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有这样一群人大学子,他们化身“知识区up主”,和历史中的“先锋分子”隔空对谈,讲述属于青年人的人大校史故事。
校史故事能给予我们怎样的精神力量?
86年前的那批陕公青年、那批毛泽东同志笔下的“先锋分子”,书写下了这样的青春故事:“我们踏上晨烟缭绕的山岗,唱起了第一首劳动的歌——延安城。”“我们深觉过去二个月中学习的努力程度不够,需要来一次学习的突击竞赛,把过去一切不好的现象克服下去,求得战斗的进步。”
翻开历史的书页,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是一群年龄相仿的“青年”。
陕北公学诞生于抗战烽火之中,聚集了全国乃至海外华侨的优秀儿女,培养造就了无数“先锋分子”,是“中国进步的一幅缩图”。以陕北公学为起点的人大校史,见证着爱国青年的青春热血,蕴含着把青年更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的实践力量。为了让“先锋分子”们的故事被更多人所了解,为了更好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学校正式上线“校史青年说”系列微视频,透过一手史料、真实故事,来一次与“先锋分子”们的深度交流。从跨越时空的精神对答中,寻找未来前进的方向。
我们将听到哪些校史故事?
探寻校史中的“精神密码”,“校史青年说”系列微视频每集将以2-3个问题发问。预计分为8季100集陆续推出。栏目设计上,预计分为:“人大通史”“校史拾英”“先锋故事”三大模块,分别介绍人大的基本历史、校史中的动人故事、人大人中的先锋榜样,层层深入解读史料,阐发青年感悟思考。让我们一起从历史研究中探索前行的力量!
系列微视频将创新形式,以“知识区UP主”风格,将概念变成画面,把文字串成故事,让历史档案“活起来”!
第一季分集简介
001 如何在战火中办一所大学?
002 一字之差,有何深意?
003 如何用八个字形容一所学校?(上)
004 如何用八个字形容一所学校?(下)
005 他为什么叫“妈妈校长”?
006 穿越回陕公,你会看到什么?
007 三个月“大学”毕业是什么体验?
008 最长题词之一,为什么给这个学校?
001 如何在战火中办一所大学?
1937年9月14日,一则这样的“招生简章”在《新中华报》上刊载:“学校……5个系,确定招生1000人……学习期限半年到两年。毕业后发给毕业证书,并介绍到各地参加工作。”仅仅20天后,这所学校就招收了近300名学员到校,还有数百名在全国各地报名、参加考试的青年。而他们将开启的,也是一段永载史册的征程。这所在战火中诞生的大学,就是陕北公学。
002 一字之差,有何深意?
从“大学”到“公学”,虽是一字之差,背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兴办抗战教育的坚定决心,和这所学校广泛吸收海内外优秀爱国儿女的鲜明特色。尽管草创之初只有1800元法币开办费,陕北公学这所汇集了爱国青年的学校,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筚路蓝缕中开启了她的征程。陕公所承载的,正是造就更多的“革命种子”,将他们播撒到各地,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片天。
003 如何用八个字形容一所学校?(上)
毛泽东同志对陕北公学寄予厚望,亲自为学校定下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忠诚,就是忠于人民,忠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面对尚不明朗的抗战未来和万千迷茫中的人民,只有忠诚于信仰,革命的方针与办法才能执行,全面的民族的革命战争,才能出现于中国,才能最后战胜敌人。团结,就是团结互助、民主自由的统一战线作风。陕北公学“聚集了全国乃至海外华侨的优秀儿女”,团结奋斗,正是使陕公能够在抗战烽火中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004 如何用八个字形容一所学校?(下)
紧张,就是纪律严明,行动迅速,雷厉风行。陕公成立之时,正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危难关头。“战斗的学习”“战斗的生活”既是陕公师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每一位爱国青年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使命感的集中体现。活泼就是朝气蓬勃,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延安虽苦,但陕公学子们始终保持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校歌中所唱到的“昂头看那边,胜利就在前面”正是这一精神的真实写照。
005 他为什么叫“妈妈校长”?
