至认为不比国外的水平差,我们的学生在国外的表现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地看待这些问题。

  第二,这些年来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突出了战略重点。从教育部门的整体看,有三个战略重点:一是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二是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或者叫“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很多学校都积极参与进来。大家可能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有些学校得到了“211工程”的支持,有些学校得到了“985工程”的支持,有些学校可能只得到重点学科的支持,有的学校可能连重点学科都没有。这样,学校拿到的资源多少不一。在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假如要使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国际上还有一定的竞争力,能够真正地培养出一批拔尖的创新人才,把教育资源完全平均分配,显然是不合适的。其他发达国家也是这样考虑的。我们采取这样的方式,使得这些年来“211工程”的建设和“985工程”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些学校在原来的基础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使我国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里占有了一席之地。三是职业技术教育。温家宝总理提出这是我们国家教育的三大支柱。

  至于均衡分配的问题,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如德国,德国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是很均衡的。但最近德国政府感到非常着急,原因是德国的大学在世界排名中很少能排到前50名。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德国很少有大学样样都好,它有可能在某一个领域很好,而综合实力不行。最近德国教科部出台了一个政策,要评出10所左右的最拔尖的学校,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学校。其做法是,先评出40个左右的重点学科,然后再评出30个左右杰出的中心,然后把这两个项目最集中的10所学校作为重点支持的对象。他们有一个专门负责评估的机构,叫校长联席会议。这个机构的干事长通过电话跟我联系,想了解我们是怎么做的,认为我们的经验值得学习。另外一个是台湾,他们现在很明显地把资金集中投给了台湾大学。韩国的教育部长最近与我们的周济部长见面时谈到,要集中精力去办这件事情。汉城大学是很有名的,但是在世界上也排不上号。而澳大利亚做得最早,20年以前就把他们的预科和文理工科放在一起。这次在太晤士报的排名中,前20位的世界大学澳大利亚有好几所。世界排名是一个趋势,这些发达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几次分配把资源分配得很均匀,但是他们也在集中资源支持重点学校。我们现在是穷国办大高等教育,选出一些好的学校来,作为重点支持,对我们来说真的很有必要,借这个机会我讲一讲教育部为什么要这样做。当然我们对绝大多数学校会给予密切关注,会通过地方政府共同对这些学校提出指导性意见。最主要的是怎样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就像美国的州立大学一样,围绕地方的经济建设发挥作用,同样能获得很多的经费,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三,高等学校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力量,这是指在科研这一块。近年来,高等学校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的研发、成果转换以及产业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重要的成果。我们的科研经费与发达国家比要差很多,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大学通过努力使科研经费每年增长25%左右。高校获得的奖项,在全国所占的份额还是很高的。我这里有一组数据,是2002年的统计数据,当时高校占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是77%,而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高校占了50%,国家的技术发明奖高校2002年占了78%。最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两项一等奖都被高校拿到了,一是中南大学,一是西北工业大学。国家科技进步奖2002年高校获得的奖项,占总数的49%。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高等学校在整个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高校科技园区最近发展也很快,他们申报的专利也在大大增加。这些,是我们近年来取得的一些很重要的成绩和经验。

  下面,我讲一讲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有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前几年克服了巨大的困难,扩大了规模,但是从我们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我们现在有2000万在校大学生,绝对是高等教育大国,但是我们当然不是高等教育强国。经过大规模扩招之后,我们一直想稳定一段时间,不要再扩大了,但是现在的情况还不能这样办,有许多客观的原因。包括生育高峰,生育的最高点估计在20072008年之间,所以,今后几年还要适当扩大规模。再就是普通高中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各地在不断地建普通高中,高中生一毕业就要进入大学学习,因此我们的压力很大,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最近我们想把普通高中与职业技术高中的比例调整得合理一点,现在的比例是64,原来是46,发达国家就是这个比例。还有一个原因是,社会上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心理预期很高,尤其是独生子女,世界上别的国家可能没有我们这样的情况,这些都是对我们的挑战。当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是有作用的。十六大提出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很大步骤,我们要积极努力地去做。

  其次,高等教育的办学资源相对来讲非常紧张。虽然这些年来高等学校在硬件建设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教育的投入在整体上来讲还是不够的。在此,我们要强调的是,教育的投入应该达到GDP4%。然而现在只有3.2%多一点,因此我们要呼吁,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4%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投入的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教育投入的大问题。

  高等教育占中央财政对教育总投入的比例为23%,基础教育所占比例现在已经超过了60%。据说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差不多也是这个比例。当前,社会上有一个错觉,说国家把大部分的钱都投给了高等教育。其实不是这样,大学建校园和新校区用的都是贷款,银行的贷款是要还的。因此说,高等教育投入还非常紧缺。

