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当从何处破局?不同的道德理论有哪些共同的价值底色?什么是大规模政治体的良序治理之道?
在人大,前沿理论、时代课题,在这张“圆桌”聚焦。
拆掉讲台的“高差”、打破学科的“围墙”,在习近平总书记曾考察过的立德楼310先锋教室内,主讲人、点评人、听众围桌论道,不同学科、多元身份的青年学者在此汇聚,或低头沉思,或奋笔疾书,或热烈交锋、不时会心大笑……
这正是中国人民大学“先声圆桌”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学者研讨会的现场。
“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先声”二字,正源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要求。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特别寄语人大师生,要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为鼓励青年学者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创办“先声圆桌”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学者研讨会,聚焦理论创新与实践前沿,联结学术研究与政府决策、联结学术理论与生动实践、联结学术新锐与理论报刊、联结学术成果与咨政转化……在这里,共识在交锋中凝聚、创新在交融中萌发,思想的激流持续碰撞回响。
聚焦“国之大者” 破解前沿命题
“一号文件提出的任务很宏大,作为社科工作者,如何啃这块硬骨头?”
主题为“面向2035: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选择”的首期“先声圆桌”,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钟真从宏观视角破题城乡融合发展的“中国道路”,基于“人-地-业-村”四维框架阐述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过去经验、当前障碍、未来方案。
彼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刚刚落幕,三位来自农业与农村发展、公共管理、经济领域的学者登上圆桌,从不同视角探讨推进乡村振兴之路。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夏方舟常年深耕中国土地制度,他分享关于“城乡土地银行”的探索,“就像瑞士的‘时间银行’一样,把闲置土地先存起来,以此一揽子推进城乡土地一体化调控有序,盘活农村土地资产”;经济学院教授乔雪则以住家保姆群体为微观样本,剖析劳动力流动对城乡劳动力互补的激活效应,“实现城乡融合,首先要从顶层设计上统筹城镇和乡村的全面发展和治理,其次要在机制上通过促进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来缩小城乡差别。”
宏观与微观的对话,共同勾勒出城乡融合的立体图景。与国家战略的最前沿同频共振,将宏大战略分解为具体科学问题、服务国家发展,正是“先声”承载的前瞻、创新、探索的使命。
通过“圆桌”搭起的高质量交流平台,学术研究得以触达政府决策部门,青年学者得以献策国家治理。每期“先声圆桌”都邀请国家相关部门、学术界、期刊界、媒体界的专家进行分享点评,帮助青年学者把握时代脉搏、发出思想先声。首期研讨会后,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华社、光明日报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等单位的点评人均对主旨演讲的理论创新给予高度评价。
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发表“谱写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新篇章”主旨讲话后,“先声圆桌”聚焦“文明互鉴与全球文明发展”的时代议题,以“道德”这一人类文明核心内容为切口,文、史、哲“青椒”同台论道。
哲学院教授刘玮剖析不同道德体系如何共塑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可以通过应对当前共同需求、不同文明比较互鉴,或者探索道德的事实基础等路径理解和支持“全人类共同价值”;文学院教授江棘聚焦具体的文化载体,带领听众在戏剧发展历程的长河中顺流而下,沿着同源、转折、激荡、汇流的脉络,纵览了戏剧在凝聚民众、传递价值、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独特力量;历史学院教授胡恒则从国家规模与治理效能出发,阐释“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文明互鉴的价值基础、文化交流的实践载体、文化发展的制度支撑……从不同学科角度破题,这场对话展现出丰富的研究视野和深刻的理论洞察。
正如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编辑部主任莫斌所言,“三位学者看似路径迥异,却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历史视域中思考文明互鉴和全球发展,从不同的学科出发获得不同的体认,由此达成共识。”
“做研究就像挖井,很多研究一直在讲‘很需要挖一口井’,这井应该这么挖那么挖,但很缺少‘真正把井挖出来’的研究,而我在这里看到了”,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经济学社会学编辑部主任李凌静说。
深植理论沃土 践行学术自觉
“先声圆桌”致力于打造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引领学术前沿、推动理论创新、促进跨界交流、献策国家治理的高质量交流平台。这张“圆桌”鼓励学者们将“用学术讲政治”转化为破解时代课题的密钥,每一次“发声”,都是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为学术方法论的自觉实践。
