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大步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民大学
时间:2012.07.29

2002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身着院士礼服,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出席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第19任校长李·比林吉的就职典礼,并用英文发表了演讲。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受哥伦比亚大学邀请参加该校新任校长就职典礼的中国大学校长。

美国当地媒体以突出的篇幅报道了此事,有相关评论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大学不断走向世界并获得国际教育界认可的象征。”

诚如外电报道的那样,65年前,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历经陕北公学、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人民大学4个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这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拥有的人文社会学科在全国高校中是最齐全的,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所有文科学科门类。这样一所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校,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对于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日前,当我们来到临近65周年校庆的人民大学,处处感受到的是这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学校不断迈向世界的咚咚脚步声……

“兼收并蓄”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精华

“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是人大最鲜明的特点”———来自革命圣地延安的人民大学,既有长期接受革命传统熏陶的优良传统,更具有“兼收并蓄”的浓郁色彩。不排斥西方文化中积极的成分,历来重视从人类文明中吸取营养,这是人民大学办学的一大特色。

1957年,高鸿业从美国回来进入人民大学工作。在当时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富有远见的时任人民大学经济系系主任的宋涛就力主高鸿业把西方经济学介绍到中国来。高鸿业不负重托,率先翻译出版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3卷本《经济学》。人民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开设了《西方经济学介绍与批判》课程,第一个设立世界经济教研室,对我国研究、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20世纪90年代,人民大学继续组织翻译出版了国际第二代经济学专著———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进入新时期,《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哈佛精粹》等第三代经济学专著均由人民大学组织翻译出版,这些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起,成为全国性最主要的教材,为介绍西方先进的经济学理论、为促成中国经济早日与世界接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止是经济学领域,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都留下了人民大学率先探索的脚步。中国第一部西方主要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全集》中文译本,是人民大学的苗力田从古希腊文直接翻译过来的。第一个在我国高等院校开辟西方文艺理论史课堂的,是著名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人民大学的缪郎山。最早同欧盟建立中欧合作项目,为中国认识了解欧盟作出重大贡献的,仍然是人民大学。中国进入老年社会之初,老年问题尚不为人们重视,是人民大学的邬沧萍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社会老年学理论专著《社会老年学》,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

进入20世纪70年代,“3P”问题——— Poverty(贫困)、Population(人口)、Pollution(污染),开始成为世界三大难题,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当时在中国,人口学还是学术“禁区”,人民大学教授邬沧萍就毅然投身人口学研究,主编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人口统计学》、《世界人口》,并执笔向国务院提交了第一份《人口研究报告》。在1981年召开的国际人口学年会上,西方攻击中国控制人口是强迫命令;中国代表团内部竟有人认为,西方的攻击“无法反驳”。邬沧萍坚决反对这种软弱无能的论调,他在发言中以大量的事实和理论依据证明:“强迫命令不是中国的国家政策”,有力的驳回了西方的攻击,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正因为有了这些率先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探索,中国新时期建设需要的很多学科都是在人大首先设立:早在1974年中国人民大学就创建了人口研究所,是全国第一个人口学专业研究机构,对国家的人口政策产生过重大的积极影响;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最早成立了经济信息管理系,这也是国内最早以“信息”命名的系所(之前, Information均被译为资料、情报),紧接着又成立了信息学院,以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为目标,成为我国最早的信息科学研究和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基地;1983年,人大在国内率先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986年,最早成立了行政管理学研究所,开创了新中国最早开展行政管理学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的先河,1988年开始招收国内首届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行政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此外,国内的知识产权、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经济的研究与人才培养以及MBA教育等等,都是首先在人大开始并发展起来的。

“合作交流”跨步迈向国际知名大学行列

成就源于合作与交流。65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致力于开展广泛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它是让中国人民大学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个窗口,是中国人民大学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渠道。

1985—1995年,人民大学承担了为期十年的中美经济学交流福特基金项目,实现了在我国第一次最大规模、最系统地引进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聘请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讲学,为国家培养了417名开放型经济学高级专门人才,对我国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意义。而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则是建国以来人文社科界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人民大学作为中欧高教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的所在地,不仅为项目提供了主要的管理人员和办公条件保障,而且实行了高水平的科研管理和组织,产出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成为本项目获得成功的表率。该校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不仅是项目框架内重点支持的中心之一,而且在2000年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在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即将结束之际,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为项目报告致辞时,专门向中国人民大学表示了感谢,对该校有关部门和学者的努力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

