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坚持德育为本,育人为先,打造“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
时间:2012.07.29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形成了以“树国民表率、育社会栋梁”为目标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实施“鲲鹏计划” ,打造“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

--以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龙头。一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主阵地,完善了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认可。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至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五个学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平均为91分,同期全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平均为91.2分。二是以青年战略发展计划为载体,着力打造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主线的育人品牌项目。宋鱼水、李开复、阮次山等时代先锋、商界精英、社会名流登临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发展战略大讲堂发表演讲。三是以学生社团为抓手,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近90%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过社团活动。

--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一是实施通识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以本科教学为例,本科4年的总学分为170学分左右,其中“两课”教学为12-14学分,自然科学、人文素质和艺术教育等素质课程为8学分,专业实习和社会调查4学分,国防教育2学分,劳动2学分。二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建立素质拓展分级负责工作体系,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系统”。三是打造高水平的学生艺术团和体育运动队。李岚清同志称赞我校学生艺术团为“业余团体、专业水平”。学生体育代表队如男篮、女篮、男排多次在北京和全国高校比赛中荣获冠军。四是丰富校园文体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有各类组织和社团举办的各类讲座平均每天2场,文艺演出、体育赛事、专题展出平均每周3场,大型的精品演出至少每月2场。

--以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帮扶引导为支撑。一是构建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危机干预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逐步形成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网络和工作体系。二是构筑全方位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确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实现了“奖优促学”和“帮困助学”的工作目标。以2006年为例,我校通过多种渠道共筹措了3600万元用于学生资助工作,资助学生超过3万人次。

--以学术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为两翼。一是开展课外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北京市“挑战杯”比赛中,我校已经连续位于文科首位。在全国“挑战杯”比赛中,我校是唯一仅凭人文社会科学连年捧杯的高校,全国排名从最初的十几名提高到现在的第8名。二是学生社会实践以暑期外出实践为主,形成稳定的规模和成熟的机制。2005年2月2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将“人大模式”的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事例作了重点报道,学校连续九年荣获“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三是完善全面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主动积极地去基层、去西部、去祖国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