  第三,就是刚才我提到的生师比的问题,尤其是高质量师资紧缺的问题。我们的统计数据表明,师资在结构上还有不少问题。一些比较老的专业教师富余,而有些专业学生多教师少。比如哲学专业,生师比是0.3:1,而法学专业却是21.1:1

  第四,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扩招以后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必然的,大家要面对这个事实。照理说不能完全由高校去负这个责任,劳动保障部门应负起这个责任。而有些学生毕业以后不去就业,漂在社会上,但是不管怎么样,就业确实是一个大的压力,而且社会上认为高校应该负这个责任。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压力更大,说是职业教育,结果学生毕业后又不能够就业,这就成了大问题,而且就业率还很低。20049月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为61%,比2003年的55%提高了5个百分点,但仍然不高。

  第五,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虽然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保证了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大规模的扩大招生,必然带来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有些学校是在办学的定位上不够明确,盲目地追求上档次、上规格,导致人才培养在规格和模式上的趋同,再加上学生的考硕热、考博热,所以学生中应试学习倾向比较普遍。正因为要应试,使得学生不重视能力培养。如一个工科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许多学生不高兴去做这件事,这样就出现了眼高手低的情况。他们根本不到现场、不到工程的第一线,不做实习项目,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提出要完成一项宗旨和三项任务。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完成三项任务,首先我们要继续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三是要坚持按教育规律来办教育。特别坚持要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的发展,我们要强调教育的公益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强调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四中全会又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特别强调了公共财政对公共事业的投入问题,应该说我们的教育事业遇到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我们一直反对教育产业化,教育绝对不是一个产业,它是一项公益事业。

  另外我们要坚持八字方针,即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就是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结合我们的评估工作,我们要特别强调提高质量,而且要强调从严治校、强化管理。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包括评估都是从严治校、强化管理的具体措施。第一要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的布局和结构,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控制大学发展规模,本专科生的增长率控制在7%8%2005年把硕士生博士生的增长也做了一定调整,硕士为15%左右,博士生的增长比例为2%。第二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一是要抓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建设,就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二是要强化教学评估,这是我们今天的主题。第三我们要继续推动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一是英语教学改革,包括四、六级考试的改革;二是医科教学体制的改革,医科可能会作为一个单独的专业拿出来评估;三是加大力度实施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计划;四是实施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工程;五是实施实施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计划和科技创新工程;六是进一步推进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包括民办教育在内的体制创新,还有就是我们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七是实施毕业生就业创新工程,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要紧抓不放,对学校的评估要跟就业关联起来;八是实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创新工程;九是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十是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切实把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放到重要位置

  2004年底,教育部组织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参与的人很多,电视电话会议结合现场会议,参与的人数达到了5000人次。这次会议紧紧围绕本科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提出了在更加重视规模发展的基础上,向更加重视教育教学质量转移的战略。这次会议号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把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这是一个非常及时,非常正确的选择。周济同志在这个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希望大家找到周济同志的讲话认真学习。会后,我们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而且是以2005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以表现教育部对抓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始终树立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线的观念,以质量求生存、走质量立校、质量兴校、质量强校之路。

  本科的教学质量历来受到高等学校的重视,所有的大学都是把本科教育放在第一位。美国也是这样,如耶鲁大学把本科教育看得非常重。当然在大众化的模式下,我们也要转变在精英教育阶段形成的单一的学术型质量观,要树立全面的、多样化的、动态的质量观。不同的高等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发展目标、层次、类型、专业、服务面向等方面合理定位、分类发展。我们反对不顾实际条件,不看社会的实际需要盲目的攀比、趋同,搞大而全、小而全。当然不是要把高校限制死,有些发展是可以的,尤其是民办教育,其发展将更加灵活。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都可以在它自己的层次类型上办出一流的水平和质量来,只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只要有市场,就应该有它的地位和价值,就应该有它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重视教学质量,就必须把教学工作始终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学校的党政一把手要担负起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要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工作,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教学和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以教学为主,全面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其他工作要围绕教学工作来开展。学校各职能部门要树立主动为教学服务的意识,为教学、为教师办好事、办实事、排忧解难,形成重视教学,重视教师,重视质量的良好的环境和气氛。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必须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财力投入教学工作。除了领导要集中时间和主要精力在教学工作上以外,还要保证老师和学生要把时间和主要精力放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优秀的教师、学者、教授,每年都要给本科生上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应该讲,教授的资格应与他是不是上课挂钩。与此同时,我们要优先保证教学经费的投入。我们在评估指标体系中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合格的学校,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不能低于20%,优秀的要高于25%。今年的1号文件又提高了标准,合格的不能低于25%,优秀的要高于30%,达不到这样的标准,就不能被评为合格或优秀。