在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把世界知名的学者请到学生的课堂上,为学生讲授国际学术界前沿的理论和问题,扩大了师生的国际视野。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教授、土库曼斯坦总统萨帕尔穆拉特·尼亚佐夫,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克·米什金、日本创价大学校长、国际创价学会主席池田大作等在内的近50位国际人士被人民大学授予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称号,116位外国专家被聘请为客座教授。这些在国内高校中,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名列前茅。

中国人民大学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接纳四方精英,现在,人民大学平均每周有一位港、澳、台和国外著名大学的校长、副校长来访;每20天有一场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召开;每月有一位国际知名学者、外国驻华使节、外国政要、驻华大使络绎不绝地来学校演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当代著名神学家孔汉思、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澳大利亚反对党领袖克林、日本社会党主席鸠山由纪夫、厄瓜多尔总统古斯塔沃、前阿根廷总统德拉鲁阿等相继在人民大学的讲坛上,阐述过各自的见解和主张。与此同时,人民大学还吸引了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索马里等来自112个国家的留学生进入该校学习。

国外为何如此重视同人民大学的交往呢?西方一位评论家说得也许有些道理:“中国人民大学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对中国未来说得明白的地方;是培养训练者的地方。”

加强与“说得明白的地方”“培养训练者的地方”合作,是任何一个国家及所属高等院校都不愿放弃的。1997年12月,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曾宪义应邀访问美国国务院,美国总统特别代表葛维堡直接与他进行会谈。1998年6月根据中美双方的联合倡议,在人民大学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美著名法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和学术研讨会,美国总统克林顿专门给会议写来亲笔贺信。

2000年12月,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主办的“21世纪世界百所法学院院长论坛”,其规模和气魄之大,在世界上都是第一次。包括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埃克斯—马赛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非洲南非大学,德国洪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韩国汉城大学在内的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60所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大学法学院的院(校)长以及我国(包括港澳地区)的70余所著名大学的法学院(校)长云集北京,世界共132所著名大学法学院全部到会,共同就“21世纪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等重要议题进行研讨。此次论坛,可以说囊括了全世界各地区最有影响和地位的法学院校及最有代表性的法学专家,就论坛的层次、规模和辐射而言,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是首次。论坛的举办,产生了广泛而重大的影响,是人民大学及其法学院总体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李鹏委员长亲自出席大会并赞誉道———“这是中国走向新世纪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一次盛会,必将对新世纪世界法律文化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类似这样的国际会议在人民大学并不鲜见。欧元的启动———中欧合作的机会与挑战国际研讨会、’99世界管理大会、纪念《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欧洲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联席会议、21世纪亚洲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21世纪人口发展与人口科学国际研讨会、第二届中美非政府组织环境合作论坛、21世纪的社会记忆———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2002年亚洲管理教育论坛等一系列高水平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充分发挥和展现了中国人民大学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实力,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空间。

人民大学不但广泛参与院校之间的合作项目,而且承担了许多高水平的政府间合作项目和国际组织间合作项目。前者如:中国人口培训项目、中美富布赖特项目、中荷政府文化交流项目、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中国与德国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合作交流项目、中国与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合作交流项目、中加CIDA项目、中荷人力资源开发项目、拉美安第斯集团经济官员培训项目等;后者如:中美经济学培训项目、中美法学教育交流项目、中国人民大学Visa研究培训项目、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国际学术交流支援项目等。

不仅要“请进来”,同时也要“走出去”,这是人民大学在对外交流中一贯坚持的原则。近年来,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工作,瞄准世界知名高校,积极寻求“强强合作”的机遇,拓展国际交流的新领域。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亲自率团多次出访欧美和港澳台等地区的著名高校,广泛宣传中国人民大学,共同探讨合作与交流事宜,既提高了人民大学的国际声望和地位,也取得了一批实际成果,搭建了进一步合作的平台。截至今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已同欧洲、美洲、亚洲、南非等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目前,人民大学每年出国及赴港澳台地区访问交流的师生有近千人次。人大学生的国际化、全球化意识、参与交流的要求和对外交流的能力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逐步走上对外交流的前台。在与港澳台学生交流中,人民大学与香港大学的“双城交流”计划、与香港理工大学的“中国实务”班、与台湾政治大学的研究生交流、与逢甲大学的暑期互访交流已经成功运作四五年,形成了较为成熟、有效的运作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成为两岸三地学生交流的品牌项目。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学生交流项目中,如瑞士圣加仑大学国际经济研讨会大学生论文竞赛,“中—韩暑期学生考察计划”,学生赴美国、日本企业实习计划,人民大学学生也以出色的外语交际能力和专业水平而暂露头角,受到关注。

……

面向新世纪,人民大学启动了“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日益增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将不断为这所具有光荣传统的著名学府增添新的活力和生机。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