研讨会现场,钟真在阐释城乡融合时始终锚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社科工作者的使命,就是把中国实践的成功经验用理论总结出来、讲出来。”从《哪吒2》到《黑神话:悟空》,再到“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江棘认为,呼唤群体连接的个体表达都可以被纳入到泛戏剧的理解视野之中,“今天社会观演共同体新的景观,也是在中外民间平台展开文明对话的新的可能性。”胡恒则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抓住“规模的价值”这一学术切口,“核心概念‘中国式现代化’,第一点讲的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首期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凝神倾听,笔记密密麻麻记了两页纸。“我们要思考为什么发声、发什么声、向谁发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国家治理献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服务,这才是学术的崇高使命。”
除了对主旨分享进行点评,他更勉励青年学者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将其转化为学术研究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贯穿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行动之‘先’、内容之‘鲜’不断拓展学术研究的深度、广度和贡献度,以声量之‘大’、影响之‘强’讲清讲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这是青年学者要练好的基本功。”
以新锐洞见观照现实问题,以理论创新回答时代之问,更要以独特、高质量的平台育时代之新人。
“文明互鉴与全球文明发展”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以中国独特的发展历程引入,指出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理论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明力量,并且在不断的改革和革新。“理论创新使得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能够把握发展的规律,凝聚社会的共同价值,引领民族前进的方向。人民大学的青年理论工作者发时代之‘先声’,是作为先锋力量的使命。”点评时,林尚立对一众青年教师和博士生提出殷切期望,“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深刻认识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用党的创新理论读懂中国、理解中国、研究中国,切实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做出大学问、拿出好成果。”
“先声圆桌”听众、哲学院博士生庞雅文感慨,“领会和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出贡献,需要我们青年学者积极思考并勇发‘先声’,这也是不负青春、不负韶华的应有之义。”
跨界碰撞融合 激荡青春先声
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融合创新,是产生“先声”的关键。
“先声圆桌”构建了大胆质疑、理性辩论、跨界交流的学术创新微生态,圆桌之上,学科边界被打破,思想的细胞在碰撞中裂变新生。
夏方舟曾用生物学中的“细胞”概念来比喻城乡融合的空间结构,生动意象让艰深理论变得可触可感。“不管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城乡结合部的形成,特别像是一个以产业核心区为细胞核、农村区域为细胞质、城乡边界为细胞膜的‘城乡细胞’,其中也孕育出了各种各样结构精巧、功能独特的细胞器。”
让位子、递话筒,“先声圆桌”为青年学者“唱主角”搭起舞台。博士生、博士后、新入职教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多元主体、平等对话;自主选题、自由交锋,议题自下而上生长,研究“真问题”、回应“真关切”。
“先声圆桌”由党委宣传部联合党委教师工作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科学研究处、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出版社共同主办,已步入常态化、机制化。今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召开首次新时代青年大会,“举办‘先声圆桌’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学者研讨会”还被列入为青年教职工办实事“五大行动”,这也正是学校重视青年“先锋”力量、激活青年动能的又一生动注脚。
连续旁听两期“先声圆桌”后,哲学院副教授宫志翀“深受鼓舞、跃跃欲试”,“聚焦一个问题展开多重视角的跨学科研讨,这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广阔的、高规格的交流平台,使大家有机会、有空间组织对重大理论问题的攻坚研究。”
从思想火花到理论创新成果,圆桌也催化创新链条高效运转,搭起联结学术新锐与理论报刊的桥梁。各大期刊、报纸编辑常在现场“猎才”。
首期研讨会后,钟真关于“大农业观”的最新研究成果便转化为理论文章在《光明日报》刊发。该报青年记者张亚雄表示,先声圆桌是“青年学者展示自身研究成果、拓宽研究视野的高质量平台”,“希望更多青年学者的创造力能够在此激发,持续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
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阐释,“先声圆桌”的主办单位表示,将继续推动研讨会成果转化、出版系列丛书,推出一批原创性、前沿性、引领性的“新锐”成果。
跨学科智慧不断交融,创新理论火花持续迸发。“先声”激荡,源自青年学者立足大地、仰望星空的求索;春潮奔涌,始于圆桌上每一次真诚而锐利的思想交锋。这股青春理论之力,超越310教室的物理边界,将持续转化为政策参考、学术论著、教学案例,汇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洪流,终将奔涌成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