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以人为本,构建以创新和发展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
时间:2012.07.29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自觉把建设具有人大特色的校园文化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按照“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大师、大楼、大气”的办学思路,着力改善学校文化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浓厚学校文化氛围,培育出别具一格的大学精神,凸显出特色鲜明的“人大文化”, 很好地发挥了校园文化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一、思想重视,措施得力,积极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发后,中国人民大学明确提出将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努力营造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服务于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大局。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的精神核心,是当代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它对于大学生的性情陶冶、品德铸造、情操培养、素质提升、灵魂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认为,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以创新和发展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还可以为学生群体构建一个奋发向上的文化环境,推进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建设。
基于以上认识,中国人民大学积极采取措施,先后出台了《中国人民大学标语宣传品设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周密部署,加强校园景观的整体规划、布局和建设,加强校内媒体建设,进一步规范校内各种标语宣传品的设置,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思想、组织保障。

二、围绕建设先进、和谐、特色校园文化的总体目标,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整体推进,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是搞好校园的“硬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绿化、美化、人文化、数字化校园。前些年,人民大学的校园环境是全国重点高校中最差之一,师生情绪很受影响。有人概括,当时的人大校园有三多三少。三多是破房多,摊点多,灰色多;三少是新楼少,绿地少,人文氛围少。有的学生戏称:人大从东门进,失望;从西门进,绝望。正是认识到“大楼”建设得重要性和人民大学改善办学环境的紧迫性,从2000年开始,学校领导把校园规划和建设放到与学科规划和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当作两项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建设力度,揭开了人民大学历史上基本建设最为密集、进展最快、校园环境变化最大的时期。学校请来了同济大学的建筑设计教授,重新对校园进行了规划;请来了国内著名园林专家,对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将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与置换校园结合起来, 收回、腾退房屋近11万平方米,新增可用于办学的土地240余亩。世纪馆、游泳馆、多媒体教学楼、运动场等一大批工程相继竣工。以明德楼群和文化大厦建成投入使用为标志,人民大学办学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每个学院都拥有了相对独立的办学空间,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师生的学习、工作环境有了根本的改善。师生们从学校面貌的变化中看到了新希望,新气象,增强了凝聚力、向心力,学校文化建设有了良好的物质载体。同学给校领导写信,为学校面貌的迅速变化感到由衷高兴,爱校荣校的自豪感大大增强。一些校友说,回到母校,感到校园变美了,“人文关怀”多了,文化品位高了,校园让人留恋的地方多了。

在校园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拓展校园文化空间,增建校园文化设施,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景观的整体规划、布局和建设,陆续兴建了诸子百家园、宜园、凝园、品园、百家廊,改建了求是园,树立了孔子塑像,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校内各种标语宣传品的设置;在校内增设多处紧急报警求助系统和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这些管理措施的实施,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良好、安全的校园文化环境。当“吴玉章校长与学生在一起”、“成仿吾校长”等雕塑映入眼帘,当“孔子”的铜像驾临人大校园的时候,人们赞叹不已——今天的人大校园,是一个渗透着人文气息、彰显着时代精神的绿色空间。

二是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软性”校园文化资源。

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形成了开展学生活动的良好的组织机构,通过校党委——分党委——党支部,校团委——分团委——团总支,主管校领导——学生工作相关部处——各院系三条途径推进各种活动的开展,确保了活动的高质量、高水平,深受学生欢迎。

在党团组织的指导下,人民大学开展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学生艺术节、五四文化节、服饰文化节、新闻传播文化节、澳大利亚文化节、“燕渡寒潭”话剧专场等一系列耀眼夺目的传统品牌节目都为学生彰显个性、锻炼才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首都乃至全国高校产生了广泛影响。人民大学有被誉为“业余团体,专业水准”的全国一流的学生艺术团,有全国高校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的学生报社——青年人大报社,还有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前列的近百个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利用这些有效载体,人民大学的校园文化开展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效果良好。
在人民大学校园里,可以随时享受学生艺术团和徐悲鸿艺术学院学生举办的各类精彩纷呈的艺术活动;宣传橱窗、人大校报、网络新闻、有线电视、广播台以及各种院系报刊,全方位地反映着人大学子的出众才华与翩翩风采;每天有讲座、论坛,每周有演出、展览等,人民大学在搭建中外学术交流与文化交往的重要平台的同时,也体现出海纳百川、中西贯通的“人大文化”。

创新活动形式是开展好各种文化活动的重要保障。学校团学部门注意创新活动形式,以增加活动的吸引力,增强活动的实际效果。例如,2004年10月20日,学校团委和各分团委联合开展了“主题团日”活动,这次活动包括团校学习会和“主题团日教育图片展”两部分,相关院系的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参加了这次活动。团校学习会采取了辩论赛的形式,两个学习小组就“大学推出宾馆式服务是否合适”为主题展开辩论。双方队员结合实际阐述观点,提出了许多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和问题。辩论赛这种生动有效的形式摆脱了传统的教条式的、简单枯燥的学习方式,它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融入辩论过程中、语言中。 图片展上主要展出了校园内公民道德教育等活动照片以及校园内关于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宣传活动照片,在学生当中引起很大反响。

