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人民大学之歌》创作漫谈
时间:2007.10.24

2007年9月,在中国人民大学7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应学校邀请,由纪宝成校长作词,我作曲,我们共同创作了《中国人民大学之歌》。歌曲刚在2007级新生开学典礼上试唱,立刻引起轰动,并快速流传起来。在我创作的歌曲中,《走进新时代》、《天路》、《西部放歌》等较为人们熟悉,但是,专门为一个单位、一个行业写歌,有一定难度,我认为,这首《中国人民大学之歌》是最让我满意的作品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震撼了我

我是怀着对人民大学的极大仰慕之情来创作这首歌曲的。印象中,人民大学是一所著名大学,具有光荣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我们那一代人,都以在人大读书为骄傲!但是,真正开始深入认识人民大学,还是最近的事。为创作这首曲子,我收集了很多相关的历史资料,并来到校园和纪宝成校长、马俊杰副书记深入交谈,参观了校史馆,从而对人民大学形成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基本认识: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大学,具有优良的历史传统,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培养出了大量高层次的社会精英,是国家栋梁人才的摇篮,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人民大学堪称是国家的脊梁!这样一所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所有这些,深深的震撼了我!而这首曲子的创作,也是通过旋律的形式,抓取并展现人民大学的这些震撼人心的精神内核。

革命的抒情 奋进的号角

革命的抒情,奋进的号角——这是我对曲子整体风格的一个概括。我也给其他大学、部队等很多单位写过歌曲,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厚重型,以厚实的学术风气和文化底蕴为特点,在音乐上的体现就是比较厚实、凝重;二是时尚型,这种风格适合新兴的单位,充满朝气,在音乐风格上,就要活泼、阳光。但是,这两种风格都不足以表现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是革命的历史,同时又在新世纪取得快速发展,展现出蓬勃的活力和朝气,因此,中国人民大学之歌,不能仅仅流于时尚而缺乏内涵,也不能是那种学究气太重,甚至于有些暮气的风格。这首歌,应当是号角一般的,既厚实、凝重,又清澈、嘹亮,具有激昂、豪迈的穿透力,这个特点是由人民大学的性质和历史决定的。我把这种风格概括为“革命的抒情,奋进的号角”,是朴实、向上、热情、单纯、豪迈、雄壮的完美融合,这与人民大学踏实的校风、学风相符合。

这首歌的魂,来自她70年的历史深处

来自历史深处的精神传统,是这首歌的灵魂。从陕北公学、到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从历史沿革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缩影,在她身后,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卷。因此,在这首歌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传统的感觉,这种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术传统,表现为她的深刻、厚重和大气;另一个是革命传统,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纲,不怕牺牲的时代责任感。为了把握好这个精神传统,我在创作过程中深入学习了人民大学历史上的每一首校歌,这些歌曲,都出自老一辈的著名词曲作家,是我学习和创作的榜样,这些歌曲既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又保持着一脉相承的精神气质,其中历久弥新的人大精神,是《中国人民大学之歌》不能丢的历史魂魄。如果说,《中国人民大学之歌》是一株声音的花,那它的种子在1937年就已经播下。

“壮哉人大”最为绝妙

纪校长在歌词中写道,“壮哉人大”,我认为这四个字高度把握了人民大学的本质特色,是整首歌曲最为精彩的部分。因为“壮”这个字,是人大才有的特质,别的学校可以说美、可以说秀、可以说其他的很多方面的优点,但是,敢说、又能说“壮”的,我认为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因此,我把曲子的高潮部分放在这里,从演唱效果来看,这一句也最能代表整首歌的音乐形象。“壮哉人大”,这四个字既简洁、朗朗上口、便于传唱,又饱含激情、充满力量,能够瞬间激发出师生的自豪感,形成人大人的精神凝聚力和战斗力。如果说一首诗有“诗眼”,那么一首好的歌,也应当有自己的 “歌眼”,“壮哉人大”这一句,就是《中国人民大学之歌》的歌眼。我相信,十几年、几十年之后,人民大学的同学们再相聚时,一定张开口就能唱出这一句。

(作者为总政歌舞团副团长,国家一级作曲家)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