在陕北公学的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校长,他像关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学生。“成妈妈”“妈妈校长”的称呼曾在陕公学生中广为流传,而他,就是成仿吾老校长。翻阅《陕公生活》《陕北公学》等文献,我们在文字中了解“妈妈校长”称呼从何而来,感受成仿吾老校长对待学生犹如孩子的慈爱之心,听他对青年学子的谆谆教诲,当代青年整装再出发,踏上新时代征程!
006 穿越回陕公,你会看到什么?
陕北公学的生活十分艰苦,在缺水少粮,上课也没有桌椅的情况下,陕公的青年们依然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夜以继日地研读理论、增长本领,既有紧张严肃的军事生活,也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今,86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依然能赋予我们向前的动力,激励着我们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007 三个月“大学”毕业是什么体验?
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别的课程安排理念,注定了这将是一所特别的“大学”。拯救民族危亡的革命形势决定了陕北公学的教育内容的特殊性。“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课程设置,为的就是把无数青年培养成为抗战干部和“革命的先锋队”。历史和现实证明,陕公的办学实践,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陕北公学无愧于“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的历史评价,更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希望。
008 最长题词之一,为什么给这个学校?
163字的题词,为何能跨越时空、彰显蓬勃的力量?先锋分子,为何成为今天党的殷切期待、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待?让我们一同跨越86年风雨兼程的奋斗之路,回到红色基因的起点,去思考毛泽东同志为陕公成立题词背后的深远考量,努力成长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始终奋进在新时代前列的先锋分子!
本期校史故事,一起了解“陕北公学”名字的由来
为什么是“公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所有的学校都在南渡南迁之时,中国共产党迎着敌人的炮火,在陕北建立了一所具有国民性质的新的学校,这所学校就是陕北公学。
最开始,校名被定为“陕北大学”。但当向国民政府提出了办学申请时,由于国民政府担心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会对自己带来威胁,便以已经批复成立抗日军政大学为由,拒绝了这一办学请求。但为了顺利办起这所学校,成仿吾老校长等人便把“大学”改为了“公学”,这体现了党兴办抗战教育的坚定决心。而“公学”二字,还体现了对学生群体多样性的考虑。
陕北公学的招生简章中强调“不分性别、出身、职业、党派信仰、只要有志于抗日救国皆可报考。”正如李维汉所说:“我们的学生,并非是中学生进大学,实际上留学生、大学生、中小学生都有,叫公学,更符合实际,学生们也都满意。”
艰苦,但为什么还要办?
然而,公学的初创并不容易。她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任何经费支持。仅有的办学经费,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拨付给陕北公学的1800元法币开办费,并给予了教员和学员相应的补贴。陕公也“自食其力”,发动广大师生向社会募捐,毛泽东同志甚至亲自为陕公募捐。
正是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陕北公学,这所汇集了爱国青年的学校在筚路蓝缕中开启了她的征程。那么,既然如此艰苦,为什么还要办陕公呢?
或许我们能从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公学开学典礼的讲话找到答案——在这篇名为《目前的时局和方针》的演讲中,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要造就大批的民族革命干部。他们是有革命理论的,他们是富于牺牲精神的,他们是革命的先锋队。”在他看来,陕北公学的学员们都是革命方针与办法的执行者,是民族革命战争的脊梁,是赢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
“只有依靠成千成万的好干部,革命的方针与办法才能执行,全面的民族的革命战争,才能出现于中国,才能最后战胜敌人。”因此,虽然名字看似只是一个小小的“公学”,陕公所承载的,是造就更多的“革命种子”,将他们播撒到各地,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片天。
胸怀坦荡,满腔热血的陕公青年,扎根于延安这片精神热土之上,扛起了拯救华夏民族于水火的重任。鉴往知来,初心永驻。战火纷飞的岁月虽然远去,但革命先辈的身影将伴随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校史故事,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陕北公学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也将如延河般奔流不息,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大学子。
原文链接:[中国人民大学官微]人大青年变身“知识区up主”,在新时代讲好校史故事!