三是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提供高尚文化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认为,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为大学生提供高尚的文化生活、高雅的文化氛围和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使大学生浸润于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大学文化之中,健康成长,奋发成才。

为了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学校非常注意发挥人大校报、新闻网、广播台、宣传橱窗等校内新闻宣传媒体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校报》、人大新闻网、校广播台是学校党委宣传部主管的主要校内媒体,《青年人大》是学校团委主管的主要媒体。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这些校级媒体本着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校园生活的原则,通过增加栏目、改变版式、开辟专栏、丰富内容等方式,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学校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不断提高思想教育与舆论引导水平。

为了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人民大学对学生自办的各类媒体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人民大学共有院系和学生社团主办的各类媒体20余种。学校本着加强领导、严格把关的要求,确保学生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正确政治方向,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大师生员工在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中的精神风貌和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媒体的健康发展,学生自办报刊如《人大法学》、《新闻周报》、《采薇》、《中文新世纪》、《研究生时代》和自办网络如紫藤网、研究生在线等一批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健康向上的学生媒体脱颖而出,深受我校广大学生的喜爱,很好地发挥了学生媒体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三、突出重点,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具有人大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人民大学注重结合自己的历史和传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努力构建具有人大特色的、以创新和发展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一是凸显人大精神的内涵:人民、人本、人文。结合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良好的内在外在标志、形象,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一所大学要有明确的外在标志,体现她的办学宗旨、观念、特点,反映她的风采、风骨和风貌,便于人们了解和记忆。这不仅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学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是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试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S)的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是大学的文化理念和形象的载体,为了开发这一系统,学校专门设立了“形象建设委员会”,负责指导全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规划、实施、推广、审核和验收工作。人大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开展工作以来成绩显著,由专业人员设计的人大新校徽,就是人民大学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研制开发的重要成果。

人大精神是人大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作为人大精神的集中体现,人大新校徽正式启用于2003年10月,2004年11月22日被评为“公众最喜欢的大学校徽”。 校徽是人民大学“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核心精神的集中展示。校徽主体图案由3个并列的篆书“人”字组成,分别寓意“人民、人本、人文”,即“人民的大学”、“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以人文社科为主的特色”。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评价该校徽:“让人大形象更简明,更突出,人们一下子就可以了解人大。”

为了让人大精神深入人心,学校开展了多种活动。“我的人大”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宣传人大精神、提升校园文化为宗旨,活动涉及校史校情教育、就业指导、文艺演出、宿舍美化等。其中的“校史校情知识竞赛”备受学生关注,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们对学校的光辉历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人大实事求是的校风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对学校的感情也更加深厚。

二是突出人大校园文化的理论底蕴:形式新颖、砥砺思想。人民大学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镇,重视理论研究是人大优势,也是人大传统。人大校园文化是有理论底蕴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担纲意识”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文化。为了实现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民大学十分重视师生的理论学习,及时让大家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把握时代要求和人民的愿望,理论学习在人大已蔚然成风。

“广泛参与,讲求实效,注重内涵,追求创新。”法学院博士生、人民大学春晖社的创始人白硕这样评价他参与理论学习的感受。春晖社成立于2001年,是一些青年学生自发组织的理论学习社团。他们经常集体学习、举办学术沙龙、到基层宣讲,已经成为首都高校中颇有名气的理论学习社团。

由研究生会发起组织的“博士生学术论坛”,经常就当前热点理论问题进行学习研讨,不光博士生积极参加,就连青年教师、硕士生、本科生也都极为关注。许多师生反映:“参加博士生论坛能够感受演讲者思想的火花,有很多收获。”

面对低年级本科生,人民大学积极发挥党团组织的带动作用,创新学习形式,推进和深化学习活动,及时让党的理论路线入心、入脑,增强了他们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三是注重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对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追求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以知识回报社会,是人大文化人大精神的集中体现。全校有青年志愿者协会、春晖社、绿橄榄爱心社、学生艺术团文化下乡服务队等18个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社区挂职”“文化助残”“义务讲解”“小红帽向导”等30多支志愿服务队,“海淀街道”“双榆树街道”“特教学校”“六盘水”“三峡库区”等京内外17个青年志愿者工作站,正式注册的青年志愿者有2000多人,平均每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万多小时,受助人数超过8万人。“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是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最响亮的行动口号。人大青协已有近10年的成长历程,10年来,多层次、全方位、深入持久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众多国际机构和国内团体开展过一系列特色活动,光是获得国家及市级集体奖项就有30多个。

深入基层进行社会实践也为人大学生所重视。“三农问题”研究会、陶行知研究会、研究生支教团,经常奔赴边区、农村,对农村问题及乡村教育进行调研和开展服务。 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人大学子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担纲意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中国人民大学薪火相传、不断推陈出新的校园文化,砥砺出学子们独特的文化品位、非凡的才能、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