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忘不了的人大情怀
时间:2012.07.29

有学美术的朋友讲过,若要做几所高等学校的肖像,北大宜绘成工笔国画,极尽繁枝末节,显一种恢宏;清华要做成布面油画,大块橙红淡紫,要一种精巧;给人大作画,需一木刻大师,用大面木板,一刀一划刻下去,印成版画,黑白分明,棱角毕至,留一种思索。

人民大学的校园较小,相比邻近的商业大厦,校园里的高楼显得有点朴素;相对热闹的中关村园区而言,人大变得冷峻而深沉。单是考究建筑的工细精美,梳理自然的天然乖巧,人大算不上好的去处。但是,假若你真真实实地通过黑色高考,昂首迈进校园;或者以一位漫步者的身份游走各处,小小的天地就大了起来。

人大校园之美,在石的厚重、树的挺拔、园的雅致。

倘若把人大比作一本翻开的大书,石头便是书中的章节,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全靠石头的点缀提挈。你看,一进人大的东门,就有一块大石迎面而来,上书人大校训“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古朴稚拙。

有校志载,当年治校的领导为了使人大精神薪火相传,特地从太湖运来一块大石刻写校训,并把石头直接放在地上,要求人大的学子始终以大地为基石,实事求是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一校训让人大的学子永远铭记在心。我初入人大的时候,是刚刚领略了京城的繁华与喧嚣,肩扛行李,急匆匆迈进校园,突然见到悍然屹立的大石,一下子就好像回到了深夜灯下读书的宁静,觉得校园与城市空空荡荡,满地都洒满了巨大的问号。

除此而外,在人大,还有三四处以石头摆成的风景,或立或卧,或大或小,每一块石头都与周围的山水遥相呼应,凸现了设计师的就地取巧,也丰富了人大的朴实宁静,吸收了尘世的浮躁。

校园的树木品种繁杂,有高大挺拔的白杨,往往挺直了腰身奋力向上,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也有核桃树三五成群,植在一块草地,形成人大一景——“核桃林”,晨起漫步,树木的枝叶随风轻扬,沙沙作响,与读书的朗朗声形成二重奏,和声悦色。秋风乍起,漫天的树叶随风散落,人大校园变成一片金黄,迎接南来北往的学者与贵客,也送别每年洒泪的毕业生。待到冬天朔风搅雪、树叶落尽之时,人大的学子们又在空地上堆上积雪,携手劳作,雕成精美的狮身人面像,惟妙惟肖;堆一个圣诞老人,和蔼慈祥。这样原本萧瑟的树林又成了欢乐的家园,更见得亲近。
人大内部,按照地理位置分成不同的园,有静园、宜园、品园……名字都取得雅致,朗朗上口,走过一次便不会忘掉。山自然是不存在的,楼房四周林立,就做了山;从各个楼的窗口看,月似远处的华灯,隐约浮现。园的中心大都有一两处亭台,随遇而安,就算做大石,雨天雨帘遮窗,楼里的住户单看见雨线,望不清园中心的亭榭,只能等到天晴雨住,才能重新见得。院内常有艺术系的学生立画架写生,久而久之,园里的风景也成了画中的美景。写生的学生,也把自己的同伴画成园中的人物,居然也相得益彰。

山水辉映、园林景致是校园的特色。然而,最美、最具特色的人大美景是人大校园的人文三景:

一是北京高校最大最火爆的英语角。

地点是正对东门的中心花园,时间是在每周五晚上,人物是来自各行各业,京城各地。每逢英语角举行,便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语声激昂。如果是在夏天,英语角就是露天演讲会场,一直到接近午夜时分,才曲终人散;即便寒冬腊月,冰封雪飘的中心花园也能迎来几百人谈天说地,热闹非凡。

何以人大英语角如此炙手可热?一方面是人民大学本身具有的热度,这里有众多的留学生,字正腔圆,发音纯正;人大的教育理念,也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国际化的新型人才。另一方面,人民大学汇集了全国绝大部分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被誉为人文社会科学旗舰,注重交流合作,敞开胸怀迎接各地有识之士。此外,人大地处中关村核心园区,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二是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社团活动。

人大的社团并非以数量多而独步天下,但却个个出精品。人大艺术团曾到祖国大陆、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等众多院校演出交流,好评如潮;随学校代表团出访欧洲演出联谊,不辱使命。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同志在观看演出后的评价是“业余团体,专业水平”。

多个读书会分布在人大各个院系,举凡文学争鸣、哲学探讨、国际评论……聘请专业学者与青年学人,再加上年轻的人大学子,往往能出奇制胜,碰撞出新的创新火花。人大广播台主办的“歌影年华”,促成了多位从校园唱红的歌手和乐队,在学生中间影响巨大。

此外,人大的自游人户外运动协会曾作为国内高校第一个登山团体,登上海拔6330米的唐拉昂曲峰,创造了新的纪录。活跃在校园内外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把温暖传递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三是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界最高级的论坛——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

人大的校徽是由3个并列的篆书“人”字图形以及人民大学的中英文校名全称与建校时间组成。其中,3个“人”字分别寓意“人民、人文、人本”,即“人民的大学”、“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以人文为主的特色”。由于人大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影响与地位,有学者称其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旗舰”,以标明航向。

自第一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启动,她的表现便与众不同。国外著名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在人大的讲坛侃侃而谈,国内学界的同仁慕名而来,交流频繁。在这里,人大学子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探讨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未来;在这里,青年学者与学界泰斗数说学科发展的前景与困惑;在这里,许多思想者把探问的零星片断整合成兴国富民的战略构想,谁能预料,哪些思想的动力将成为撬动地球的杠杆?

以繁荣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校园品牌还有“黄达—蒙代尔经济学讲座”、“中国国际问题论坛”、“大法官讲座”、“大检察官讲座”等,都在各个学科享有盛誉,思想与文化并重,质朴典雅。

在人大生活的日子越长,人大的影子就越能黑白分明地刻在身上,浸染成一种独有的人文精神,发人深省。人大的大门始终敞开着,为那些有准备者,为了追寻遥远的思想,为了人文社会科学……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2005届国际关系学院毕业生)

原文链接:忘不了的人大情怀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