  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强化教育教学的管理,健全教学制度建设,要建章立制,从严治校,强化管理,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认真地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各高校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学风建设对一个学校非常重要,也是强化管理,从严治校的重要部分。校风、教风、学风共同对人才培养形成重要影响,也形成学校的校园文化,这种学术风气对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各个学校都要挖掘自己的优良传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校园文化这一点也是评估体系中的重要指标。

  另外,人才培养的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也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各个学校都应该创新教学的工作思路,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方法等方面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重点学校都非常重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综合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以及办学历史长有学术基础的大学,其办学方式可能更加重在打好基础,提高学术和学科水平,提出要进行通识教育,这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一般本科院校应当着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下工夫,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新建的本科院校则应该集中力量抓教学规范建设,尽快形成自己的办学方向,做好定位。不管什么样的学校,都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学资源,特别是要让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在评估的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减轻被评学校的负担。同时,我们也特别关注怎样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问题。不光是理工科,人文社会科学也同样有这样一个问题。

三、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估工作

  评估是促进教学工作,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实现质量监控的重要保障。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正在发生转变,最近一段时间要大力加强评估工作,要用这样的方式来保证我们的教育质量。在规模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质量,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教学水平评估工作。高校的评估到现在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经过了合格评估、随机评估、优秀评估发展到现在的水平评估,经过了几次调整,教育部做了很大的努力,前后一共评了350多所学校。在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里明确提出,要建立5年一轮的评估制度。这是一种周期性评估,对不同的学校要区别对待,比如说对新办的学校,周期不能这么长,要有所调整,而且是以自评为主,但是要增加评估的次数,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我们最近又公布了54所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结论,有30所学校得了优秀,优秀率很高。我们分析了一下,现在各省市拿出来参评的都是他们最好的学校。按照这样的速度,到2007年基本上能评完第一轮。

  教育部在评估的问题上决心很大,周济部长一再强调,由国家来承担评估的费用,这样会更加公平一点。现在正准备对研究生教育的评估也由国家出钱,这说明了我们的决心。将来,评估要慢慢转变为由中间机构来做。目前我们要对评估指标体系做一些调整,从长远来看,还要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新的构建,使它更加合理,同时我们还打算推出专业评估。另外,我们要努力健全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每个学校都应该有这样的体系。

  我们每一位专家都将参加评估,在评估工作中怎么才能把好质量关,提高评估工作的质量?以前的专家做得很好,我们希望今后各位专家,也要抱着对国家和对被评学校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评估工作。在这里我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1.进一步强调科学发展观在评估工作中的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提出的,在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周济部长从教育的角度在一些报告当中作了非常系统的阐述。总体上来说,教育的科学发展也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既要考虑到当前,又要考虑到长远;既要考虑经济建设的要求,也要考虑到社会进步的要求;既要考虑到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战线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八字方针,具体说就是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求高等学校要增强质量意识、特色意识,能够找准各自的位置,科学定位,努力办出特色。我国目前有17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这样一个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客观上要求学校必须走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道路。我们应当鼓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办出最好的教育,在教育思想理念、办学条件、管理服务以及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方面,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能够被社会广泛认同。

  现在高校办学中有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东西,或者说有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与行为。比如,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趋同的问题,专升本热的问题,学校改名的问题,从中专升到高职,中等职业教育变成了高等职业教育,高职又升为本科,本科又希望有硕士授予权,有了硕士授予权又想要博士授予权。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有劳动人事制度和传统思想观念的问题,不能说完全是教育内部的事情,但是这个情况和我们教育体系有一定关系。靠什么扭转和怎么能够扭转这种局面?我想,就是要发挥评估这根指挥棒的作用。这也就要求我们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案本身应该科学,有助于分类指导,而不是往一个方向和一个模式上走。要通过评估,既科学地评价、说明和反映不同高校的实际办学水平,又能够使不同高校科学定位,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调整发展方向,形成自身的特色。所以,要以科学的质量观和发展观作为指导来制定各级、各类的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各级各类高校,多创办自己的特色。对此,高教司和评估中心应该组织力量,集中一批专家,专门深入研究评估指标科学化这个问题,提出一个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案,做一些前期的研究。当然,这是后面的事,今年70多所高校的评估工作,仍然要按照预定计划进行。

