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学术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组聘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宣部对外推广局有关负责同志出席组聘仪式并致辞。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传播专门委员会主任、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杨平,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艺术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祝东力参加组聘仪式并讲话。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主持组聘仪式。
靳诺表示,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的成立是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发挥学术研究优势、参与全球治理的有益尝试,学术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的组建有助于联盟各成员单位共谋国际文化交流与学术合作之道,探索增进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跨文化理解与对话。靳诺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联盟学术工作应立足中国实践,弘扬中国文化,结合时下重大关切,助力形成更加开放、包容、平等、互建的国际教育合作体系;联盟整体发展应以学术研究为支撑,坚持构建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切实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努力建设涵盖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学术支撑网络;联盟应凝聚多方共识,加强学术交流合作沟通,以集体智慧扩大文化交流规模、拓展人文融合领域,聚焦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重大问题,推动文化交流事业迈入崭新阶段,为让全球人民共同感悟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世界多元文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贡献力量。
杨平代表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学术委员会委员讲话。杨平表示,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服务中华文化“走出去”大局,通过创新合作机制,大手笔谋划、高起点推进文化交流与学术合作工作,致力于汇聚联盟成员单位文化研究、智库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力量,提高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整体效能,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愿与联盟成员单位加强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擦亮中国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国际文化品牌,发出文明交流互鉴的学术强音。
祝东力代表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专门委员会委员讲话。祝东力介绍,今年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7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具备了与国家级艺术科学最高研究机构相适应的人才储备、基本建制、学科设置以及相应规模,并逐渐形成了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艺术智库“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国艺术研究院愿与联盟成员单位一道,推动文化资源互通互鉴,让世界人民在文化交流中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增进世界多元文化融合。
杜鹏对各位参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杜鹏提到,开放包容、多元互鉴、多样一体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大家园的主基调,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学术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的组建,将有利于联盟成员单位更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研究优势,进一步创新国际文化交流学术研究合作机制、深化合作领域,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关切。学术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将成为联盟组织架构中的重要一环,为联盟学术工作的定位与发展、学术项目的设立与推进、学术合作的扩大与提升、学术品牌的建立与壮大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联盟各成员单位应与学术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携手,践行联盟宗旨与理念,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能量。
组聘仪式上,靳诺等为联盟学术委员会委员、专门委员会主任颁发聘书。
在学术工作座谈会上,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学术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委员代表依次发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当前,全球经济、政治、文化格局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文化“走出去”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时代意义,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应运而生、恰逢其时。代表们表示,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学术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的组建,完善了联盟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建设,有助于探索文化交流和学术活动可能性,联盟学术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应着眼服务国家大局和中央决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涵育人脉人才,注重各展所长,为联盟和各成员单位扩大国际学术合作、对外交流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联盟2021年研究课题项目立项评审会同期举办。
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联盟成员单位的代表参加会议。
为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发起成立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首批共23家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加入,靳诺担任联盟首任理事长。联盟旨在进一步创新国际文化交流学术研究合作机制,深化合作领域,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问题,为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