  2.努力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是宏观层次上,从教育主管部门来讲,周期性的国家的质量评估,将会成为高等学校必须做的一件事。在现在的评估体系里,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家级的专业性教学评估专业机构,是一个行政性很强的事业单位,行使评估的行政职能,不是一般的事业部门。评估中心的成立,使得评估就有了组织上和体制上的保障。评估中心成立半年多来,做了不少重要工作,如独立学院检查、被评高校研讨班等,开局良好,进入角色很快,战斗力很强,影响很大,展示了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对评估中心及其工作,教育部很满意。同时,要建立一个定期采集和公布本科教学状态数据的制度,加强社会对高等学校办学的监督,当然这个会有一点压力,这是宏观的。微观上,就是学校自己内部要有一个保障体系,好多学校做的很好,从上到下,从两个一把手开始,一直到教务部门,到各个系,搞了一个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这个实际上是最关键的。有了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能力,这个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成熟,有没有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据了解,教育部建立评估中心之前,已有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评估中心或评估院,几十所高校建立了质量监控处或评估处。教育部成立评估中心后,有不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正在酝酿建立评估中心和评估处的问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高校建不建立评估机构是各自的自主权,但我们认为,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如果有专门的教育质量监控机构,形成完善的国家、省、学校三级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那将会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对提高教育质量产生重大的作用。

  3.把好质量观,提高评估工作的质量。有些专家做现场考察工作,非常认真,进校以后就住在学校招待所,在学生食堂就餐,到一线听课、座谈,到学生当中了解情况,同被评学校坦诚的交换意见。抱着非常规范、严格的态度来对待学校的评估,从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出发,抱着对国家和被评学校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做好这一次评估工作。帮教育部和被评学校把好关,保证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

  评估工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教育部现在要转变政府职能,将来要不断放掉一些审批的手续,但要加强评估,这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各个专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生、教师和学校都受益无穷。

四、关于本次研修班的几点要求

  要做好评估工作,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为此,我们要建立一支高效、精干、廉洁的评估专家队伍。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已经制定方案,建设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库,加强培训,提高专家工作水平和效率。评估中心3月份下发了通知,准备分期、分批建成一个1000-2000人的评估专家库,统一规范化管理。今后所有评估专家,原则上必须经过教育部的系统培训才能参加评估工作。我们本次研修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同时也为下半年的77所学校评估做好组织上的准备。

  针对本次研修班,我还想提两点简单的要求。

  第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通过评估根本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是被高等教育实践证明了的一条规律性的措施,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和质量建设的共同经验。发达国家抓评估工作已经有多年的实践,总体看是很有成效的。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始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估工作试点。到2004年底,共对全国350所本科高校进行了教学工作评估。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开展了高校学科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试点。实践证明,我们抓评估工作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这一点,我从前在任大学校长时深有体会。评估工作贯彻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充分发挥了评估指标体系在促进学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规范高校办学行为、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创新办学思路等方面的指挥棒作用。

  但是,在我们国家,教学评估还是个新事物,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现在社会上还有很多关于评估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不利于我们评估工作的开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而我们专家是评估工作的中坚力量,能够对评估工作具有正确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工作的效果和成绩。所以,希望通过本次研修班的举办,能够帮助大家切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精力投入到评估工作中去。

  第二、要多学习、多研讨、多交流,要有所收获。

  本次研修班,请来了一些资深评估专家讲授教育评估基本理论、实践与思考,当前高等院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评估专家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解读、评估工作与教学工作、高等院校评估机制与制度、国外教育评估基本经验等内容,还安排了多次学习交流和座谈,机会十分难得,希望大家能够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多学习、多研讨、多交流,通过本次研修班,能够深入了解评估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意义,切实掌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方法,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第三、结合工作实际,学以致用

  在座的专家,都是从全国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经过推荐选拔的学者或教育管理者,在自己本职的岗位上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次研讨班除了安排的上述内容之外,还有很多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高等教育方针政策,高等教育教学理论等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在原来岗位上的工作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希望大家通过本次研修不但能够胜任我们的评估工作,更能够对自己回到本职岗位上的工作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和效率,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要廉洁自律、秉公办事

  具体到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也有一个从严评估问题。要客观掌握评估尺度,不放松要求,不降低标准,要通过评估评出真实性、准确性、公正性和权威性。要发挥评估指标体系对高等学校办学指挥棒作用,要特别重视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标准建设问题,对学校的办学给予正确的导向,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分类发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真正把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作为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是代表教育部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希望我们的专家要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弄虚作假,坚决杜绝利用评估专家身份和评估职权谋取私利。对于破坏评估组织纪律的人,一经发现,立即取消评估专家资格,从严处理。

  同志们,高等教育评估工作非常重要。教育部将全力推进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为了做好今年的评估工作,我部今年印发了7号文,对评估做了一些新的规定,目的在于不断改进我们的评估工作,使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也减轻了被评学校的一些工作负担。文件的具体内容及要求,会上专家还要讲解。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都要高度重视评估和提高质量工作。我坚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出色地完成各项评估任务,建立起完整的质量监控体系,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让人民满意!让我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而努力奋斗!

  祝大家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文章来源: 教育部评估中心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